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5月3日电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40多岁的胡霞珍(房地产经纪)16年前离开中国广东来到新加坡,并很快成为永久居民。和她一起来的丈夫,在2010年成为公民,而她自己却至今还没决定是否要成为公民。
胡霞珍说:“不成为公民,绝对不是因为我不喜欢新加坡,而是根的问题。我对家乡的亲戚还有很深厚的感情,这种血缘关系是剪也剪不断的,所以我希望自己能够很容易地回去。一旦拥有公民权,这一层自由就会受到限制。希望政府和新加坡人能理解我们这些永久居民的心情。”
不过,胡霞珍并不担心他人的异样眼光。她说:“我并不在意人家怎么看我,最重要的是我怎么看自己。就算成了公民,我的祖先依然是中国人,这是改不了的。就好像本地一些受华文教育的老一辈,见到我时总是很亲切友善,可能就是因为我让他们想到他们来自中国的父辈。”
最近,永久居民在孩子入学、购买房产和医药津贴方面,都面对新的限制,越发突显出公民身份的好处,迫使永久居民考虑入籍。胡霞珍认为,这些新政策对自己的影响不大,因为她没有孩子,也已购买房产。
她说:“问题不是很复杂,目前我的健康还很好,也购买了医疗保险,所以医药津贴是否减少都不要紧。况且我不是因为哪里福利好,才选择去哪一个国家。人还是要自食其力,才能让生活更好。随着环境的改变,自己的心态也要跟着转变。”
胡霞珍认为,许多来自中国的永久居民不想成为公民,主要是他们想回去养老,新政策不一定能鼓励他们入籍。她说:“新加坡生活水准高,人老退休后没有养老金,只靠公积金和储蓄生活,会有压力。其实,永久居民老后回国,对新加坡是一件好事,政府可节省老人医疗津贴上的开销。”
对于政府正在明显区分公民和永久居民所获得的权益,胡霞珍表示可以理解。
她说:“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看,我当然不希望看到永久居民被当成是二等公民,因为我们也是社会的一分子,在这里住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抛开自身利益,从宏观立场思考,我还是能接受政府的做法。政府不可能面面俱到,可能是考虑到社会迅速老龄化,而把部分资源从永久居民身上转到其他地方。”
然而,胡霞珍也认为,区分公民和永久居民待遇不是长远之策。
她说:“政府和新加坡人应该更包容永久居民,永久居民则应该更谅解对方,双方应该取得的是共识,而不是对立。” (记者:沈越、周雁冰)
|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