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出国频道 > 2010中国国际教育展指定官方门户报道网络媒体_搜狐出国 > 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教育论坛

学生流动国际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组织与学生流动

来源:搜狐出国
2010年10月18日11:53

  学生流动国际论坛—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组织与学生流动

  会议时间:2010年10月17日 下午

  会议地点:中国大饭店

  会议内容:

  马万华: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下午好!非常荣幸能够受邀参加这次大会,并担任主持人。今天下午的大会有六位发言人。在我们大会开始之前请吴早凤秘书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为我们致欢迎词。

  吴早凤: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校长、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吴早凤秘书长
吴早凤秘书长

  首先我代表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对各位来宾的参会表示热烈欢迎,对各位演讲嘉宾对本次论坛的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今天我们也特别高兴教育部国际司有关领导也来到我们的会议,并且有来得国内外教育合作交流机构,以及院校代表,也将带来精采演讲也有很多院校机构派出的代表参加我们的会议。再次对大家的支持和积极参与表示衷心的感谢。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年会学生流动国际论坛自2007年创办以来已经得到了国内外各方的支持,包括国际教育交流机构、包括有关学校、有关高校。自本论坛创办以来我们以分别以国际实验下的课程开发和学生流动、国际学生流动的新政策及趋势等为主题成功举办了三届,今年是第四届论坛,我们这个论坛在过去四年当中能够这样连续举办,说明了学生流动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在教育国际化当中的作用。论坛是一个平台,为与会者交流信息、分享经验、研究问题、探讨合作提供机会。今年的主题是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组织与国际学生流动。我们很高兴地看到中外教育国际机构、高校代表、专家、学者、管理者、实际操作者参加我们今天的论坛,并就学生流动的趋势、实践发白演讲、进行探讨。

  今年中国政府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今年也是贯彻规划落实的第一年。纲要中首次提出教育国际化,这是我们开展教育国际交流的良机,学生流动也是我们关注教育国际化的标志。我们今天将从多种角度探讨教育国际交流。必将带来国与国之间、机构与机构之间、以及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国际学生流动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规模越来越大、形式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教育交流机构和高校在其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各地区、各国政府就学生流动颁布了新政府、新措施给学生流动带来了新趋势、新内容,所以各个教育国际交流机构、各个高校都共同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今天的论坛将为与会者提供机会和平台,嘉宾演讲将会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我们将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相信在各位嘉宾和与会者共同努力和参与下,论坛一定会取得预期效果,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在北京生活愉快!

  马万华:

  谢谢吴女士的欢迎词。她的欢迎词指出了几个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国际组织等等,下面有六位主要发言人,首先请教育部国际合作司赵灵山为我们做第一个发言。

  赵灵山:

  谢谢主席,大家下午好!我发言的题目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出国留学”。

教育部国际合作司赵灵山
教育部国际合作司赵灵山

  中国政府在七月份正式公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作为一个纲领性文件指导未来十年中国教育的发展走向。在这个纲要的制定过程当中,来华留学作为教育对外开放的一项重要内容很快地,或者说立即被列出讨论和研究的日程。扩大来华留学生规模、推动来华留学规模发展,在这个议题深入的被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制订了一个留学中国计划。这个留学中国计划这条内容也在被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发展纲要写入正文体制改革第三章当中的内容,也作为保障机制提出一条要实施留学中国计划。

  为什么要这么做?作为教育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华留学是考虑在中国建设国际一流大学、推动教育国际化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另外一方面,略微显得宏观一些的作用就是来华留学在宣传中国政府的和谐世界理念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情况下我们推出在今年9月28号正式对外公布了一个“留学中国”的计划。这个计划的背景还需要再解释一点,最近这几年中国来华留学生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来华留学吸引力越来越大。这两点所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社会仍然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所以过去五年内来华留学生的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17%。平均每年净增人数接近3万人。2009恩年供给190个国家和地区28.3万外国留学人员在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610所高校学习,我们在留学计划当中提出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年在华留学人员达到50万。这个数字怎么算出来的?非常简单23.8万还有十年时间,每年增加3万人,再加上30万。一个简单的算术算法把数量算出来了。而我们的基本依据就是中国政治将保证持续的、长期的稳定;中国经济将保持长期、持续的发展;中国社会将保证长期的、稳定的安宁生活;中国的物价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种学习的消费和生活消费将低于西方教育发达国家。所以我们觉得来华留学如果再加上科技进步的因素、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因素,加上悠久的文化等等利好因素,或者对外国人有吸引力的人数,我们判断来华留学工作将会获得持续发展的势头。

  再次基础上借鉴了国外教育研究机构的成果,通过研究发现国际学生的流动通常是以一种加速度的方式来进行流动的。到2025年大家有一个普遍看法国际学生流动数量接近750万,或者760万之间。目前仅是360万人。这种情况下中国由于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有悠久的历史文化、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我们应该在国际学生流动市场上占有比目前更大的百分比。所以我们提出了2020年来划留学人员50万人的计划。这是政策出台背景。希望我的解释能够获得大家清楚的同意。

  研究来划留学中国计划,制定情况我们没有跟大家说,也不是一个政府部门在一起研究的,我们制定计划之前请中国的一些大学、包括我们马万华主席在内做了调研、请几个学校做了一个课题,也请专家参与了研究小组。这个起草小组确定的问题是来华留学工作,国际学生流动的工作在中国高等教育当中的定位。

  来华留学生的发展轨迹、来华留学工作与中国经济、政治、外交、教育水平的关系,同时请中国二十多个主要驻外国使馆教育处发回了所驻在国家对驻在国国际学生流动发展的规划。比如说日本政府的30万人留学规划,韩国10万人留学计划。这些我们都详细学习过。

  在研究这些计划,我们形成多达十几万字的研究报告。这样从2009年的7月份到2010年6月份,我们形成了一个基本上,目前留学中国计划包括内容的这么一个计划草案。这个计划当中我们前前后后经过了将近500次的修改。我之所以提出修改数量给大家,证明我们文本的科学性和严谨性。“留学中国”总体设计上考虑了完整性和突出重点,既谋划2020年50万留学生的战略规划,同时也规划一些具体部署既有理念阐述也有扎实的政策举措。一共20条第一到第五条明确了工作方针、6到8为管理体制、工作机制,比较宏观对来华留学工作发展至关重要。9到18条按照来华留学生到中国学习的顺序,进行了管理服务、社会实践等留学生教育各个环节有序展开。最后两条跟留学生整体工作不是联系得绝对紧密,中国政府对国际学生流动的支持,奖学金体系建设,留华毕业生的工作。这是我们制定“留学中国”计划的情况。

  留学中国计划,大家有的人可能看过,有的外国朋友没有看到,因为留学中国计划是9月28号在网上公布,英文还没有准确翻译出来。中国日报做了一些介绍,但是对于一些英文翻译方面的问题,是一些保留的态度,在这里很对不住来自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朋友。目前英文翻译可能还要过一段时间才能挂到网站上。

  “留学中国”计划的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中国接受国际学生的想法是统筹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推动来华留学持续发展。这些光发展不行,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打造中国教育的国际品牌。这是直接的想法。因为大家可能知道,在谈到教育的时候中国的教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光大学的在校生有将近2700万人,全社会受教育人口2.6亿。但是谈到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的时候我们总是没有说中国不是世界上最强的教育。我们想通过接受国际学生这项工作把中国教育品牌打造出来,让大家认识到中国高等教育不仅在目前和世界上34个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瘟病互认,而且中国高等教育无论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方面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质量可以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高等教育相媲美。这是来华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个工作方针,我刚才谈到我们工作方针非常简单,十六个字“扩大规模、优化结构、保证质量、规范管理”。如果展开的话可能每四个字都可以做若干篇文章,我渐渐单单做一个解释。扩大规模,逐年扩大规模,争取每年规模在上一年基础上扩大三万人左右。优化结构,结构不仅仅是层次问题,可能有国际学生流动的国别,不希望留学生仅仅是来自于周边国家的学生,我们欢迎来自其他国家的学生,欢迎来自南美国家、欧洲国家、美洲国家的学生都到中国留学。如果一个学校当中留学生的国别越多、留学生层次越丰富,我们认为结构是越优化的。保证教育质量是任何国家教育、特别是对外教育的生命线,在教授外国学生的时候保证教学质量,使他们学到希望学到的知识,而且了解中国人、中国文化的精髓,比如说扶危济困等等,在中国人概念当中有一种培养人的概念,培养人成为有团队精神,能够和他人友好相处的人。这叫保证质量。

  规范管理是我们的手段,希望通过高校、各级部门通力合作达到对留学生管理、为留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局面。

  战略规划目标,我刚才说50万人,大家可能了解到日本到2020年希望接受到30万人,韩国希望到2020年接受10万人左右的规模。如果我们国家达到50万规模,这个相对于我们国家的高等教育规模,相对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应该是一个比较合适的规模。也是经过一些专家学者判断研究出来的。

  留学计划突出一个改革,改革两个字中国已经提了31年,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任何事情一定要突破固有的程序,在新的阶段来进行新的程序的规划。而这种改革同样也包括着一些制度方面的创新,比如说在金融危机来的时候,中国政府就立刻拿出一部分经费设立了面向因经济危机而陷入困境的学生的奖学金。这种情况下对中国属于制度创新方面。

  我们提出了改革创新目的,鼓励来华教育机构不仅仅是省市教育厅,包括各个高校要积极探索、创新来华教育模式。比如说学历能不能适当延长、或者适当缩减课堂学习时间,增加社会学习时间,学历能不能实现弹性学制,两年在中国学习,一年回国实习,再回到中国学一年到两年,这也是一种探索。论文撰写地点、论文答辩方式,非得像现在这样。必须在七月份答辩,有没有更灵活的方式。比如说中国答辩委员会到国外去给那些国家的学生进行集中答辩?

