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沃尔洪卡大街16号,有一幢俄式四层楼房别墅,别墅周围还有花园、篮球场、溜冰场等。80多年前,这里曾经汇集过一批志向高远的中国留学生,它便是莫斯科中山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虽然只有五年历史,但中国的国共两党不少名人皆在此留学,比如国民党方面的有蒋介石之子蒋经国,冯玉祥之子冯洪国、女儿冯弗能和冯弗伐,邵力子之子邵志刚,叶楚伦之子叶楠,于右任之女于秀芝等,共产党方面的有邓小平、乌兰夫、叶剑英、董必武、林伯渠、徐特立、何叔衡、杨之华、杨子烈、施静宜,王明、博古,等等。
斯大林是中大的创办倡议人
莫斯科中山大学诞生于1925年秋,斯大林是创办的倡议人,创办过程得到了苏联政府的大力支持。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因而得到了斯大林和苏联政府的赞许与支持。1925年3月,孙中山不幸病逝,苏联政府失去了一位中国最亲密的朋友,苏共领导集团于是很快做出了决策,不仅对当时的中国革命给予枪炮等武器支援,还决定创办一所大学,以孙中山的旗帜招徕中国先进青年,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中国培养“布尔什维克”干部,并由此成为今后中苏关系发展的桥梁和纽带。
莫斯科中山大学成立于1925年10月,校址位于莫斯科市区的沃尔洪卡大街16号。校园内别墅式古建筑,原是十月革命前一个俄国贵族的官邸,屋顶浮雕华美,室内吊灯堂皇,每一间房屋都高大敞亮,一个大厅改为学校的礼堂,其他房间也用做教室、自习室、宿舍等,校园内的花园、运动场也为中国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运动、休闲条件。
鲍罗廷负责招收中国留学生
莫斯科中山大学创办之初,在中国的招生事宜,由苏联政府驻广州国民政府总顾问鲍罗廷一手操办,后来才成立了由谭延、古应芬、汪精卫组成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招生委员会。选派工作分别在广州、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进行,上万名青年踊跃报考,考中大一时成为革命的时髦象征,就连黄埔军校学生还未毕业,就吵嚷到国民党中央执委申请报考莫斯科中大。虽然蒋介石下令严禁黄埔军校一、二期学生报考,但最终黄埔一期学生邓文仪(后任国民党政府内政部次长)偷偷报考,并获得考试通过。于是邓文仪赶往汕头前线,恳请校长蒋介石恩准,经过一番软磨硬缠,校长终于在报告上签了字;而另一位黄埔一期的中共学生左权,也紧随邓文仪,打起背包上了中大。
第一批中大留学生最终录取了300名。其中广州180名、上海50名、京津地区50名,而中共党员、团员占了学生总数的80%以上。苏联顾问鲍罗廷还特别推荐了20名学生,大都是国民党要人子弟,如蒋介石之子蒋经国、邵力子之子邵志刚、李宗仁内弟魏允成、张发奎弟弟张发明、邓演达弟弟邓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等。
精彩的开学典礼竟然没有报道
1925年11月中旬,莫斯科中山大学正式开学,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典礼仪式主席台上悬挂着苏联和中华民国国旗,列宁、孙中山的画像并列悬挂在两国国旗中间。苏联领导人托洛茨基主持了开学典礼并作了精彩演讲,这位党内地位仅次于列宁,在共产国际和苏联享有崇高威望的政治家、外交家以其诙谐的语言说:“从现在起,任何一个俄国人,如果他用轻蔑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学生,见面时双肩一耸,那他就绝不配当俄国的共产党人和苏联公民……”托洛茨基的一番“革命加人情”的讲话给中国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当时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处于秘密状态,不对外公开,也不挂学校名称的牌子,因而当时苏联的报纸竟然对中大开学典礼没有报道。当时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每位中国学生都有一个好听的苏联名字,这主要考虑到中国学生回国以后的安全。?ā?洨???上签了字;而另一位黄埔一期的中共学生左权,也紧随邓文仪,打起背包上了中大。
第一批中大留学生最终录取了300名。其中广州180名、上海50名、京津地区50名,而中共党员、团员占了学生总数的80%以上。苏联顾问鲍罗廷还特别推荐了20名学生,大都是国民党要人子弟,如蒋介石之子蒋经国、邵力子之子邵志刚、李宗仁内弟魏允成、张发奎弟弟张发明、邓演达弟弟邓明秋、于右任女婿屈武等。
精彩的开学典礼竟然没有报道
1925年11月中旬,莫斯科中山大学正式开学,并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典礼仪式主席台上悬挂着苏联和中华民国国旗,列宁、孙中山的画像并列悬挂在两国国旗中间。苏联领导人托洛茨基主持了开学典礼并作了精彩演讲,这位党内地位仅次于列宁,在共产国际和苏联享有崇高威望的政治家、外交家以其诙谐的语言说:“从现在起,任何一个俄国人,如果他用轻蔑的态度来对待中国学生,见面时双肩一耸,那他就绝不配当俄国的共产党人和苏联公民……”托洛茨基的一番“革命加人情”的讲话给中国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但当时的莫斯科中山大学处于秘密状态,不对外公开,也不挂学校名称的牌子,因而当时苏联的报纸竟然对中大开学典礼没有报道。当时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每位中国学生都有一个好听的苏联名字,这主要考虑到中国学生回国以后的安全。
