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在我国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热、越来越平常的话题。
尤其在每年的此时,高考的热浪刚刚退去,留学话题最热。
这是两个值得思考和回味的故事。
陈欣奕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是2000年的事。出国时她只有17岁,是北京一所重点中学高二的学生。
哥伦比亚大学是不少人梦寐以求的海外著名学府,而对陈欣奕来说,成为那里的学生似乎称得上顺理成章。因为,她在国内一直是学习尖子,各方面都非常优秀。
她非常独立
在成为哥伦比亚大学学生之前,陈欣奕曾接受过美国另一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的面试。作为宾大在中国的面试官,泰瑞先生对于两年前和陈欣奕的那次见面至今印象深刻。当他和陈欣奕近日在《国际双行线》演播室中重逢时,俩人高兴得像老朋友一样拥抱在一起。
“面试对于进入美国大学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我用一个小时到一个半小时和面试者聊,我会问他关于他的兴趣爱好,问到他的思想,然后我会谈到他以前没有谈过的事情,看看他有什么意见。”泰瑞说。
泰瑞对陈欣奕的面试约在星巴克咖啡厅。之前俩人定好了“接头暗号”:泰瑞戴红色的围巾,陈欣奕梳两个小辫儿。
那天在星巴克,陈欣奕喝茶,泰瑞喝咖啡,俩人聊了一个多小时。“我觉得跟他聊天非常容易,没有什么压力。他挺平易近人的。”陈欣奕说。而泰瑞说起对陈欣奕的第一印象时,则用了一种很感叹的语气:“哇,她那么小!”“我开始的时候被她的非常年轻,而且梳着两个辫子、看上去像个农村小妞一样的外表惊呆了。”
然而面试之后,泰瑞在给宾大写的面试报告中,称这位17岁的面试对象“体现出了一种非常独立的性格、非常独立的精神”,“我确信她是一个值得非常认真考虑的申请人,而且我相信:她有巨大的潜力。”
实力不凡的高中生
在《国际双行线》演播室里,与自己当年的主考官坐在一起,陈欣奕谈得很轻松。荡漾在青春稚气的脸庞上的笑容时而自信,时而俏皮,令在场观众感到:这是一个聪颖、快活的女孩。
“泰瑞当时透露给我信息,说我在所有之前面试过的申请宾大的人中非常好。但当时我还不能确定我一定能够脱颖而出。因为我知道申请宾大的学生中,有许多都是非常优秀的。”陈欣奕说。
在国内中学生中,陈欣奕绝对称得上是佼佼者了。当时她在人大附中读高二的第二学期,她的成绩在学校一直名列前茅,几百人的年级中她的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经常排在前十名。而且,她在许多学科竞赛中也留下了不少的获奖记录,比如:全国化学竞赛一等奖、北京市英语竞赛一等奖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陈欣奕还参与了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人类基因组的科研项目,此间她接触到了生化方面的研究。
托福成绩不等于全部
与上述相比惟一显得逊色的,是托福成绩。高一的暑假,陈欣奕就考了托福,结果得了610分。
但对此陈欣奕似乎并不特别在意:“我想当时录取我的几所美国的大学,还是觉得我的综合实力是比较强的,包括我在学校的成绩、在一些国际项目中的工作经验,还有在人类基因组里的研究,都是决定录取我的因素。因为毕竟语言只是决定录取的一个方面,而且语言能力也不是单纯通过托福成绩来体现的。”
最终结果表明,陈欣奕对自己的判断基本准确。宾夕法尼亚大学同意提供全额奖学金,接收这个没有高中毕业证的女孩提前入学。与此同时,陈欣奕还收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等几所学校的录取通知。
两年前,陈欣奕到了美国,不过,她的目的地并不是宾夕法尼亚大学。她谢绝了宾大的“特许”和全额奖学金,走进了最令自己心仪的哥伦比亚大学的校园。
与在国内就是“尖子生”、似乎注定要成为海外名校留学生一员的陈欣奕相比,1999年11月出国时刚刚结束初中学业的张诺,在当时绝对算得上个“丑小鸭”了。没有参加中考的她学习成绩平平,用她妈妈的评价就是“很差”。然而,在美国读完高中几年后,她竟出人意料地考上了在全美公立大学排名第一的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
