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出国频道 > 留学专区 > 留学看点

四千人口乡村走出30多留学生 不因风水因风气

2011年04月12日09:42

  >>>进入搜狐出国频道

    >>>去《搜狐出国》微博看看

    村里留学生多不是风水是风气

  吴川市郑山村村长如是说。他所在的这条村一共走出了200多名大学生30多名留学生

村里激励孩子勤学成材的“立志墙”
村里激励孩子勤学成材的“立志墙”

  据湛江日报报道:吴川市长岐镇郑山村,一个居住4000多人的革命老区村庄,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留学生村”:改革开放以来,该村一共走出了200多名大学生、30多名留学生,留学生足迹遍及欧美。

  一个偏远的粤西小村,为何能走出如此多的高学历人才?近日,记者走进长岐镇郑山村,一探“留学生村”的真容。

  依山傍水宜居地走出一批留学生

  “李朱,1985年以广东高考理科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大学建筑系,后留学澳洲塔斯马尼亚大学;李春阳,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李小梅,留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李路,留学法国巴黎商学院;李靖,留学法国巴黎商学院;李荫中的儿子,留学美国耶鲁大学……”郑山村村民小组长李光华一见到记者,马上扳着手指头,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开来。

  郑山村距吴川市区约10公里,鉴江从村子西面绕过,梅化公路从村子东面穿行,是一个依山(郑山)傍水(鉴江)的宜居之地。郑山村明朝初年建村,现在已有600多年历史。全村共4600多人,其中常住人口3800多人,外出工作人员800多人;主要以种植水稻、玉米、花生以及外出务工为生,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

  改革开放以来,该村共走出了200多名大学生,就读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数十所名校。特别是最近二十年来,在李朱的带动下,村里很多孩子纷纷走出国门去国外留学,一共出了三十多个留学生,其中留美、留法的最多,不少学成归来后,都做了企业家、公司高管。

  “不是说特别聪明,但是他们特别勤奋”

  记者当日在村干部指引下来到李朱家中,这是一幢4层的洋楼,豪华气派。门前对联写着:“武传百代立世范,文承千载复古风。”李朱的父母热情地招呼记者一行。在他家的客厅里挂着一幅约1平方米左右的镜框,里面收集着全国各大媒体关于李朱的报道资料。李朱先后在郑山小学、吴川一中、湛江一中念书,1985年高考以广东省理科状元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建筑系。1990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广东省规划设计院工作。1992年,参与广东公派留学生选拔工作。1993年,获澳洲政府全额奖学金赴塔斯马尼亚大学攻读建筑学硕士。1995年,学成归国,正式进入广州留学服务中心工作。2005年,离开政府机构,目前担任启德教育集团总裁。

  “我家是武术世家,我的祖父、父亲都是武术家。李朱从小也很喜欢武术,但他动静皆宜,从小就是个书虫,基本上手不离书。”李朱的父亲李秀文说,每次跟家人到田里做工,李朱总是带着书包去,拿着书坐在田头,家人当时就说他“你每次来都是做样的,不做工的”。

  李朱的母亲说,李朱爱书成痴,他看书入神时叫都叫不应。有一次,李朱在厨房边看书边煮饭,由于太专注,结果厨房禾草失火,幸好没酿成大的损失。

  郑山村的村干部们综合他们对多位留学生的印象时说,这些孩子并不是天生就特别聪明,但是他们特别勤奋。在村里,孩子们晚上做作业做累了,往往会跑出门看一看,只要有伙伴家里灯还亮着,他们就会不声不响回到屋里继续复习功课。很多时候,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的一再催促下,才肯上床睡觉。正是孩子们的这种勤奋,将他们的基础打得很扎实,为他们以后的学习铺平了道路。

  村干部告诉记者,他们发现,凡是有大学生、有留学生的,家庭生活水平高于一般家庭。

  “留学生村”奥秘何在?

  “华屋不造良田不置,诗书不可不读”

  采访当日,村干部带着记者来到郑山小学,一进入校门,映入记者眼帘的是一块书写着“知识改变命运,奋斗实现理想”的立志墙,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成材。校园里绿树成荫,书声琅琅。郑山村大多数的留学生,都从这里启蒙。村干部介绍说,2000年,郑山小学被评定为危房,附近500多名孩子上课成了一个老大难。评定结果出来后,该村村委会重新规划几十亩土地,并发动所有村民捐资筹建新校舍,该村企业家和知名人士积极捐款,短短时间内就筹集资金140多万元。仅仅过了一年,一栋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的四层教学楼拔地而起,孩子们再也无需为没地方上学而发愁。

  “早在1997年4月,长岐镇计划新建一所初中,校址原计划放在其他自然村。为了让这所初中落户郑山村,该村在无偿提供土地30多亩的基础上再出资20万元,经过努力争取,最终新校址选在了郑山村。”村干部说。

  村干部谈到,尊师重教在该村是有传统的,以前村里的鱼塘分鱼,都是先分给老师,再分给村民。

  郑山小学林亚生校长谈起村民们的尊师重教,颇有感触:“在郑山村,地位最高的是老师。家家把老师当亲戚。村里谁家有喜事,都要请老师,和老师沟通感情。”

  尊师重教之风盛行换来的是丰硕的教学成果,李光华说:“在吴川,农村小学学生考入吴川一中是非常困难的,但郑山小学自1992年以来直升吴川一中的学生就几乎没断过,特别是最近10年来,直升吴川一中的学生几乎占了长岐镇的一半。”

  为了给孩子们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树立学习榜样,2001年,郑山村还专门制定村规民约,规定村中如有人吸毒,则立即将其从族谱中除名。此后,该村再也没有出现村民吸毒。

  郑山村人说,该村古时就有“华屋亦可不造,良田亦可不置,诗书不可不读”的训条;如今也流传着“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的口头禅。在郑山村,谁家挣了钱、谁穿着时髦并不让人眼热,而谁家孩子的成绩好、肯用功,才令人称道。村民们见面,谈论的中心话题也常是孩子的学习情况,重视教育已成为这里的独特民风。

  郑山村虽然不算富裕,但这里的人特别慷慨好施,要是谁家孩子读书缺钱,随便哪家都会及时出借。这就是郑山独特而淳朴的乡风。正是这种同舟共济的风气,使家家户户相处得融洽、真诚,鲜见有谁家孩子因付不起学费而辍学。

  “整个村子有一种浓浓的学习气氛,村民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很重视,”李光华组长说,“在村里可以这么说,除了生计问题,就属学习问题最重要,不管家庭条件怎么样,只要孩子会读书,砸锅卖铁都会让孩子继续能读下去。在村里为孩子读书借钱是最易得到村民支持的。”

(责任编辑:刘丽虹)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中国教育培训库 找学校 找课程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时尚文化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