●国际化人才要有民族文化的底蕴
或许在一些人眼中,所谓国际化人才应该是满嘴说英语,熟知西方文化,在举止言谈中随时都会透露出一股欧美绅士风情的人,也就是说他们应该是一群流着中国血液的彻彻底底的“老外”。不过在国际高中负责人的眼中,中国培养出的国际化人才首先必须要熟知中国文化。在他们看来,“熟知孔孟之道是前提,丰厚的文化底蕴是未来国际化人才立身的本钱。”
作为孔子后代中为数不多从事教育的第76代传人、牛津国际(青岛)公学董事长孔令涛表示:“并不是满嘴说着英文就可以称之为国际化人才,国际高中未来培养的学生一定要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骄子”。在孔令涛看来,一个国家国际化的程度取决于自身文化的被认可度,只有中国的文化被认可了,《论语》中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标准也完全可以成为国际化人才的新标准了。
在办学过程中,孔令涛践行着他的教育理念。每年的清明节,孔令涛都会带着他的学生到孔府上一堂隆重的文化课,而同样在牛津国际公学的课程设置上,既有国际课程,他们也设立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孔子书院。
无独有偶,2006年新东方外国语学校成立时也面临着几种选择,一个是引进澳大利亚的VCE课程,另一个则是继续开办加拿大分校,不过新东方外国语学校最后放弃了这两种办学模式,他们选择的是做一个以中式课程为主的国际高中。很多人可能对新东方外国语学校的这种做法感到困惑,对此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校长王鹏解释道:“对于中国留学生而言,英语的价值在于应试和应用,但是英语不可能成为中国学生在国外安身立命的根本。”
那么中国留学生到了国外到底靠的是什么呢?通过咨询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学习的中国学生,然后进行倒推,靠英语肯定是没优势的;靠体育也蛮难,因为双方的体育差别比较大,像乒乓球都是小球,他们倾向于大球;在音、体、美等艺术方面也没有优势;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强调的领导力方面,我们的学生可以培养,但是也很难说中国学生在这方面比人家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最后分析来分析去,中国学生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有一定的优势,这个优势可能是基于中国基础教育的严谨。与此同时,王鹏也指出了中国元素在中国留学生未来发展中所占据的地位。“现在国外,从老师到学生,到社会上各个群体都越来越多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很多国外大学最后没录取印度、日本、韩国学生,而是录取了中国学生,这背后就是基于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基于以上因素,新东方外国语学校最终确定的办学思路,在大量增加语言课程基础上,重点抓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科学,为此学校配备了大量的数理化课程;再有就是抓所谓的中国元素,学校的语文课比较多,包括中国历史、地理等课程也都有。
因此谈到对国际化人才的理解,王鹏校长认为,首先能够理解国外的东西,能够和别人进行交流;其次是在自己本土的文化基础上,再通过国际化的语言、国际化的视野,融入到所留学的国家中,这样才能成为真正的国际化人才、复合型人才。
●国际高中以培养精英人才为己任
总有人讥讽国际高中是个“贵族学校”,这里的学生都是公子哥、小公主。而在国际高中校长们的心目中,国际高中培养的绝不是所谓的贵族子弟,更不是游手好闲之徒。因为他们所要打造的是未来的精英和领袖。
北京王府学校校长王广发指出:“中国现在正在打造国际大都市,我认为我们培养的人才首先要具有世界公民的素质,但光具有世界公民的素质还不够,还要强调具有领导世界公民素质的能力。从这样一个战略定位去考虑,才能够彰显国际办学的特色、国际高中的特色,我们与公办学校的不同点,就是特色化的国际教育。国际高中应当打造的是精英、领袖型人才。”此外,不少国际高中负责人也表示了对领导力培养的重视,北外附校招生办主任王晓娟也表示,国外考试对中国学生综合素质的考察,包括领导能力、团队意识、学习精力等的要求是很高的,国际高中学生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完成这些科目也面临着很大的考验,但学校为此会积极地去努力。
牛津国际(青岛)公学董事长孔令涛也指出:“中国目前的教育做到了普及和标准化,但是在特色教育、高端教育以及国际化教育方面做得还不够,民办学校、社会办学力量实际上填充了这块空白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不同的阶层、不同家庭的一种需求,国际高中的宗旨就是要力争培养出一批胸怀国际视野的人才队伍。在体现教学思想方面,我们也引入了伊顿的四大法宝:自信力、自律性、领导力和自立性。经过实践,它确实使孩子们走入校门后成为一个非常豁达的孩子。”
在国内应试教育一边倒的形势下,国际高中其实给中国学生提供了另外一种选择,而且这种选择也绝不是盲目的。在北京爱迪学校校长连虓看来,放弃应试教育才是明智的选择,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选择国际高中是一种人才培养的理性回归。“中国目前的教育,如果按照各个学校的教学大纲来培养的话,那么是很难培养出具备独立思考精神的人才,中国的学生也难以走向国际。”
●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应与时俱进
一辆汽车的发动机可能来自美国,轮胎可能来自德国,而零部件则来自于中国。在全球经济越来越一体化的今天,国际高中的负责人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培养要与时俱进。随着各个领域产业结构的升级,生产体系日益复杂,曾经给国际化人才设定的标准或许已经过时,知识体系陈旧、单一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将逐渐被市场所抛弃。
对于这样的挑战,北京王府学校校长王广发认为,国际高中要及时调整办学方向、随时更新学生知识结构体系。“今天培养人才是要迎合未来国际市场,只有了解国际社会的发展、洞察未来世界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确保培养出一批合格的国际化人才。”在王广发看来,只有将未来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定位准确了,国际高中的定位才能准确,课程设置才能准确,教师的标准也才能准确,最终对于国际高中里学生的教育标准也就能明确了。
不过标准的设定终究只是暂时的,这个世界本身就不存在永恒不变的标准,产业结构的一次转型,教育标准就要做一次调整,或许这样的变化会显得相当频繁。那么面对世界产业结构升级挑战,我们未来人力资源的出口究竟在哪里呢?
“从事不可重复的脑力劳动,即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人,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地位与财富的掌控者。”在康福外国语学校校长刘煜炎看来,重复性体力劳动会被已形成流水线模式的大型机械取代,重复性脑力劳动又会被越来越接近于人脑思维的电子计算机取代。“会系统性创意、创业、创造的人,才会在这个时代成为富翁,加之社会分工与协作的不断加深,在专一领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的人,才是中国人力资源培养和追寻的方向。具体而言,全球一体化对21世纪人才的需求可以概括为:具有创新能力、精通英语、了解国际文化习惯的各类专门人才;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学等高新技术类专门人才;高层次、国际化经贸、金融、保险、法律类专门人才。”刘煜炎校长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