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青春
美丽人生
出国首页  留学专区 - 移民专区 - 专家视角 - 急诊室 - 在线评估 - 留学论坛 - 精彩专题 - 留学美国 - 留学英国 - 校园 - 约会
受假结婚影响 赴美结婚申请绿卡耗时久
经济低迷:美国大幅削减H1B签证
大马州议员吁华裔子弟多学华语
创业论坛旧海归解答新海归疑虑
新加坡高级公务员要留学中国
山西2004年公派留学申报展开
2003留学市场走向理性出国
2003年留学新闻大盘点
塞班受骗中国留学生得临时工作签证
专家解读:留学预警为何频发
 
自费留学所需要的手续
自费出国读硕士的开销
32岁因婚变急欲出国
职大毕业想去英国读书
网上广告是否真的可信
想去荷兰留学怎么做?
34岁女士想今年去英国
        更多
2002中国国际教育展回顾! 2002中国国际教育展参展国家选介
Sohu >> 出国频道 >> 精品文章
留学与人生(上篇)
2002-09-11 作者:[ 徐小平 ] 来源:[ 人民网 ]


  北京新东方学校的徐小平先生,今年7月出版了一本书《图穷对话录》,书中再现了他从事留学咨询工作6年来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故事。他在书后留下了他的电子邮件地址,现在证明已经构成一场“灾难”———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上千封读者邮件涌进来,徐小平焦头烂额。

  这些邮件有两个极大的相似之处:大都是年轻学子,都想出国;大都不知道是否应当出去或出去学什么。众多邮件的主题就是高喊“HELPME(帮帮我)!”这说明芸芸学子在人生的重要选择前,亟需得到真正有价值的咨询意见。目前国内有资格做这种咨询的人,太少了!

  以徐小平一人之力,要“摆平”所有这些困惑是不可能的。因此,读出故事后面的人生哲学是重要的。本版为此摘编出一些故事,供未能读到书的读者参考并思索。——编者

  李菲雅

  “奋斗3年才胜利获得的大学录取通知,在我眼中,简直是一个重大的人生陷阱!”

  李菲雅属于人们常说的美女。但是当她在1999年的冬天,在新东方第一次见到我的时候,心情却不那么好,形象也就不那么美。

  这是1999年正月十五。当时我和敏洪、王强等人去山上和学生共度节日。

  李菲雅,就是带着这样的心情在这个时候走到我的面前,向我发出了跳舞的邀请。

  “你知道我为什么非要见到你不可吗?因为我要你给我做签证辅导!我已经接到一个大学的录取通知,马上就要去签证了。我知道你忙,只有抓住你来山上慰问我们的机会,才能见到你。”

  我停了下来,对她说:“材料呢?让我看看你的材料。”

  李菲雅说:“材料还没有到,美国一个大学已经答应给我Offer,是一个半奖,我怕拿不到签证。到时候我要到咨询处找你签证咨询!可以把你的手机号码给我吗?”

  我说:“没问题!拿到I-20之后尽管来学校找我!”

  “到时候你还记得我吗?”“当然!”

  我的回答,既是真心的,也是随意的。在再见李菲雅之前,我再也没有想起过她。

  转眼到了1999年的6月。一个女生走进我的办公室。

  “老师你还记得我吗?冬天在山上,我和你跳过舞……”

  和她聊了十几分钟之后,我的情绪凝重起来。她那救命符一样虔诚地捧在手上、“奋斗3年才胜利获得”的大学录取通知,在我眼中,简直是一个重大的人生陷阱!

  这是来自美国一所无名大学的半奖录取通知。李菲雅要去这么一个无名的学校,去读一个所谓非洲问题的硕士课程,自己还要花两万多美元才能完成学业。

  再看看李菲雅的背景。她是一个相当优秀的专业人才:毕业于北京一所著名大学的外语专业、毕业后被国家派到非洲,从事石油贸易两年多。回国后在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从事商业咨询工作,专门处理这个地区的石油贸易。李菲雅并不是“一事无成”,而是大有所成。她成为石油这个战略物资在一个战略地区的战略分析师。而她自己却不知道这到底意味着什么。李菲雅的问题是:面对她毕业四五年来自己的工作积累,她到底如何看待自己?到底如何衡量成功?到底如何寻求未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留学对于她是必要的。但是,3年前当她决定申请去美国读国际政治专业的时候,她犯了一个几乎所有语言系的学生往往会犯的错误。这个错误就是学语言的学生自认为自己没有专业,所以只选择文化研究类的专业申请。李菲雅犯错误的根本原因是她轻视自己从事的贸易事业,看不到现实生活中已经涌现出来的崭新的职业:比如她所从事的国际贸易中的国际政治分析和战略咨询。这是极有发展前途、价值的工作。

  在这个激烈变化的时代,能够把握自己的优势劣势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确立崭新的奋斗方向,是这个时代成功者们共同的特征。无论你抓住的是看上去没有希望的夕阳事业,还是看上去有风险的新兴行业。

  “留学拜物教”和“留学摸象主义”

  李菲雅应该出去读什么呢?她应该去读MBA。李菲雅能够去什么样的学校读MBA呢?李菲雅应该去哈佛读MBA。为什么不?

