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资料图片 |
英国领事馆文化教育处近日举办留学行前准备会,一位妈妈把手举得老高,抢到了第一个提问的机会:“请问签证官,我想送孩子去英国念中学,我陪读,有陪读签证吗?”英国人皱眉:“从来没有陪读签证这一说。你把孩子送出国,不就是为了让他学会独立生活吗?”
签证官要做好心理准备了,今后他很可能会不时遇到这样的中国妈妈,要应对她们各式各样乃至有点奇怪的提问。
想把孩子送出国念大学的妈妈们,心事重重,最担心自己“消息不灵通”——万一错过良机耽误了孩子怎么行!于是她们抱团,“留学妈妈团”应运而生。
“她的孩子去了,我孩子也要去!”
这个夏天,“留学妈妈团”的成员们很忙。5月底6月初,本市的一些民办、公办高中相继召开“国际高中课程”招生说明会,妈妈们坐满了报告厅;6月中旬,各留学机构相继举办“行前准备会”,报告厅里来得最多的又是妈妈们——她们捕捉着一切机会,打探和孩子出国留学有关的信息。
记者遇到一位妈妈,她儿子正在本市一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读高二。当她听说朋友的儿子入读国际高中课程,今年被牛津大学录取,立刻“被刺激到了”:“我也要送儿子去读国际课程!”说干就干,她迅速给孩子找好了上海的一所国际高中,只等9月份开学。
“留学妈妈团”多因朋友、同事、邻居、同学关系聚拢而来,她们相互间的影响很大。妈妈们最常说的话就是:“她的孩子去了,我孩子也要去!”
圈内人介绍说,以前这样的妈妈大都是台湾人,现在不少内地妈妈也甘当全职太太,而操持家业的一大重点正是孩子教育。一些“国际高中课程”针对她们的相互影响,采取的市场营销战略之一便是打进“留学妈妈团”,比如邀约聚会,请来两三个正在读自家学校的学生的妈妈“现身说法”,此举据说很容易俘获别的妈妈们。
现在出国留学的路径多了,可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国外大学的“门槛”似乎也在升高,这让妈妈们很有危机感。
“以前我们谈留学,就说‘托福’,‘托福’好比留学的‘标准配置’。后来‘标配’里多了个SAT。现在要去美国留学,再加上美国AP课程也只能算‘基本配置’了!”
本以为读了国际课程,就和国内追捧的“奥数”说再见了。但一些妈妈突然得悉,有学生开始在博国际数学竞赛,大吃一惊:“啊哟,奥数还是不能放!”
更有情急的妈妈宣称:读国际课程一定要趁早,孩子不能输在“留学的起跑线上”。在一个“国际高中课程”招生说明会上,记者就看到有位妈妈问:你们什么时候在上海开办国际课程的初中班、小学班?
[1] [2]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