  注重提高教育质量,除了刚才我说的引入培养人的概念,在具体上对来华留学生品牌课程建设上,我们可以包括北京大学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华东师范大学的教育学。同样是教育学,是中国教育学领域比较好的专业。这三个学校哪个专业更为外国人接受呢?我们以外国留学生的数量和层次来判断,哪个专业是对外国人更有吸引力的,更有吸引力的我们就说是品牌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刚才在门口的时候,本次会议的组织者之一跟我讲,来华留学生的教师上应该有一些新的考虑。各位我明确地在这里要跟大家交流的是来华留学生教师不是独立的群体,每一个教中国学生的教师和教外国学生的教师,我们叫打通使用。教外国学生的老师也可以教中国学生。这种情况下培养一支师资队伍,我们和培养中国学生同样师资队伍的培训方法来培训的。同样可以享受各种类型的培训机会、深造机会。打造师资队伍是我们一贯的做法。我们比较骄傲的是经过新中国六十周年的工作,1950年中国政府开始接受外国留学生,这60年我们已经有一大批可以完全胜任教授外国人的教学任务的教师。最近十几年更是涌现出一大批可以使用英语教授外国留学生的学生,特别是在对外关系领域、医学领域等等。

  管理和服务,大家听起来,特别是外国朋友听起来觉得不是那么舒服,但是我们这个管理是指对这项工作的管理,任何国家对接受国际学生的工作都有一个管理程序,而中国的管管理,由外国人在华事务的管理,包括签证管理、住宿、拘留许可等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教学管理完全和中国学生一样。这是我们的一个考虑。

  生活上我们更加强调的是一种服务,我们原以为外国学生提供比中国学生更加优越的条件来欢迎外国学生到中国学习。

  第七,我们将加大中国政府对外国学生的支持力度。目前中国政府,以2010年为例,2010年向外国提供了两万份中国政府奖学金。作为中央政府向外国留学生提供的奖学金中国提供的是最大的规模。因为其他国家,比如说日本提供大量奖学金并不是日本的文部省提供,而是很多基金会。而我说的两万份都是中国政府提供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将加强和留学生毕业之后的联系。正如9月29号我们在北京大学举办了新中国接受外国留学生60周年纪念活动。我们邀请了42位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华毕业生代表,我们希望进一步和他们加强联系,这样中国政府在来华留学生方面有了具体的计划。

  我作为主管官员向大家做了来华留学生的计划,谢谢主席、谢谢各位关注!

  马万华:

  谢谢赵处长介绍的留学中国计划。这个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所以我不忍打断他的讲话,他给我们带来一个崭新的思路,因为在2020年教育规划出来以后,包括我最近这一段时间出去开会、参加一些讲座的时候,很多人都在问我,规划出来之后高等教育国际化都有那些动作,我真的不知道,所以非常感谢赵处长,我们今天有留学中国计划。

  赵处长从留学中国计划的目的、目标、具体做法都给我们做了详细介绍。我们接近散会的时候会留出20分钟让大家提问题。

  在每一位发言讲话讲话的时候,大家如果有问题可以打断他,每位讲话要控制在15分钟。再次感谢赵处长为我们做的报告。我觉得受益匪浅。

  下一位发言的是日本文部科学省大臣官房审议高等教育局担当加藤-重治先生。

  加藤-重治:

  感谢主席女士!女士们先生们非常荣幸来参加今天的会议!同时热烈祝贺中国教育交流协会,你们召开的2010年中国教育展是成功的举办。

日本文部科学省大臣官房审议高等教育局担当加藤-重治先生
日本文部科学省大臣官房审议高等教育局担当加藤-重治先生

  今天我想给大家介绍两件事,第一,在日本大学国际化背景下,尤其是双向学生的交流是我们的目标。第二,日本大学在东亚地区的学生交流方面的一些新的政策。包括与中国的双方交流问题。我想讲讲国际学生流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上次我参加了东亚的高等教育合作的高峰会议,那是在几天前的昆明召开的,这个论坛是由温家宝总理在一年前中亚峰会上提议的。这次论坛非常成功,感谢中国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以及云南大学做出的努力。

  第一,为什么日本大学的困惑。首先,高等教育是文化的因素,学生文化上的多元性是学术教育方面非常重要的方面,那么各方如果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互动会产生新的想法、新的价值。但是有一些国际学生和老师在日本大学,这种国际的学生和教师所占比例比较系。日本大学和教育部、教育局在这方面要做出一些努力以加强国际化进程。

  其次全球人才需求也是非常强烈的。现在日本行业里也对全球人才要求非常多,不仅仅是制造业、服务业也是这样。我想告诉你们日本所谓全球性人才是什么样的。现在是我们去年这个产业学术委员会对国际性人才的定义,要成为一个国际性的人才,不仅仅是要了解文化上的差别,人必须积极的成为它的团体里的文化多样性中间的重要人物,并且能够产生新价值、新的想法。到底怎么样才能使日本大学国际化呢?首先要提高国际学生和教师的比例以及数量。两年前民主共和党当政的时候,决定提高国际学生的比例,到2020年达到30万。现在我们已经有13万留学生了。从数字的目标上,在日本新增长战略当中已经成功了,是今年六月份提出的。为了提高日本的国际学生的数量,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并且在以下五个因素当中进行努力保证能够在日本待得愉快。同时这些学生在毕业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一份工作,我们尽量容易一些。另外我们指定了一些国际化大学,给他们一些资金上的支持。现在他们有一半学生得到了政府的奖学金,另外一半学生得到了其他的奖学金。现在有一个“全球三十人”项目,文部省在这方面给学生提供了资助。

  我们还开了一些课程,比如说必须用英语授课,用英语考试,我们还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招生。全球的30人计划,原来是指定13个大学,在2009年指定的。今年我们还没有指定更多的,接受全球30人计划的资金支持学校。我们希望稳定资助这13所大学,而不是盲目扩大规模,我们希望保证高质量,这样才能实现新政策的目标。

  另外要促进日本学生到国外学习。目前国际化背景下,世界范围内都在国际化。大多数日本年轻人不愿意上国外学习、或者到国外进行研究。这让我们觉得很遗憾。你可以看到一些例子,日本的学生他们想出国学习的意愿比中国和韩国学生少。在国外学习的学生数量在降低。尤其在美国这个数量急剧下降。可以在下一张幻灯片下面可以看到。

  哈佛大学校长春天来日本的时候很担心,哈佛本科来自于日本的学生,毕业的时候只有一个。而在他们的本科生中有很多中国人和韩国人。这一点日本也很担心。不仅是学术界,而且政府和产业界都非常担心。在新的发展战略当中,我们订了一个数量目标,2020年30万日本人到国外学习。

  作为第一步我们的文部省在提出新的短期的三个月的双向的学生交流项目,在明年的预算当中播出,我们要看看建议是否能够在明年得到预算通过。我希望学生参与到短期项目当中,看一看他们在亚洲、美国、欧洲以及世界其他各地的学生,他们在非常努力地学习。心中有很清楚的目标,感受着不同文化,并且寻找着另外一个在国外学习的机会。比方说在国外学习、获得一个学位、或者进行一个更长期的交流项目,希望这些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同时如果引入七千国际学生,也会很好地刺激日本的孩子,使他们在多元文化上进行学习,促进发展。

  在日本流出流入学生的情况,这张图可以看到国际学生到底是哪些国家来的。一共13万国际学生90%来自亚洲。欧洲的学生占4%,美国学生占比2%。这张图可以显示出日本学生到国外学生的情况75000日本学生在国外学习,一般在北美、主要是美国,美国是他们第一目的地,占整个出国比例的一半。第二是亚洲,欧洲是第三个学习目的过。

  第二个主题东亚非常受重视,在日本的国际学生主要是亚洲人。来自中国、韩国、台湾的学生占80%。越南、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紧随其后,这是我们要强调亚洲很自然的原因。另外东亚经济活动的快速全球化。越来越多日本企业雇佣亚洲工人,包括管理层,也包括应用层,他们的在日本总部也雇佣很多亚洲人员。另外地区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大学交流项目对于培训人力资源对于实现地区合作非常重要,同时也为我们在各地区之间的合作提供机遇和解决方法。我们前任首相曾经做过一个建议,提高东亚地区大学交流的质量。去年十月份的时候他在北京召开日中韩高峰会议上,以及东亚10+3,EAS东亚峰会上都提出这一点。他的建议得到了峰会领导们一致欢迎。

