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最牛的听说有人在KTV开包房看此节目,相当有创意。做留学工作7年多了,每次看《中国好声音》,越来越觉得它像极了美国留学申请,简直如出一辙,为什么这么说,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一下:
1. 声音,纯粹的声音
传统的表演、特别是央视范儿民歌表演都是穿着各种婚纱装、旗袍转、画着浓妆上台,改良后的"超女超男好男儿"系列对于服装形象也是非常重视的。但是审美发生进一步颠覆,《中国好声音》的blind audition、穿着T恤上台都是在传达一个本质:唱歌就是声音,把干扰拿开,声音为王;传统的表演已经显得老气。
折射留学
对于留学申请而言,好的文书材料就是好的声音。大学只能通过申请的文书材料去了解你,你是属于什么特质的学生,你是什么样的你Who U?为什么你要选择这个大学Why U?你能为这个大学带来什么What U? 打动他!他们也在等待着为你而转身。
2. 找到公平的影子
评委背转身,之前并不认识选手,观众看着尖叫,你的身份、背景、外貌一切都不重要,当我们看到更草根的草根胜利时,就开始相信公平。
折射留学
对于留学申请而言,公平的竞争,不考虑你的外表丑与美,家庭背景的好与坏,看的是你的成绩,如GPA,TOELF,IELTS,GRE,GMAT等。这几年也的确见到过很多成绩优秀但却是单亲家庭,生活艰难的学生,在录取结果到来时,还有学校吸引他入读的一笔丰厚奖学金,甚至连每年的往返机票都包含在里面的。
3. 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四位导师挑选前面几位学员,转身干脆,拍的也豪爽。可到导师剩下最后2个名额时,挑选学员就相当谨慎了,以致于哈林,那英到最后都出现为自己错失选手而心酸的落泪,不得不在侯选名单中进行最后一轮的挑选,但机会对于选手来说终究是越来越小,很多在侯选名单中的学员都失去再展示自己的机会了,幸运的大山被选中了在后面的比赛中也显示了她不一般的实力,这也说明在侯选名单里的你不是自己不够优秀,只因时间来的太晚。
折射留学
这种竞选方式像极了留学申请中的第一轮,第二轮,第三轮申请,常规申请,到最后的等待名单Waiting List。既然自己这么优秀,何不早点开始申请程序赶在前两轮,避免自己被放在等待名单的被动局面,导致明年的录取结果遥遥无期?
4. 独特的辨识度
经常有导师评价某些学员的声音极具辨识度,如吉克隽逸,吴莫愁,权振东等,让人一听就过"耳"不忘,唱出了自己的风格。相比而言,淘汰最早的郑虹,那英的合音妞妞,因为他们一直在模仿别人,缺显自己的特色,如果他们能像金志文(小文)唱《为爱痴狂》那样,他们也就会成功了。
折射留学
留学申请中也需要这样的"辨识度",你有的而别人所不具备的,你做过的而别人没有机会做的,你思考的而别人却没有想过的,这就是辨识度,就是申请的亮点与特色,需要在文书中体现。哈佛大学为何录取了蝴蝶男孩而不是成绩最出类拔萃的学生,因为它需要的是具备执着,热情和毅力的学生,做一件有特色的事并能做到底,坚持自己梦想的学生。
5. 人人平等
以往的选拔往往是不平等的,评委高高在上,而且各种人都能做评委。但是《中国好声音》,评委离开了神坛、他们也变成了追星族,互相PK,屏住呼吸被选手挑选,插科打诨,这体现了90后、00后时代的平等沟通,去等级化。
折射留学
这让我想起在申请过程中,学生一般都会申请6-8个学校,有的可能会拿到4-5个录取,学生在此录取的学校中间,选择一个自己最心仪的学校,同时也会非常感谢其它学校对自己的认可,发邮件一一婉拒。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