  她毕业于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怎么也是前10名),她就职于中国最好的公司之一(肯定是国家超大型企业);她研究着世界最重要的资源———石油;她关注着地球上最敏感的地区———中东;她供职于一家世界最大的管理咨询公司……李菲雅拥有美国一流大学录取新生时最看重的一系列最优秀的背景和资历。

  李菲雅的缺点,在于对于自己的不自信。当我说“你可以去哈佛”的时候,她以为我在嘲讽她。把我的赞美当作嘲讽。

  李菲雅心灵为什么这么脆弱?原因还在于她自己对于自己价值的评估太陈旧,太过时。她深深地陷入了自我描写的失败感的心态里。

  憋足了精神要去这个无名学校的李菲雅,听了我的话的反应照例是震惊和不相信。徐老师让她放弃两三万美金的奖学金?放弃来之不易的大学录取?徐老师,您疯了吗?

  徐老师没有疯,是他的学生疯了。

  李菲雅的问题,说到底是当代留学运动中普遍存在的两个现象的集中反映:留学拜物教和留学摸象主义。

  “留学摸象主义”,是我发明的一个新名词,特指留学领域里面的盲人摸象现象。面对自己的未来,人们在看到全部面貌之前,抓住什么就吊在什么上面,根本不去为自己的未来进行全面设计和综合考察。

  对于李菲雅,留学也被她错误地认定为是自己的终极目的,而从来不问自己为什么要留学?为留学而放弃眼前这些宝贵的东西是否真的值得?李菲雅更严重的毛病,是大家都在发作的留学摸象主义:决定留学之后,见到什么、想到什么就追求和申请什么,而从来不请明眼人———主要是明眼人不多———对自己的申请计划进行一番认真的评估。

  “我已经评估过你的资格,你确实可以去哈佛,为什么不努力一把?同时,你还可以和你目前要去的这个学校商量一下,请他们推迟你入学一年。这样一年之后,你最好的情况,是能够和许多美国总统做校友;最坏的处境呢,还可以去这个学校,而且显然这个学校要比巴林顿大学有名得多哩!”

  李菲雅不愧是优秀女孩,她基本上理解了我的意思,憋足了劲,点头表示同意。但最后还是迟疑地说:我要问问我老公再做决定!

  过了几天,李菲雅带着她的丈夫来到新东方咨询处。他告诉我,他也是新东方的学生,而且是俞敏洪亲自讲课时代的学生。前两年把托福和GMAT都考过了,但公司给了他更高的条件,使得他暂时搁置放弃了留学的计划,要在目前的岗位上干下去。干多久?不一定。要看国内的发展空间有多大。

  “目前看来,这个空间是无限的。”我们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两天之后,经过最后考虑的李菲雅和她的丈夫,欢天喜地、如释重负地来到我的办公室。菲雅左手一束百合花,右手一瓶人头马,来向我做最后表态和致谢。

  “徐老师,我们决定今年不走了!听你的,明年去哈佛。”

  再见李菲雅,又是整整一年之后。

  2000年6月,我去新东方第一教学区上课。那天我上的是签证咨询课。

  她在等我。看见我的到来,她走上前,把手伸给我:“徐老师,你还认识我吗?”

  我一下子就把她认出来了。但是我已经记不得她的名字了。

  “我是李菲雅。去年您让我宁去哈佛,不去巴林顿。徐老师,我已经被哈佛录取了!而且我已经拿到了签证。今天,我是来向您告别的,我想在您下课之后,请您吃饭。”

  罗娑

  “要么天天坐班,要么就把她的户口迁回安徽去!”

  1997年的4月,我在新东方咨询处和学生谈话。一个土而凶恶的女孩来到我的面前。

  “徐老师,我想和我的单位领导拼了!”罗娑脸色发白,嘴唇发紫,眼睛发绿,青丝发直。

  罗娑刚从安徽一个非重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学的是社会学。经过惨重努力,付出不少关系人情,她获得了一个进京户口指标,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部当老师。

  罗娑在安徽读研究生课程时上过一些外教课,而且一部分教科书是英语原版,所以她的英语相当不错。罗娑来到北京后开始非常顺利。她也非常努力卖命地工作,开始憧憬她的未来。她的未来是什么,她自己并不知道。

  因为迷茫,罗娑来北京不久,就开始来新东方报班上课,筹划自己留学的事情。出于留学费用的考虑,罗娑同时还在业余时间做一些兼职教课的工作。这两件事引起了单位领导的强烈不满,认为这个女孩子不是一个好东西,居然一来北京就蠢蠢欲动不务正业,不仅人想出国而且业务上还要出墙。领导让她自己做出选择:要么天天坐班,放弃兼课工作和新东方听课,要么就把她的户口迁回安徽去!

