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焕彩【搜狐出国《圆桌星期二》主持人】:下面谈南加大枪击案的问题。媒体报道的时候误用了宝马的事件,导致国内很多同胞不是给他悼念,而是幸灾乐祸。学者联谊会成员说,本来要去南加大去读留学生的同学,本来要选择去读,结果放弃了去就读的机会。如果有学生向老师问类似的问题的时候,我们该怎样给学生一些建议和回答?
马旭涛【金吉列留学美国项目中心专员】:我是五年前去的美国读书。我当时在明尼苏达上学,但是在维斯康辛住。所以我想告诉大家维斯康辛肯定是非常安全的。留学生是否成为高危人群?我不太同意这个看法,但是很多情况发展到一定阶段,显现出来矛盾的地方。留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学校的学习,第二,社会的学习。这两个同步进行。从这两点上来考虑,人身安全当然是属于社会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这部分来讲,当学生到达美国之后,他在美国特别大的城市,或者是小镇上的时候,他一定会度过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段时间之内,我建议我们的留学生更多的与美国本地的学生接触。第二,学生如果在课外时间,可以多了解当地的电视节目、新闻。去了之后,除了单纯的学语言和看故事环境之后,他会领悟出来。对于这种多元文化该怎么看的时候,美国的主流社会,他们在编CSI、电视场景的时候,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什么事情。这是非常好的过程。第三,在学习阶段,一定要去自己非常熟悉的环境里。留学到晚上一定要尽量避免去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南加大这两个学生同时在宝马车里出事的,这个学生肯定是每天开他的车。你在美国应该很清楚那个地段可能会碰见警察。在哪个阶段不会碰见警察。这些分类会出现在什么地段,什么时间段,平时还要多留心、多观察。做到提前预防,出事的时候保命要紧。
孙小平【吉林国际人才合作有限公司美国项目主管】:现在孩子出去了,有的家里表现非常好。在国内高中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是课业,他没有时间完成。所以中国学生自我保护意识非常差。尤其是一些重点中学,为了完成学业,很多的活动都取消了。所以我们把这个问题在国内尽量给孩子解决。我们会上国外的安全意识的课和国外生存的体验课。这在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每个月都会加。第二,有的学生在对未来的目标和什么样的人是成功的。他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中国东北的孩子想去留学,他以为开好车、住好房子,又能出国留学,我就是一个成功的人了。我的学生里,有一批去澳大利亚留学,有一个孩子一身名牌拿着五六万欧元到澳大利亚消费。但是他在一个英语学校里接触到了LG集团老总外孙的时候,他的感觉就完全不同了。因为人家的家庭背景比他要好很多,但是人家追求的更多是自我价值和我究竟学到了什么,会为其他人带来什么样的帮助。这个为将来人生目标的确立。可能我们的工作不只是帮助他们留学,还要在他们出国之前把他们的人生和心理这一块完成。
吴焕彩【搜狐出国《圆桌星期二》主持人】:很多国外留学生的真实的情况,国内很多人是不了解的。国人对中国留学生是否有偏见?讲一下你们心目中真实的留学生的样子。
孙丽【UWM-WIA中国办公室首席代表】:刚才孙老师提到有些人有攀比心理、炫富。就学生本身的群体来看,我们这边有10%的学生来源于非常优秀的学生。有一大半,有60%左右的学生属于综合素质比较强,自己有点自视小聪明,在国际学院的环境下开始努力,需把成绩提高的学生。还有10%是我们在选拔过程中不能把握的。经过一个月的磨合,80%的学生都会去把学习作为他们的追求和目标,10%不好好学习,逆反心理严重。麻省国际学院设有托福和SAT辅导班帮助希望考入更优秀的大学学生进行考试准备,在刚开始报名人数中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参加,他们都想升入更好的大学,其中有很多学生我认为他们还不具备学习托福和SAT的条件。但是他们有这种动机希望去学好。我觉得他们真实的真实状态是,在刚开始第一年用一个词来形容:纠结。纠结于各种各样的选择、纠结于自己的定位、纠结于自己的状态,纠结于怎么样改变。他们有很多心态,我觉得都是非常真实的、充满渴望的。
最后说一句话引用第一批去麻省国际学院的学生跟我说的一句话:我说你出来遇到各种情况怎么办?他说,当我在北京机场去登机的那一刹那。我已经选择了坚强、选择了成长,我已经不可能再像以前在父母的溺爱下成长。他自己从心态上就进行了调整。中国的孩子出国之前可能因为家庭环境的优越性,使得他们的能力被埋没了。但是他们走出去的时候,给他们带来了很多成长。他们坚韧、坚强是他们的父母不能想到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