  要具体实现前首相的提议,日本、中国、韩国已经建立委员会讨论具体方法促进大学交流和这三国之间质量保证的合作。因为这三个国家交流的学生已经超过了好几万。委员会包括了政府官员、大学校长以及产业界代表。他们之间第一次会议是今年四月份在东京召开。我们同意开发亚洲校园,意味着在亚洲的大学学生流动有一个集体行动方案,并且建立了两个工作组做具体的事情。通过工作组的讨论之后,最后达到一个共识,未来一年三国开始一些试点项目。非常感谢中国将会组织今年召开的第二次会议,韩国将在明年第一季度举办第三次会议。另外一个具体活动就是东亚地区大学交流国际论坛。这个论坛将由日中韩三方共同举办,时间在明年三月份。

  会议的议题大家可以看到,但是要讲一下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话题。学分的转移需求和联合项目将在东亚地区发展,东亚大学网络或者是高等、东亚教育部长组织和其他组织都是由这些组织来发挥领先作用,另外一方面大学系统保证质量认证系统,以及最新发展在这些地区也是各不相同的。

  在想到这些我们认为如果在这个时候如果在东亚来讨论加快大学之间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开这次研讨会的原因,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谈一下我在自己的简介当中指出的一些基本的日本观点,日本大学有一百多个双学位或者是两个学历这种项目,他们都是和国外一些大学合作的,这主要是跨国界的一些合作,特别是建立一些共同的项目,这样这种项目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比如说在清华大学和东京理工学院之间双学位项目也是我们一直在做的。我们现在文部省需要要求一个专家组帮助大学制定相应的纲要,帮助保证双学位的质量保证。并且能够满足相应的学位颁发要求。现在必须要考虑到一点,我们这是一个双学历的制度,我们必须要对于本校和合作学校的基本结构有所了解,这两个结构必须对我们的合作项目有所支持。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完成这个项目。

  最后做一个总结,今天世界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说保证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要保护环境、减少贫困和自然滋病,并且要保证水和能源供给等等。我们如何能够拯救地球并且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呢?我认为就是那些世界上各国青年人想到的都是合作和竞争。这些都是要介于我们对不同文化背景问题的尊敬和理解。这种环境下大学的社会责任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一种全球的社会责任,大学主要为了让学生具有相应的高端知识和技能。但这并不仅仅限于这些,最重要的是要给他们赋予相应的态度和意愿,使他们能够成为全球公民,使他们能够相互竞争和合作,这应该是非常健康的竞争和合作。大学要做的就是要开放自己,理解学生、理解学生之间的流动,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全球性的能力建设平台,我想为了这个美好的目标,我们需要人力资本组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说我们为了发展大学的经济而失去了我们的初衷,现在所有在学术界和政府界必须合作起来,这样才能有卓有成效的大学之间的联系。最后我想讲学生不能够成为这种没有质量保证大学交换教育的牺牲品。

  谢谢!

  马万华:

  谢谢加藤-重治先生的报告。我想这个问题很重要,最近我们在探讨国际学生的时候每个国家很少提要送出多少学生,在中国也实在是个问题,我们送的太多,吸引进来的太少。这篇发言的主题是“双向流动”这个学生国际交流与合作当中非常重要,一会儿我们会继续讨论。

  下面发言的是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乔治·莫哈菲先生。

  乔治·莫哈菲:

  大家下午好!首先由于我们吃饭回来晚了,所以没能及时赶到会场,我要向大家道歉。

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乔治·莫哈菲先生
美国州立大学与学院协会乔治·莫哈菲先生

  我想参加这次大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说我们应当去日本和其他的一些美国教授在谈一些具体的问题之前,我想给大家一个比较广泛、宽泛的看法,也就是从世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解。最后我也想简单地讲一下你们的一席情况,以及如何去选择相应的合作学校的问题。首先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讲的四个理念,在我们谈到学生流动的时候,这四个理念非常重要并且反复出现。

  第一,学生的入学和市场营销。我们看到学生的流动都是有他们的情况的,有些人刚才已经讲到了日本的一些情况,比如说在美国学生流动的降低。我们发现世界各地都在出现这种情况。比如说我们可能再过五年就会发现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香港、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他们的学生会比较稳定,印度和中国他们的学生数目也会比较稳定。但是有一些新的情况,有一些从来没有参加到学生流动的国家,他们会加入进来。比如说像智利。

  刚才我想大家也听见了日本学生到南美和拉美国家去学习。实际上我们现在发现再过五年的一些切断,一些非传统性输出学生的国家开始出现巴基斯坦、巴西、越南、韩国、格鲁吉亚、捷克等等都会越来越多输出国际学生。一些增加的不稳定性,比如说70%的学生都曾经去过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澳大利亚。这种情况还是比较稳定的。但是还是有一些变化,比如说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在绝对入学数量当中,或者在绝对增长数量上有所降低。同时在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现在有一些入学数目的降低,但是未来可能会有一些增加。还有我们发现学生的流动,改变了经济的情况,在我们的国家最大的变化就是他们开始对在中国学习非常感兴趣,刚才我们主持人也讲了,他们在中国来说,也想接受更多的国外学生。我们现在这些学生对中国感兴趣想到中国学生,想学习中文,这也就是一个非常正面的趋势。

  昨天我跟我的侄子通电话,他在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学两年得一个硕士学位,他来自美国。当时我跟他讲的时候,我回想到了我当时在美国学习的时候是不可能申请到中国学习的。但是如果我能够到中国学习的时候我也不一定会选择到中国,可能到法国、英国、其他的西欧国家去学习。现在这种变化大大的改观了。还有一个就是我们一些特定国家发生的特定问题,比如说澳大利亚,签证政策的改变对于一些职业学校产生了很多影响,我们发现他对于一些学生的税收问题也使他们的留学情况发生了变化。在入学情况的改变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整个市场发生了变化。我们在今天周末看到的展览会,十年前我来这个展览会的时候当时有世界各国200个大学参加,其中3个来自美国。我们现在有五六所学校。2001年只有英文、法文、德文材料。现在你们可以看到完全不同的场景,我们有非常成熟的市场。有中文代表参加,他们有完全中文的材料给大家。我们这种市场的变化也就是可以让我们预见未来是什么。

  另外一个问题是成本与质量。最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说英国新颁布的一个研究,他们研究了150名学生,来自世界各国的200所学校,你能够看到这些学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呢?我当时以为原来是钱,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他们非常感兴趣的是学校的教育质量。现在一个问题的一部分就是说我们有很多的选择。我们的学生在以前大多数到国外留学的人都认为如果他们不能选择正确的学校、在正确的国家学习,他们的职业生就被毁了。但是现在经济类型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这种学生的选择更加复杂、更加细节化。学生现在选择目的国是以前同来没有想到的,几十年前难以置信的国家。

  另外一个同此相关的是指学分的转移。现在世界各国都没有非常强大的学分体系,这样就对于学分转换产生了非常大的问题。尽管学生的学分都是非常正常的,但是我们发现在某些方面发展非常慢,不同大学之间没有达成完全一致就转移学分,学生也很难得到完全接受的学分。比如说美国也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不承认某些学分,或者他承认那些学分但是不承认这个专业。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我们的博洛尼亚进程,现在使整个情况变得更坏而不是变得更好。因为博洛尼亚进程使参加者有一种感觉,他们认为一些大学没有参加到博洛尼亚大学就不能参与相关学分转换。40多个国家参加博洛尼亚进程,你以为这样更加合理化,可以进行自由学分转换,但是实际上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我们发现一个小的亮点,但是我们也非常注意的一个亮点,我们学分的转换协议,这样可以使学生可以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和学分带回自己大学,并且把学分放到他们的专业之下,我想最好的一个项目就是1+1,也就是我们的协会和中国教育交流协会的合作,最近十年,每一个这些学生曾经参加我们的项目的话,他们都可以一年在中国,两年在美国,一年又在中国,这样可以拿到两个学位,现在有成千论万的学生已经拿到两个学位。这就是学分互认的机制,能够使学生在某个专业进行学习,并且在中国选择另外一个专业进行学习

  最后一个学生流动性相关的问题,就是这些信息问题,我们所有的数据以及专家提供的数据,都需要我们非常谨慎的对待。因为我们对于这些定义还需要进一步的澄清。比如说不同国家对于国际学生的定义不同,比如说澳大利亚,国际学生只是一些在570和575类的签证学生。那么如果你是在澳大利亚学习拿到澳大利亚资助的奖学金不可以被称为国际学生。

  举例子来说新西兰学生到澳大利亚不可能被认为为国际学生,因为你可以不用签证,在美国,这些学生不包括像难民、移民之类的学生。但是包括FHM签证,学生和临时工作和职业学生的留学情况。

