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过去两百多年来,世界各地的天灾人祸,为美国人带来源源不绝的发达致富机会,应该不算太夸张。美国地大物博,文化开放,像是一个人才大吸盘。它从19世纪开始,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庞大的移民潮,先后来自德国、爱尔兰、南欧、东欧和苏俄等地。这些移民逃避的是战乱,或是天灾,或是各种压迫,他们之中许多是一流的人才。
到了20世纪末,美国吸纳了大量的亚洲移民,尤其是华裔和印度裔科技专才。这些人才是新经济的尖兵,是美国在新世纪保持领先优势的保证。
像美国一样,新加坡向来重视人才,近年来更是如此。政治领袖极力挽留本地人才,也费尽心思去吸引外来人才。在日益剧烈的人才之争中,新加坡相对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这个问题关系到新加坡的实力,也关系到国际的大气候,特别是美国与亚洲人才之间的互动关系。
非美国人对于美国一般上是又爱又憎。历史悠久的民族,这样的情结尤其明显。在他们眼中,历史短浅的美国,总是一副暴发户、财大气粗的模样。不过,世人也知道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如果要在21世纪占有一席之地,都得借助美国的市场和科技。
在亚洲人当中,中国人对美国的态度显得最为复杂。两国的关系一波三折,但是两地人民之间的交往却越来越频密。
把孩子送到美国念书,是许多中国人的心愿,而美国人也乐意接受他们,因为这符合美国长远的战略利益。因为这个缘故,每年有五万多名龙的传人到美国的大学深造。
此外,美国也是许多先富起来的中国人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近年来,在纽约、洛杉矶和旧金山等大城市,中国旅客随处可见,连在华盛顿市这个较少亚洲旅客的城市,也不难找到中国旅客的踪迹。
不久前,听一名来自亚洲的美国通说,每天到白宫参观的众多游人之中,常会见到中国旅客。这些旅客通常需在白宫外等上一两个小时,忍受刺骨的冷风或酷热的天气,才有入“宫”一游的机会。
中国人对华盛顿的兴趣,也许与对自己国家的期望有关。华盛顿一城的格局,十分雄伟和高雅,十足超级强国首都的气派。中国人也许是在华盛顿看到自己国家的未来。
像其他亚洲人,留美的中国人也面对去留的问题。美国人爱谈“美国梦”,许多留美亚洲人也常兴致勃勃的谈自己的“美国梦”。令中国当局宽慰的是,越来越多留美中国学生选择回国。据美国《时代》周刊去年的报导,中国兴旺的经济是明显的原因。但是,一个更深刻的原因应该是中国人的乡土意识浓厚,美国文化固然活泼动人,但是却没有动摇他们对深厚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中国留学生回归祖国,早已是一种传统。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便是例子。他们之中许多是留日或留欧的,他们学成后毅然回到祖国,而且那是一个多灾多难的祖国。
中国副总理钱其琛的儿子钱宁在90年代出版的一本书中说,中国人到美国留学,其实是一件“忍辱负重”和“发愤图强”的事。如果钱宁的分析是正确的话,那么中国人到美国,不是要寻找美国梦,而是为了实现中国人自己远大的梦。
同中国人比较,新加坡人对美国的态度就单纯得多,尤其是那些自认很有“环球意识”的年轻一代更是如此。在一个由美国主导的世界里,所谓的“环球意识”,指的其实是美国意识。也因为如此,新加坡的年轻精英,对于美国是只有爱没有恨。
新加坡是一个未定型的,还在不断寻找定位的社会。不过,纵观近年的趋势,新加坡的社会从整体上,是在逐渐美国化的。比如说,从年轻的新加坡人看来,美国的通俗文化绝不是外来文化,而新加坡的大学也刚宣布教学原则将逐步美国化。更重要的是,许多社会精英认为新加坡各族要达到融合的目标,就必须加强国人的环球意识,以淡化如同洪水猛兽的民族意识。
在很大的程度上,社会美国化是一种竞争的优势。它让外来投资者和外来人才感到自在。不过,它可能带来一个问题:新加坡的年轻精英到了美国,无不有如鱼得水的感觉,他们会不会乐不思蜀,一去不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