张诺是和妈妈一同参加《国际双行线》的录制的。那天母女俩都显得很兴奋。张诺爽朗的笑声一直不断,妈妈则感慨万端:“我觉得她的成长过程非常发人深省。我想如果国内的家长和孩子们听听她的体会,可能会发现一点有益的、可以参考的东西。”
出国前的学习差生
女儿考上了美国排名第一的学校,从张诺妈妈的反应似乎可以看出张诺出国之前学习的窘态:“那天接到女儿的电话我非常意外,这个消息对别人来讲可能不会感到什么意外,而对我们却不同了。”
几年前,张诺在国内的学习成绩并不好,“差到我们无论怎么帮她,她都上不去,”妈妈说。那时的考试,张诺最好的情况就是“勉勉强强及格”了,其中数、理、化更是老大难。
对张诺过去的学习情况,她初中的班主任丁屹老师评价说:“对她的学习,无论你怎样鼓励,怎样软硬兼施,反正是水火不进。”
从张诺小学5年级起为她做了3年数学家教的张国梁先生说,去年他曾经跟张诺通过一次电话,张诺说自己准备考数学系,“这是我想不到的,她的变化确实非常之大。”
不过,张诺最终并没有考数学系,而是选择了心理系,用她自己的话说,是“跟数学密切相关的一个系”。
成了美国高中“尖子生”
用张诺的话来说,刚到美国的她“瞎子、聋子、哑巴什么都当过了。”
在美国第一天上课后,从未因自己学习成绩不好而发过愁的张诺有了空前的挫败感。妈妈为此曾给张诺好一顿安慰。“她第一天去学校的时候,回来以后特别安静。我推门进去,看到她豆大的眼泪吧嗒吧嗒往下掉。她跟我说,‘妈妈,一堂课一句话没听懂是什么感觉你知道吗?’然后眼泪哗哗地流。”
然而,张诺却在很短的时间里找到了自信。自信来自于3个星期后的一张成绩单和稍后体育老师给的一张大奖状。“我的成绩单上除了三门实在是听不懂的课,老师没有给我成绩之外,其他的三门都是A。”“那天体育老师给了我一张奖状,是我的体育项目成绩的平均分满分的一个奖状。”当时,除了上面特别大的“祝贺”两字外,其余的张诺回家查了半天字典才搞懂。“我妈知道,那天晚上我的房间里发出了何等的噪音!”张诺说,那天她“高兴坏了”,因为她想起在国内上学时的自己,只在上小学的时候得过一次奖状:“我都忘了是因为什么了!”
听得出来,演播现场的张诺在说起自己过去的时候,好像看得很淡了。“我不怕谈那些事情,因为现在我是一个自信的人了。”
“后来才发觉原来拿奖状还上瘾”,在那之后张诺变了,“只要是我想做的事情,我都有信心把它做成。”很快,张诺成了大家公认的好学生,进入了重点班。后来,她竟得了块金牌,成为全校四百名毕业生中寥寥几名“全美优秀学生”之一!
“丑小鸭”怎样变成“天鹅”的?
张诺出国留学几年,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原因究竟在哪里?
“我刚去的时候上了高中二年级,也就是美国的十年级,当时第一学期只剩下最后三个星期了。有同学问我:下一个学期你要选什么课呢?我当时对这个‘选’字是极其不适应的,因为在国内没有选过。这就好像前几年我都是被人在领着队走,我前面总是有人,我跟着他走就行了。然后突然到了前面的领队没有了、我要自己一个人走的时候,我发现,我对自己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在谈及初到美国的学习压力时张诺这样说。“当时确实有种挺无助的感觉,好像谁都不管我,谁都不理我。后来慢慢明白了,现在我可以做我想做的事情了。”
坐在观众席中、一直听得很认真的北京师范大学比较教育研究所李家永先生就张诺的变化分析道:“在国内是要我学,到美国是我要学。因为美国的高中实行课程选择制和学分制,这就需要你自己选择,要在选择中学会学习,在选择中承担责任。这就不单是学习一个课程的问题了,这对形成你对未来的一个看法、规划自己的人生,也是非常重要的。”除此之外,李先生还认为:“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培养自信,自信在学习当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
李先生说,出国留学使张诺的潜能得到了充分挖掘,她的确非常幸运,但她的个例并不证明如果在国内考不上大学,到美国一定能上一个好大学:“我身边也有很多跑到美国也很不成功的例子”。
演播室内,面对在场观众的唏嘘、感叹与喝彩,张诺说得很肯定:“只要走自己想走的路,我对自己就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