  经合发组织我们很多成员国规定也是非常不全和不一致的,并且容易让人产生误解。这是我刚才所讲的数据的问题。比如说在澳大利亚,他们在讲国际学生的时候,同英国不一样。英国将国际留学生在英国学习的学生,跟在其他国家英国资助的学生进行了区分。可以发现在同一个体系当中也有不同的定义,所以我们准备在以后会有更多变化,我们有各种参数的变化,比如说经济的变化,东道主的一些高等教育的变化,增加高等教育学校、增加高等教育学生和其他的问题。因为国际经济现在变得更加复杂和动态化。这种快速的变化使我们这些实践人员要非常灵活地对待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学生流动。我希望学生能够自己思考自己的流动性。我个人认为现在我最常听到的学生想法是指他们想更多地知道美国的大学以及美国大学的情况,当一些美国父母,你问我这些问题,他们会问我上哪个大学、哪个大学是最好的大学呢?我的答案是一样的,总是这样回答,美国有四千所大学,你可以在这些大学中得到一样的、很好的教育,因为一半要取决于你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另外一半是取决于你如何工作的。我跟国际学生说的,如果你想进入到一个非常棒的美国大学,那你就会成为非常大的一个鱼池里的一个小鱼,你想不想这样做呢?你是不是在这个地方要花更多的学习时间?你非常关注自己在这个大学里的一些表现就要花更多时间。如果在一个小学校,人家会很好地照顾你。所以我给大家的劝告是不要以为最好的学校是排名最高的学校。因为我们在中国、在英国、在美国、在各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排名。其中奥秘是我们的排名和个人的表现是没有关系的,学校排名不代表学生成绩就好。实际上很简单,你去最好的大学,当你离开学校的时候,我就不知道你是从哪里来的了。因为你不是有你的学校来评估的,而是在自己的事业上怎么发展,这是最重要的。你知道我在哪里拿的学位吗?我到底哪个学校毕业的、我不会告诉你们,还可以,但不是在最好的大学,我对我的评价不在于我到底上的那个学校排第几,而是我这个人做得怎么样。希望大家以更广泛的视角看怎么上大学的问题。应该跟你的同事、朋友讲讲光看排名是不够的。

  谢谢大家!

  马万华:

  谢谢乔治·莫哈菲教授,我觉得你的发言有四件事非常重要,就是关于学生流动的方式,尤其是在OECD国家的情况。另外质量保证和控制的问题,尤其是教育方面的之控制非常重要,谁控制质量这是一个挑战。我们都在讲认证。认证是不是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呢?这是一个非常开放的问题,大家可以讨论。

  (茶歇)

  马万华:

  现在开始下午的第二部分演讲。第一位发言的是美国丹佛大学副校长Eric Gould教授。他的题目是“国际机构在推广校园国际化中的作用”

  Eric Gould:

  各位下午好!我是Eric Gould,来自于丹佛大学。

美国丹佛大学副校长Eric Gould教授
美国丹佛大学副校长Eric Gould教授

  我就国际组织和大学国际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个介绍。刚才乔治·莫哈菲先生也介绍了四点,非常清楚。我希望我能够把国际组织和大学国际化的关系能够用非常简单的几点说清楚。我觉得国际划分总是可以简化的。我现在考虑到有四点非常重要的,对于大学国际化来。

  第一,就是学生的流动性,关于学生的交流、在国外留学,或者接受国外学生、学者。我们学校有74%的本科学生送到国外学习,在全世界范围内学习。至少一学期15周时间。我们是在美国前三名的大学有这么高的百分比。我们在这方面也花了很多钱。我每年花一千万美元,只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流动。这是我们的一种投入。这是大学的投资,并不是说其他地方的捐赠、资助,完全是学校花的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我们非常看中学生流动的价值。就这点我就可以讲十分钟,但是现在我要讲第二点。

  第二,关于校园国际化是课程设置的问题,国际化意味着你可以到其他的地方学习,如果课程没有进行任何变化,来包含其他的国际的视野,那所谓的国际化不成为国际化。国际化意味着各个学科变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学习,另外就是教师的流动性。乔治·莫哈菲和我今天早上、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来讨论了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其实所有人都关注同样的问题,现在好像教师流动性还是不够的。如果教师不流动,课程设置就不会成为国际化,那么我们必须要保证主办和海外学校必须要他们之间有非常好的、直接的联系。国际化并不以为这你到另外一个学校去合作,在那里建一个新校园、或者把学生送出去,如果把学生送出去而不在海外建我们的校园,现在我们更关注合作伙伴关系,与海外学校建立这样的合作关系,我们与中国、日本的一些学校建立了联系,我在中国开完会会到日本去,校园国际化有四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刚才乔治已经提到了。还有学术学分转换、营销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四个问题,有一系列的问题。我想接着讲一讲这些问题。

  这些都不是严重的问题,他们是自然的问题,这种问题只要你进行国际化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这就是达尔文所谓的进化理论,只要你这样做就会出现这样的问题。首先当你与其他学校建立联系的时候,知识变得更加都市化、国家、阶级可以共同分享一些知识。比方我们和国外的一些学院建立了联合课堂,每个国家双方的学生都会参与到课堂当中去。

  那么这个课堂不仅仅是让学生互相交流,同时也主要解决问题。这个问题昨天我也发过方面的声音,我认为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是解决国际化中间很多问题的重要因素,而且能够解决问题,由不同的国家,我们和不同的大学、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学习环境的问题。但是没有这样的学习环境,我们就没法解决这个问题。

  那么我们要讨论的可能不是一个具体的书上的问题,可能是更大的社会问题,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的解决问题。另外还有一个,当我们建立一个联合的学位的课程和项目的话,这种项目和其他的项目多多少少是相似的。所以当我们建立联合项目的时候,越做这种联合项目,那么就越倾向于某种类型的课程,或者某种科学和社会或技术的问题,但是你可能会知道,也许回转向专业的教育。关于艺术或者人文的科学,或者创造性,这些怎么办呢?这些都是问题、都是我们的挑战。

  如果我们在看看国际组织他们做些什么,他们要解决这些挑战,在世界范围内当中的人他们都在一个组织里讨论国际化的结果,变成某种具体的挑战,所以我现在从国际化转到了国际组织。国际组织就像我们组织这样的国际论坛的组织一样。我们要想进行讨论、解决问题,我们首先要分享并且找到一个解决办法来解决国际化造成的问题,国际化就是全球化造成的。这是因为物理上、理论上、数字上的各种流动造成的。我们的学科在国际化、这通常会产生一些问题。到底各个学科越是在国际范围内越分享,他们最后越来越会变成跨学科的研究,各个教师他们可能会进一步进行沟通,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比方说有很多学科,比方说环境科学都是一个跨学科的学习。

  这些都会产生一些压力,使我们对大学的传统的组织方式产生一些挑战,不管在美国、欧洲、英国,原来我们对学科有分类的,传统的方式分类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应对这些问题呢?如何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讨论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越国际化、越会有更大的数据库,大量的信息产生,但是信息并不意味着知识,知识可以很容易变成信息,你了解某些东西的用法,怎么去用,但是我们需要的是讨论,那么大量的数据信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它?刚才乔治也提到了有时候这些信息也不是很可靠,我们该如何节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呢?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在国际教育当中已经使用大量数字技术,主要是通过国际组织,比如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还有经合发组织,学生留学生越来越强,那么现在学位可以在多个地方最后一块完成。学生已经成为了世界贸易的一种商品了,这是另外一个问题。你该如何区分学生的流动和有竞争性的学生的流动?有时候学生的流通就是一个GTS的一类即关贸总协定的一类,我们为学生支付费用,这些就是贸易协议协定中的一部分。我们越国际化、我们知道国际化是一个很好的东西、很好的事情。但是问题在于我们越国际化、越商品化,我们越商业化,越来越多的人现在听到很多人的说法,还有一些中国的官员也这么说,越来越多的人正在质疑对商业化进行质疑,该怎么办呢?我们这个问题可能也会到国际组织上讨论。可能不会讨论该有那么多国际学生在澳大利亚学习,到底好还是不好?英国、美国,我们在国际的论坛上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呢?这就变成一个国际问题了。我这是说国际化产生了非常特别非常具体的,有时候非常新的一些国际问题。必须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讨论。有些问题可能不会在联合国,但是在联合国以下的机构,移防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发生讨论。

  这种不可变化的高等教育的发展,就会非常地重要。它一方面是很重要,另外一方面是挑战极大。需要我们有真的多元化,但是同时我们还要住教育的普通的功能。

  当然也需要我们更多的思考国际组织的重要性,比方说像这样一个组织。那么国际组织一般的功能首先就是提供精确的数据,使我们能够做一些分析。比方说经合发组织他们的数据非常好。十年前经合发组织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数据,但是现在所有数据都在引用这些数据说明美国实力正在下降。