中国留学生优越的待遇
苏维埃共和国为莫斯科中山大学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据当时苏联档案记载:莫斯科中山大学预算为1000多万卢布,并动用了当时十分紧缺的外汇,供中国学生回国探亲用,苏联政府还尽一切努力来保证学校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生活之需。当时在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国学生享有优于苏联一般教师的待遇,学校给中国学生们发西服、大衣、皮鞋、冬装、冬帽等,寒暑假期还组织中国学生参加冬夏令营,或赴各地参观游览。
莫斯科中山大学作为当时苏联、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三方合作的产物,其兴衰起伏与中共、国民党和苏联三方的关系以及中苏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莫斯科中山大学名义上是苏联政府为中国国民党而创办的,因此中山大学的管理者即有苏联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方面的代表。1926年夏,邵力子来到莫斯科,代表国民党方面进驻中山大学负责监理工作,成为中山大学的理事会中方主要成员。在此期间,国民党要人宋庆龄、冯玉祥、胡汉民等,都曾来莫斯科中山大学做过演讲。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学制为两年,中国学生首先要学习俄语。第一学年,主要安排俄语学习,每天为4课时。其他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历史、现代世界观、俄国革命理论与实践、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等;第二学年,主要课程为中国革命运动史、世界通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列宁主义原理、经济地理等。此外,莫斯科中山大学还有一门重要课程军事训练,该军事训练课程每周一天,主要内容为步兵操典、军事技术、射击、武器使用与维修等。学习的方法是教授先授课(用俄文讲,有中文翻译),然后学生提问、教授解答、自由讨论和辩论,最后由教授作总结。
中大前后两任校长
莫斯科中山大学先后有过两位校长。第一任校长为拉狄克,波兰人,早年在波兰、德国、俄国从事革命活动,后成为第三国际著名的领导人之一。拉狄克退出国际共运的领导圈后,开始从事宣传教育,后成为一位令人倾倒、才华横溢的学者。他能讲好几国语言,对中国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非常关心,每天都要到学生宿舍、食堂看一看,与学生聊聊天。他讲授的《中国革命运动史》是莫斯科中山大学最叫座的一门课,只有这门课才能把不同班级的学生吸纳到一个教室里来。1927年,拉狄克被打成托派分子,没有向学生们告别,甚至也没有讲授完《中国革命运动史》,便从校园里消失了。
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第二任校长为米夫,莫斯科中山大学成立伊始,担任该校副校长,期间他曾带着在中大学习的中国留学生王明到武汉,代表共产国际参加了中共五大。拉狄克校长下台后,米夫继任为中大校长,并获得斯大林的器重。1927年,米夫以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身份兼任共产国际远东局局长。1928年,斯大林委托他负责组织中共在莫斯科召开的六大,这使他的权力更加膨胀,他甚至有权提议中共中央总书记人选和政治局组成人员名单。
1927年4月以后,随着国共两党关系紧张以及国共合作的最终破裂,国内革命形势发生急剧变化,此时的国民政府也与苏联政府的关系日趋冷淡和恶化,由此中苏关系产生的变化对莫斯科中山大学的生存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并直接导致了莫斯科中山大学后期生源严重不足。1927年7月2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发表声明:“取缔”莫斯科中山学,并与之断绝一切关系,同时命令国民党各级组织严禁再向莫斯科派遣留学生。
与此同时,莫斯科中山大学自身在办学方面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资金投入与人才产出的失衡、中国留学生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活动、清党运动等一系列事件的综合作用,最终导致这所在留苏教育史、中苏关系史和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和影响的学校停办。
莫斯科中山大学于1930年夏天宣布解散,前后仅存在5年时间。中大停办后,米夫还曾代表共产国际到上海参加中共六届四中全会。在他一手操纵下,王明进入中央政治局并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最终,米夫在苏共的地位低落,被斯大林视为托洛茨基分子而遭清洗。
来源:留学生杂志
本文系人民网独家发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来源:留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