  其次通过国际组织可以在国际会议上讨论一些国际问题。

  第三国际组织可以帮我们平衡经济政策和政治需求以及社会需求。我们在国际组织讨论当中会看到非常重要的政治经济的问题。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国际组织在下面这个问题上也会发挥很大的作用。就是最佳做法的传播,社会问题方面国际组织也会发挥作用,也会对学术全球化产生作用。

  最后一点,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想法就是现代大学不是中世纪的大学,或者十一世纪的大学,我现在说的现在的大学和原来的大学是不一样的,他们的功能也是不一样的。但是现代大学发展是在十八世纪开始的。欧洲说公民社会,我觉得现在公民社会不仅仅是欧洲的现象,全社会范围内都有公民社会的现象,所有的组织、人们都愿意自愿地讨论他们遇到的问题,比如说这样的大会、这样的组织就是公民社会的一部分。通过国际组织我们可以看到它会使我们找到大学原来的根,实际上是知识的社会。所以我觉得在这方面有很多伦理、道德上、社会上的价值的。所以我们说绿色学术,把经济、技术和各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我们不讲具体的问题,我想我们在国际组织当中也会讨论,能够真正接触到人、改变人的这些问题。这就是公民社会。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我不是过于理想主义,我只是说国际组织确实能够产生这样的效果,同时也创造了非常好的机会使我们重新创造一个公民社会。如果我们每一个大学都能够参与其中的话,我们也会产生改变,这样就是全球的对话。

  非常感谢,谢谢!

  马万华:

  谢谢Eric Gould先生的发言。我想尤其是在谈到国际组织的时候,我想我们可能在全球化的进程当中越来越觉得应该有一些国际组织来协调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尤其是一会儿在我的发言当中也会谈到,因为全球化对我们的冲击太大了,所以我们好多时候彼此并不了解各个国家都在做什么,所以这个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学生流动每一个国家都在面临着不同的学生流动的现实。所以通过建设国际组织协调高等教育建设国际化、协调各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政策,包括数据分享。数据分享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我们每一个国家收集数据方式的都不一样,最后看到数据的时候也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出发的。但是有一个数据分享,最起码能够了解大概能在做什么,大概图象是什么样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我希望会议结束以后教育交流协会能够进一步对这个问题进行协商,跟教育部、国际其他的教育国际组织协商,我知道这个事情很重要。

  在Eric Gould教授讲话当中他也提到另外一点,就是关于知识和学科的问题,在国际协调过程当中,国际组织的作用毕竟是一个超出学科的。是不是每个一个学科都要有一个国际组织。人们对知识的界定是什么?技术非常发达的时候,技术很容易把知识变成信息,知识和技术的界限又在哪里?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面进行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教育推广助理主任许邦琼主任给我们做学生国际流动的英国视角。

  许邦琼:

  女士们、先生们非常高兴能够参加今天的国际研讨会,非常高兴我们在这里能够来同大家分享英国在国际学生流动方面的一些看法。首先我想来介绍一下我的工作单位,特别是我们在中国的工作。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教育推广助理主任许邦琼主任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教育推广助理主任许邦琼主任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主要为了在文化方面的一些工作,我们在一百多个国家都有相应的机构,主要是由英国政府委托我们将我们的知识、文化、教育、科学和智力传到不同国家。我们在中国办事处于1993年成立,在中国有三个点,一个是北京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广州、上海、重庆有相应的文化教育部门。香港我们被称为大使馆文化教育处。

  谈到国际学生流动,我们首先要看一下全球趋势,全球市场有更多学生流动,最近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文章当中指出有297万学生在世界各地流动。这是1975年的2.7倍。这也是说有7%的增长,同去年相比。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输出国之一。也就是我们有很多中国学生在国外学习。他的增长比2007年相比增加了5%。有34万学生在英国学习,英国是世界上第二大学习目的国。还有其他六个国家,中国是其中之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欢迎的目的国之一。它现在吸引了1.7%的流动学生来学习。

  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个伊拉斯莫计划,这个计划或者是项目是主要针对高校的,为了加强欧洲和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一些对话和文化交流所建立的。第一个伊拉斯莫阶段是在2004恩年到2008年,现在我们到第二阶段了,我们有200所大学参加了伊拉斯莫计划,其中七千名学生参加,他们来自90个国家,其中包括中国和英国的学生。2010年总数会有22个博士项目,124个硕士项目。去年我们有188个中国学生和43个中国的研究者,从中得到了支持,参加了这个项目。

  下面讲一下中英之间的学生流动情况。现在在英国有8万5千名中国学生,其中6万名学生在高校当中,另外四千名做继续教育,8千名学生在独立学校学习。剩下的是短期培训项目里,现在三千名英国学生在中国学习。

  由于英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的目的国,接收外国留学生。为什么要有国际学生流动呢?领导者讲国际流动可以给英国带来活力,但是这不仅仅在行业方面带来活力,并且可以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更多活力,比如说增加相互的文化了解,以及双方的关系,对于教育、文化和科学交流,以及更多的经贸投资和政治合作,都是可以打开大门。

  那么英国也可以吸引很多外国的一些人才、资本到我们国家。为了能够吸引更多学生来英国学习,我们首相动议在1999年启动,这是一个四年计划,有四个方面,第一他们开发并且管理一个世界级的品牌,也就是到英国去培训和接受教育,这叫做教育在英国第一个阶段。第二个阶段叫做奖学金,我们将它更大的地扩展了,这样有更多学生可以接受到这些奖学金,现在更多学生都到英国学习,并且得到了奖学金。另外一个我们开展了就业计划,这样在你读完书之后可以得到更多的就业机会。另外我们精简了签证申请的程序,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 这就是我们所努力的方向,并且是非常成功的。现在我们达到了75000名原定的计划。

  第二阶段的努力叫PMI2计划,2006年到2011年的计划,主要从战略上让英国同一些战略合作伙伴进行学生流动。我们的宗旨是要吸引2000名学生到英国高校学习,并且还要在继续教育学习方面吸引1300名学生。一方面他们在英国学习,一方面他们也可以得到英国经验。并且可以使英国同其他的战略联盟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更加联系。我们很PMI2的优先国家都包括在里面,中国是这些优先国国家之一。PMI2的联系项目主要是一些海外的项目都可能得到我们的相应支持。比如说从PMI2项目当中加上相应的教师计划,今年已经是第四年了,在过去的三年当中,我们一直都通过合作计划来帮助在市场营销和支持学生流动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并且外国学生的经费也得到了大力支持。一会儿有时间会跟大家继续介绍。它可以帮助中国和英国在相应的企业精神方面进一步进行合作。

  它还开拓我们整个的经费是一年会是有一万至两万五的资助,我们还有一些对于学生的职业技能进行支持,支持力度也是一万到两万五英镑每年。

  除此之外我们政府想吸引更多的英国学生到国外学习。因为一方面他们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并且可以在世界经济环境下更好工作,一方面他们同中国加强联系,那么下面给大家讲一下我们在中国的一些项目。中国和英国之间的一些合作项目。一个叫做联系教室计划。这个计划主要是将不同的中国和英国兄弟社区联系起来,使我们主要教师和学生之间链接起来。现在我们已经有57个社区联系在一起。我们现在英国已经和中国都已经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我们这种联系一方面得到了英国文化教育处的支持,还有得到了一些相应的支持,我们还有自己的具体的一些资助。这些是可以给大家分享的照片。

  我们还有一个全球的研究员计划,这是对于英国的一些非常具有创业精神人才来使用的。在2008年我们有三百个年轻人到中国巴西和印度访问。来了解他们的文化政治或经济情况。我们这里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有两个州的,在这个国家学习语言和文化的进入式学习的时间,两周待在寄宿家庭,一方面接受学校教育,一方面又可以得到本地家庭的招待。这样他可以了解在另外一个国家对方是如何生活的。

  一方面在全球化进行学习,他们到中国必须同各种不同的同事进行交流,这样才能够增强他们之间的理解。

  下面我们还可以介绍另外一个企业合作者的全球奖学金项目。中国青年联合会和英国文化教育处合作,提供了四百个企业参加到这个项目当中来。并且我们可以使年轻人了解全球的一些视角。2008年到2010年来自英国和和中国的400名学生将会互访。参加奖学金计划的学生都来自英国或中国。会从社区开发、环境以及医疗、贸易方面同一些成功的年轻人士进行交流,了解成功的具体情况。这是我们另外的一些照片。关于博士的研究合作项目,我们也需要一些联合培养,这样可以使我们建立一个互惠长期的关系,这是中国和苏格兰教育联合会主办。中国教育部提供以下两个方面活动的拨款,一个就是邀请一些博士研究生互访,第二双方政府都要支持在八个主要的研究领域进行合作。五它包括生命科学,地理资源和应用社会科学等等领域,现在我们已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

  那么还有两个项目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就是说研究生工作经验项目,它可以是中国的外国学生了解在另外一个国家的工作经验,那么中国和英国学生都可以了解对方的文化和社会具体情况。2006年开始的时候,250名中国学生被选择去英国学习。70名雇主给中国学生提供12周至50周的工作机会。并且我们有10个英国学生在2009年到中国工作。这是第一批学生。

  最后在英国的研究中国项目,这是一个英国政府资助的三周学习项目。主要是那些在英格兰、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本科生可以到中国学习相应的文化和语言,2000年来访11次,200名英国学生参加,这是每年的数字。他们学习中国的语言,并进入到中国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当中。这是他的活动场景。

  总结一下,国际的学生流动可以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情况,并且同这些国家的人民建立深厚的联系和友谊。中国对于英国是非常重要的伙伴,并且英国希望同中国进行联系,英国会继续支持中英教育之间的合作。这样可以使我们能够更加、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社会和人民,谢谢!

  马万华:

  谢谢!主要是介绍了两个国家,中国和英国的学生交流。从许邦琼女士介绍当中我们会发现很关键的问题就是,每一个国家都变得战略化了。中国刚刚出了2020年的教育计划,其中很重要一部分就是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英国也是非常有战略的来看中英之间学生流动和高等教育合作的策略。

  下面请意大利教育中心主任Serena Rovai教授发言。他的题目是国际流动成为职业发展带来的价值。这是另外一个角度,学生流动了以后他的就业价值、前景是什么。可以通过意大利的案例来看一下。

  Serena Rovai:

  非常感谢各位尊敬的代表,感谢中国教育交流协会给我这个机会让我来参与到会议上,与你们分享我的想法。我还要感谢马万华教授。刚才他已经提到了国际学生流动的重要性和战略价值。今天我不仅仅会讲一讲关于国际学生流动的问题,而且还有职业的发展问题。另外还想讲讲我们意大利教育中心的一些案例。我要感谢我的同事,他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研究这个国际学生流动的情况。

意大利教育中心主任Serena Rovai教授
意大利教育中心主任Serena Rovai教授

  所以首先我想讲一讲、做一种建议吧,主要是讲讲国际学生,来自中国,也就是意大利来到中国学习的案例,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国际学生流动情况,同时我觉得中国也需要国际学生的人才。那对于学生国际流动的问题也有不同的定义、方法,最后还要说一下,联合的努力是非常重要的,联合的项目来实现国际学生的流动,而且是正面积极的流动和就业,是非常重要的。直到现在我们已经全面地看了一下学生的流动的情况,有不同方法来看待国际学生,有从中国的角度、也有从学术的角度,其他的角度。而我的方法和角度更是与就业相通的。这是人们现在热议的问题,因为这把学生流动和就业、劳动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当一个学生在一个国家学习了一段时间以后,他怎么就业呢?意大利教育中心在尝试做这方面的工作。

  首先我先简要地介绍一下在意大利我们怎么看国际学生流动的问题,以及意大利教育中心的情况。也许你们可能不太了解意大利教育中心,因为两年前我们开办了意大利教育中心,在意大利大使馆旁边,这是一个联合的中心,和意中基金合办,受到了外交部、教育部支持。我们在行政上接受政府领导,我们也接受一些中国学生,让他们到意大利学习,除此之外我们也要进一步传播和促进意大利课程和学术项目。刚才我的同事已经提到一些联合项目的重要性,而且联合共同开发项目的重要性,大学、学术界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进行合作,我觉得非常重要,这对意大利同样重要,意大利这个国家有非常源远流长的历史,而且有很多学术研究,但是在国际化方面,我们也是一个新手。我想给你们介绍一些数字,让你们了解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哪一点开始的。我们希望以后目标是什么样的。意大利教育中心会怎么样。

  2005年的时候我们只有十几个中国学生到意大利学习,主要是因为有行政上的政策,学生去意大利求学程序很复杂,获得签证也比较麻烦。还有缺乏信息,主要是关于我们大学的情况不了解。还有没有互动的联合的项目,都是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同时去意大利学习学生很难拿到奖学金。后来中意两国政府决定开放一个马可波罗项目,是2005年年底的时候开始。主要原因就是要为中国学生提供一个机会,他们在没有意大利语的基础的情况下,还是有可能到意大利学习,并且能够融入到在意大利的学术环境当中。同时也能够融入到就业的社会当中,他们能够在那边找到工作,通过他们在意大利的学习。

  马可波罗项目后来成立了,我们需要一个具体的中心,于是就有了意大利教育中心。我们要对学生的质量、学生数量进行一个直接控制,这就是为什么在三年开放之后,我们现在学生数量已经增加了42%。我们已经改变了我们的招生的程序,在过去四年当中我们学生逐渐增加到五千名。这些学生的数量和主要的大的国家的,接受国际学生的大国来比数字很小,但是对于意大利来说国际化还是一个新生事物,所以这已经是很不错的数字了,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成就了。在未来的几年当中我们将会有一个具体模式,为的是能够增加我们对学生的指导,给他们提供一些奖学金,简化签证程序,我听到我的同事说如果你要申请意大利签证是非常困难的,要想简化签证程序也是很不容易的,确实存在很多障碍。 现在简化签证程序成为我们重要的工作,另外我们还提供一个就业计划,我想与你们共同分享一下最近的一些研究,也就是说关于意大利教育中心这方面的工作,我们可以从就业的角度来看看学生的流动性。

  我们已经讨论过了学生流动性从地理的角度、人口角度各个方面都讨论过,唯一没有从就业方面来考虑过这个问题。这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如果他们要去国外学习,然后回国就业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可以共同分享ISM的、国际学生流动性的好处。比方说语言、技能、了解的新的文化、个人的发展。通过这种好处,我们可以看到从学生的角度他们通过在国外的学习可以获得第一份工作,通过在国外的学生他们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当然技术上我们需要在国际范围内的一些专业知识。这是前提了。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研究表明学生可以到其他国家去学习、进行交流是一个国际性的事务,我们刚才也听到了就业的机制。

  在中国情况可能不太一样,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一定要考虑各个机构的变量,在中国教育部在这方面提供的信息还是不够多的。我发现中国学生只要到国外学习全部是为了获得学位,其实出国还可以通过实习方式到国外去。我们在考虑如何简化这个签证的程序,这样的话使学生出国不仅仅只是为了获得一个学位的学习,同时他们也可以在国际范围内工作,这样一个目的出国。

  我觉得我们不仅仅要从学习的角度、学术的角度考虑学生的流动,还要从就业的角度考虑。我觉得很多人在讨论成本、讲质量、课程设置等等,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要考虑到,就是劳动市场,学生毕业以后找一份工作这是最重要、最实在的。就是让中国学生到意大利学习,回来以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最后学生能够在中国找到一份好工作,我们在很多工作不同机构、行业部门做了一些问卷调查,得到了一个结果。到底结果如何呢?我想和你们分享一下研究结果,主要是从定性分析角度得出的结果。

  这是我们研究的第一步,在我们考虑国际学生流动的联合项目的时候,或改变课程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第一步就是研究一下,学生的结果怎么样。首先要考虑国外学习的结果怎么样。比如说语言水平、生活的技能。比方说能够承受压力、能够忍受、能够调节自己、能够融入社会、能够有文化的技能、国际视野,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技能。 有各种技能,比如有做决定的技能,和一系列的技术能力。

  虽然在不同的国家,但是在全球化、国际化,要有工作领域的支持,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做到的。我们还需要知道一些国内市场的知识。这些都是一些变量,我们需要使雇主和学生都具有这些知识。你的雇佣过程是什么样,在你录取一个国外学生的时候,要求是什么、过程是什么,以及你的排名怎么使用,因为比如说你如果进行排名的话,你的排名怎么会被学生考虑,我来介绍一下我们的结果。我们会深入来谈这些结果,这些结果使我们认识到学生有一些基础技能,他们这个技能是在工作场所中获取的,并且他们还有国际层面开发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技能,因为一方面有雇主可以给我们讲,我们需要有相应的国际视野的学生,什么叫国际视野呢?如果说你能够在国际环境下相互交流,就像现在在中国这样,当然我们还需要相应的社会文化理解和同步,因为我们有不同的团队之间进行合作,我们需要远距离的联络。那么在这种高科技的情况下,我们要不断从外界进行远距离的联系,还有一个是我们可以优化我们的生活技能和一体化我们是在一个非常好的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当中,利用和交流自己不同的社会文化价值观,来进行交流。总的来说有了一个全球的视野,使他们能够在新的全球市场上进行工作,但是我们必须要知道,在我们一些海外学生当中,他们可能不具有一些基本的相应的工作技能,那么他们可能有一些通识的知识。当然也可能他们有一些技术技能,但是这些技术技能在不同的工作场所要求是不一样的。从那些雇主的反馈当中我知道,比如一些政府机关在一些职位需要有一些国际技能,但是这种国际技能在这些政府机关看来,同在科研方面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应当从学术方面进行考虑。另外一方面建立我们自己的合作项目中必须要知道学生对于本国社会的一些了解,并且使他们的知识能够在一些本地使用。比如说这些学生可能在我们意大利学习一两年,再回到中国的时候也应当了解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样经济和政治上的变化,才能够进一步适应。

  最后结论是国际学生流动在中国学生来说,可以具有很多的优势,使他们获得国际职位,但是我们发现也会有一些负面的相关的问题,就是说他们在本国,或者国内找不到相应的工作,那么我们就需要一方面使他们具有专业技能,另外一方面如果他们在雇主看来,有更多的技能可以帮助他们就业。那么就是说在我们这个大学环境当中,在我们国家的大学的机构当中,我们会将首先考虑到来源国家的学习的模型,比如说在中国,他们的学习模式是怎么样的?这样才能关注他们适应求发展,另外一个是我们有一些共同的培养项目,在一个全球化或者是流动可以把它放到一个本地中国的项目当中嵌入。

  这些是我的一些思考,当然并不想给大家提很多建议,但是这只是我们提供的另外一个视角,在谈到国际学生流动的话,以及谈到他们的类型的话,我们应当如何把它汇入到全球化和国际化的进程当中,再次感谢大家!

  马万华:

  谢谢!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演讲,那么一开始我们就谈到学生的流动,现在我们又看到了职业的问题,和职业的机会,我们现在看得更远,这些学生拿到国际学位之后,他们应当怎么做,我们在这方面的研究不多。非常高兴能够看到您一方面谈到正面的,一方面谈到负面的可能性。特别是现在我们有这种金融危机,国内的一些、国际的一些毕业生,他们都想要一个非常体面的工作,我们确实有一些相关的现象,特别是在中国,我们有很多的留学生回来了,他们在找工作,但是我们发现有时候他们在受雇的过程当中受到一些负面的情况。如果你在拿到国际学位之后首先要看一下自己的情况。比如说如果你可能在毕业之后想在国际上找到一个工作,说不定这个工作就在中国,希望大家能够看到我们中国的发展以及工作机会。

  由于今天我们已经有六位发言人了,我首先给大家做一个基本的评论,然后总结结束这场论坛。

主持人马万华
主持人马万华

  我们知道全球化的速度非常快,我们感觉到了压力,当然我们还有更多的学生都想到国外学习,使他们能够具有国际化的学习背景,所以我们发现有更多的留学生每年都是在增加的情况下,那么我们在讨论你是怎么样选择学校?是当地的社区学校还是一个排名靠前的大学,这是一个个人的选择,这是你想要什么,你想要品牌还是想要个人非常好的一个环境,你可以同社区进行互动,或者同教师进行互动,你可能会想找一个小的大学。那么国际学生流动,特别是在中国,我们在这方面压力很大。因为大多数学生都热衷于出国,而不是到中国来。实际上这样说我们必须要注意到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一个双向的学生流动才能达到平衡。我们发现有三百万数字,这对于学生流动来说会越来越多。因为这个需要我们在这方面进行协调才能达到并且我们发现有不同的国家战略来对于留学生或学生的流动性方面有相应的规定。那么你上哪儿学习,你的价值所在,你前面的机会和挑战是什么。实际上挑战是很多的。

  在我们收集数据的话,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国际学生意思是什么?你是到国外学习,学历性的学习还是短期培训?还是学者互访等等,实际上在这个领域可供研究的问题很多。我还需要讲的,必须知道其中的质量,那么如何定义大量流动的质量?每个机构都有自己的日程,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我想最后总结一下我的发言,也就是总结一下今天下午的发言,然后给大家20分钟进行互动。

  那么我想给大家道歉,因为我们今天开始的比较晚,我还没有自己介绍自己我是谁,以及我的职业是什么,然后就进入到了发言阶段了。我是来自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我由于现在的工作机会可以去很多地方访问,所以我就开始对于国际学生流动非常感兴趣了。由于我们在发言中在谈到亚太地区、谈到东亚地区如何在区域内进行流动。在我们谈到区域化的时候,我们不可能避免经济全球化。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曼谷的高等院校经济危机应对策略的会议上,他们指出现在有很多学生,只要我们需要的话都可以得到,我们也可以得到相应的资金。但是我们只要同这些人接触,就会受到经济的影响。那么在这次发言当中很多教授都指出了我们的这种差距。我们国际学生流动肯定都会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比如一个学生流动的商品化,我们可不可以将其商品化呢?如果是商品化就可以购买。主要是可以购买教育的话,这个产品就可以同教育同等地位了呢?我们能不能这样做呢?当然不能这样做。因为一旦购买了教育,我就把自己定位了,比如我在美国康乃尔大学得到了硕士和博士学位,无论我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知道我是康乃尔大学的博士。我告诉他们我是来自北京大学的教授,这并不是我的标签,我的标签不是北大教授,因为我不能这样告诉我们的学生。这些都商品化了,一旦选择商品他们会终生与我们相伴。我们必须接受这个国家的文化。这会有很多问题。

  当然为什么我们在谈论这些问题,把它们放在一起来讨论呢?因为这确实当学生流动的时候,会给我们东道主国家带来相应的收入,当然这也是很好的人力资源,最近当我在东京参加另外一次会议的时候,也谈到了国际学生和教师的流动,我在那儿发现了一个东北大学的一本书,在他的书中讨论的是人才的问题。以及高等教育给我们带来什么,是不是排名,还是学生流动还是学术上的交换。他把这些问题都一一进行了阐述,世界上我们需要区域化进行思考。学生流动一些是跨区域的流动、一些不是跨区域的流动。

  当我们谈到这种地区化的流动,我们就会想到欧盟、搭建东盟和其他一些国际组织,从某些情况下,我们教育体系是在这个区域、这个国家下面从属于他们的很好的例子就是来自欧盟的例子,大家在座教授对这种例子非常熟悉,比如说他们采取的战略是开放性的,像全地区、全球开放的博洛尼亚进程,10+3模式也是现在要采取的一个模式,大学都在做什么呢?一方面他们相互的交流组成网络。过去这些年我们发现很多大学和组织,比如说在东亚,有东京大学、北京大学、康乃尔大学,他们共同组成的类似讨论、研讨会的形式,每年都会进行一些讨论,我们在四月份有东亚21所大学大会等等。有时候这种协会,或者这种组会的形式非常松散,并不是一个政治性组织,但是当这些组织每年、每两年各个学校的学者和校长他们会汇聚一堂来谈论自己的一些问题,学生的流动性,在2008年中国有20万的学生出国。我们有4万留学生到中国。一谈到这种留学的话,中国总是谈到出国和到中国留学的不平衡性。我们需要了解这些数字后面是什么?在谈到向内流动,以及向外流动的时候,我们必须要知道,他们的垂直性,他们的平衡性的转移,以及区域性转移方法。

  我们有很多发展中国家他们都喜欢将学生送到发达国家,现在对于国际学生流动仍然是这样的趋势。水平的流动,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流动,大部分我们有一些是垂直的流动,还有一些水平流动。另外一方面就是如果来自发展中国家,一般来说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一般是一年,或者一学期。而不是整个学历性教育。

  本科和研究生的流动,我们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改观,学生的流动年龄变得越来越小,这也就是为什么要开始讨论本科甚至在本科之前的一些教育,这是另外一个趋势,是学生的年龄变得越来越小了。在谈到目的地国家,我们发现他们的类型发生了很多变化,2002年这五个国家,美国是30%的学生到美国,英国12%,德国也是一样,法国9%。再看一下五年之后,我们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看到中国在某些情况下做的比以前好了。我们看一下美国的数字,从30%下降到了22%,英国为13%,日本是没有变化。前五名的国家发生了变化。但是前五个排名实际上没有发生变化的,尽管后面排序有一些变化,仍旧是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德国和法国,为什么有这种类型呢?尽管人发生了变化,情况发生了变化,我们需要看一看知识所在之地,我们看一下排名,有的时候我们可以用排名作为一个参考依据,最好的大学大多在美国、北美和欧洲。

  拉动和推动的力量,有一个推的、一个拉的力量,那就是GDP。还有老龄化社会和人口计划生育政策。在一些地方如果缺乏教育的话,没有老龄化的情况下,年轻人上大学,这是拉动的因素。同时推动的方面,在发展中国家的高等教育,我并不是说好学校不缺,但是缺乏最好的教育资源。比如说在中国,我们有世界上最大的高等教育体制。但是我们学生的数量很大,比美国学生多多了。但是我们没有那么多好的大学。当中国决定出国的话,他们想要最好的教育资源,不仅仅为了出去而已。这就是问题所在。

  新的发展趋势,高等教育每个国家不同,日本有一个法律化的体系,要建立好的研究型大学,在2002年,中国也希望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现在提出在全球内区域中间最好的大学。这是上海交大、还有排名。这些就可以显示出来我们最好的教育资源是什么样的。这些项目大家今天讨论了很多,国际上各国政策的变化,那就是世界发展变化很大、政策、政治也在变化,这是人们很关注的一点。在欧盟有一个项目,2005年的时候,只有几个这样的项目,但是现在硕士项目有上百个项目,同时还有博士项目。我相信有更多的国际学生会被吸引到这些项目上来。

  机构方面的变化,从大学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样的变化,比方说北大就是这样的。国际化意味着很多东西,要加强行政管理,加强英语语言教学,中国汉语是最常用的,人们总是问大学能不能用双语教学。还有课程改革。还有新的研究和教学方法。同时尽管我们受到很多批评,说要遵守新的法律,有人说政府给我们签我们就建房子,但是我现在不是为我们学校说好话,或者那些建新房子的大学。是这样的,如果你不建新教学楼就没法接纳这么多的国际学生,必须有一些新的国际学生中心来接纳新的留学生,这也是现在的情况。我现在不仅仅讲北大,而且很多大学都是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他们有自己的战略去提高学生数量,尤其是国际学生的数量。

  还有研究方面的合作。现在以我自己为例,我参与了很多国际研究项目,这种事情是常发生的事情,同样对于学生的流动也是一样的,我们都在经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浪潮当中。现在我们要看看学生流动当中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新问题,我们从来没有经历过在那么短的时候发生那么多变化的情况。上次我跟同事讨论过中国的就业问题,我们感到压力很大。到底高等教育能不能提供一个高层次的社会流动性,我们把中国情况和美国情况进行对比,美国已经发展了50年,中国只有10年历史。突然这些数字,这么多学生一下子毕业了,他们要找个工作,现在没有那么多高层次的流动性,你可以找一个工作,但是你的价值就没有那么多了,所以只有好进行流动。学了几年以后,如果你到一个国家去学习,你回来以后仍然要和国内的学生进行竞争。这就很有意思了,你在国外学了很久,但是要回来找工作,而且还不见得竞争得过国内受教育的学生。有同事有时候讲笑话,我们现在不是讲竞争,讲合作,合作也需要钱,竞争更需要钱。就这么一块蛋糕,如果一个人拿了大块的,另外的人就只能拿小的。就人力资源和竞争方面有一个竞争存在。

  谢谢大家!

  提问1:

  刚才您的讲话非常有意思,在我参加的一个大会上,是欧洲的一个管理的大会,在校园之外在北非的一些国家,这些学生到北非的一些国家学习。我想了解一下看看这些学生朝着发达国家去流动,但是现在中国的学术系统也是在全球化,去那些相对来说发展不够的国家。比如非洲国家。在那里有一些很大的潜力,我想听听您这方面的意见。

  马万华:

  您这个问题很好,我现在没有数据到底有多少学生在北非,或者更加不发达的国家学习。我在这方面还没有统计数据,我认为当我们谈论国际合作和国际学生流动、国际化也好,有时候一些欠发达地区被忽视掉了。我们现在最重要的外语是英语,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还有日语、其他外语,但是现在主要就是英语。战略上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必须要有更多的小一些的语言,不仅仅只是英语。但是我相信未来可能会有更多语言。但是现在战略上来说我们应该有所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也希望有地区的发展,有地区的合作,希望这些主要的国家能够参与得更多、提出一些新的想法。但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并没有真正参与。不仅是亚洲,还有其他地区也是一样的。比方说欧洲博洛尼亚进程,我发现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他们的国际学生更多,但是学生就在东欧学习的不多。这只是一个方向、单向流动。

  提问2:

  我也想问乔治·莫哈菲教授一个问题,我们讲到成本和质量的时候,我们在想是不是有一个转移学分的共同市场,比如说可以知道什么层次上可以转移学分。

  乔治·莫哈菲:

  很有意思的问题,我想这个回答是最近的、你可能找不到相应的答案,比如说像博洛尼亚进程,实际上表面来说做得还不错,但是实际上本质上会做得更坏,实际上有很多机构参与到,有些可以转换、有些不能转换。共同市场是很有意思的理念,这也可能是我们在发言者、主持人刚才也给我们讲到西安交通大学利物浦大学有这样的例子。他们在用一个非常巧妙的学分互认的方法。他们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我想你可以看到这一点。

  还有一我们在谈到这种发展的话,比如我们哈佛商学院前院长,他讲我们有一些跨国的举办的一些课程,哈佛的经济学、商学院经济学生他们有200人参加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课程。但是我们这个课程不是在哈佛大学讲授的,而是在当地来讲授的,这是一个混合型课程,有一些课程由哈佛大学教授讲授,一些是当地教授讲授。很多转移学分的解决方法很多,但是是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我们对学分的定义是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他们的定义不同,但是我们要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文化,那么我想这个情况是非常复杂的。一些企业家会发现这是很好的商机来利用这一点,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那么简单解决,但是政府应当对此非常当心,以看待它的发展情况。

  提问3:

  非常感谢今天下午所有发言人给我们的介绍。我的问题是卡特先生,我来自浙江理工大学,我们大学很大,和日本有非常好的联系,我们有三十多年的合作历史。现在我们有一个新的合作,比如说清华大学合作。我有两个问题问乔治·莫哈菲先生。您的发言当中讲到G30计划,13个大学参与了,所以我想知道是哪十三个大学参与了?第二个问题就是由于我们有几个合作大学都到校园来进行介绍自己大学,他们希望吸引更多中国留学生到他们学校就读,但是问题是我们的学生对他们的兴趣越来越少,所以很遗憾,这其中的问题可能是语言。英语现在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能更受欢迎,他们希望在国外学习,所以我想问一下有没有特别的解决方法使日本政府或者是日本大学来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去学习。谢谢!

  加藤-重治::

  感谢您的评论,也非常高兴能够贵校建立联系。第一个问题是哪些大学在全球三十计划当中。我说的是13个大学,七个国立大学,他们是名古屋大学、京都大学、大阪大学、东京大学等等,我们还有三个私立大学、索非亚大学、明治大学。

  第二个问题是还有很多因素影响学生到日本留学,第一是对于日本大学信息了解,一方面是由于日语的障碍。我们有一个门户网站,留学生可以在这个门户网站上了解日本大学的情况。很容易在搜索引擎中可以找到,只要在上面打上在日本留学可以找到相应网站,我们也可以在上面提供一些日语教育,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我们也想借助那些在国外留学的日本学生,他可能在国外喜欢教日语、推广日语。当然我们已经有相应的计划,有日本的文化理事会、基金会来组织的。但是现在这个活动还不是非常大。但是我们还是希望用各种办法来吸引学生到日本留学。

  提问4:

  下午好!首先我想说这是一个非常发人深省的讨论,我发现很多的精采发言,一个是乔治·莫哈菲先生讲了学校的排名,同个人的发展是没有关键联系的。我作为一个三年级的学生对此完全同意的,因为我想找一个实习机会的话,我们会发现首先我们要从排名前一百名中国学校中去寻找相应的毕业生。这是从雇主的角度来选择学生的。但是对于我来说,我觉得大学同我们的能力不能相提并论。但是我还是想在简历当中写上名校的名字。如果大学对这些雇主来说不可能马上知道你的能力,所以他们可能会用排名来了解你的个人能力,因为有一些比较有名的大学可能会有更好的学生。有一些学校生源不好的学校,甚至连参加面试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您认为有没有更为科学的方法或排名,对于学生、市场、雇主来说都能够更好的选择自己的对象。

  乔治·莫哈菲:

  谢谢,非常好的问题。我讲了三个重要的排名,一个是时代周刊排名,一个交通大学排名等等这是三个全球性排名。但是还有很多其他不同的排名,是不是可持续发展大学等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没有一个很好的排名的原因,它不能为学生进行考虑,因为不能对学生能力进行排名。如果你能够组成一个非常好的排名,可以在上面证明我们的大学非常好,能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可以的。但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我们没有任何非常科学的方法来衡量学生的最后成绩。因为我们在各个国家都有近似的学生的衡量方法,比方说我们有一个项目,来发现学生工作中有多少能力是来自于他们的大学。 另外可以用NICE调查方法来看学校的情况。

  这两个NICE的问题,一个是没有成为出版物,第二很多大学没有参与到这个调查当中。所以也不够具有权威性。

  我也对这个问题一直非常困惑,因为我认为我这些排名都是非常愚蠢的。这个愚蠢是说并不能够对学生产生相应的沟通,你只是谈到有多少科研、多少出版物、多少其他同行评议、评分等等。这些同学生相关性并不大。一个很有意思在美国讨论的问题是如何衡量这些学生、大学有没有对于学生的社会公民责任教育,很多大学并没有教给学生这一点。这个问题只要我们是有对于这种名利的追求很难找到相应有效的系统。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些真正能够衡量学生能力的方法。这样我们就可以能够更好地衡量学生本身。这样可以变得可见,并且我们也有更好的方法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衡量。这肯定会对上海交通大学、时代周刊的排名可以取代它们了。

  马万华:

  我想大家可能有更多的评论和问题,我想在这个会议之后大家可以个别交流。谢谢各位来宾、谢谢各位发言人!非常感谢!

  —完—

  

(责任编辑:刘海霞)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中国教育培训库 找学校 找课程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时尚文化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