  带着满腔愤怒与屈辱,罗娑问我除了和单位那个“无耻的、卑鄙的、狭隘的”领导拼到底,搞个鱼死网破,还有没有其他什么办法?

  “真的,徐老师,你知道我的北京户口来之不易。这种领导居然想从这里下手,真的是太可恶了。”

  看着“走投无路”的罗娑,一个声音在告诉我,有问题的不是那个领导同志,党派他来管罗娑,自有党的道理。有问题的,肯定是罗娑小姐本人。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自己不把领导当人看,却要领导把自己当心肝宝贝、独生子女?这是什么无耻要求?这是什么反动逻辑?

  当我对罗娑好好“咨询”了一番之后,她开始变得温柔。当我说到她的痛处和短处时,她居然露出惭愧的笑容。最后,罗娑哈哈地笑了。她说她真Stupid(愚蠢)!这么简单的道理还要我来说。

  恢复了少女纯真和美好的罗娑问我:那我该怎么办?

  “从零做起,从头做起,从小秘和大厨做起”把握了罗娑全部的困惑与追求,于是我说:

  “你的条件要留学是毫无问题的,我坚决支持你。但是最好不要着急。告诉我你想出国学什么?Business?MBA?如果你的追求是真诚的话,你就应该离开这个教学单位而去一个真正的商业公司,去积累你的Business的经验。

  “假如你的目标是去美国读MBA的话,你已经具备了许多必要的条件。但你最大的弱点是在大学里面泡到今天,没有实际操作经验,更没申请MBA所需要的某个特定商业领域里面的背景。你应该去外企,或者私企,或者任何一个蓬勃发展的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机构,从零做起,从头做起,从小秘和大厨做起(假如需要的话),一直做到总经理助理,做到敢在领导头上拉屎而不被开除。这就是成功。

  “我给你一个日程吧:一个月之内离开这个你感到压抑的单位,两个月之内自己把这个户口扔掉———我不反对你当着领导的面剪给他看。3个月之内在现代企业里找一份工作重新开始你的奋斗。好好干两年,两年之内不要来新东方读任何东西,而只集中精力做好你的工作,成为你选择的领域里面的优秀专业人士。

  “第3个年头开始的时候,你来新东方,读一个托福和GMAT班,并争取在第3年内,拿到这两个考试的高分。第4年开始的时候,开始申请你的美国商学院,好好把你的教育和工作背景整理整理,精心包装起来,递交到哈佛、耶鲁去,我相信你肯定可以得到哈佛、至少耶鲁的录取。“你的大学不是名牌大学不要紧。国外著名商学院最看重的,是你的工作经验、以及你在申请的材料和过程中展示出来的交流和表达能力。如果一个没有进过名牌大学的人都能达到申请名牌大学的水平,那么一个名牌大学的MBA教育,将给她带来多么惊人的提升。这是国外大学看人才的一个思路。国外大学越来越重视进行个别面试,所以,口语和交流能力甚至举止表现,对你的申请都有决定性意义。而这些能力,仅仅通过学习并不能达到最佳状态,最好还是通过在工作中使用,才能真正成为你自己的素质。未来4年的工作,实际上是你进入哈佛、登上人生顶峰的一个起跑阶段。4年长吗?不长。要知道,著名商学院新生入学的平均工作年龄都是4年以上呢!

  “到了哈佛,不要忘记我!”我和她拉拉手,告别,再见。

  “她能面对数百专业人士侃侃而谈,谈笑风生”

  转眼到了1999年的4月。两年过去了,罗娑如约没有理过我。

  但是某种机缘使得我必须在两年之后的这个4月再次见到她。我去参加一个管理咨询的专业培训会议,付了高额学费来学习怎么做生意,没想到讲师席上侃侃而谈的女孩,竟是罗娑!

  两年不见,最大的变化是,罗娑已经从一个安徽来的土而凶恶的女人,变成一个北京城里时尚性感的姑娘。

  罗娑告诉我:那天她离开我的咨询处,回到师范大学就离开了“那个领导”。

  离开户口和大学,她加入了一家世界行业领袖级企业。她真的是从助理开始做起,在外企强大的培训和文化传统的熏陶下,很快就进了门、入了道,成为市场领域里一个专业人士。由于她具有天生的暴力倾向,所以当她把这个破坏天性转化成为创造性行为时,就产生了巨大的功效。她能面对数百专业人士侃侃而谈,谈笑风生。有些商业培训公司要搞讲座,她常常是被邀请的主讲之一。

  此时的罗娑,其实已经提前进入了我所说的人生的颠峰状态:往外看,哈佛、耶鲁在向她热情地招手,外企外语又外向,她不出去谁出得去?

  “徐老师你在想什么?”罗娑把手在我眼前晃了晃,才把我从遐想中拉了回来。我说今年你应该把几个考试搞完,完了就该申请哈佛了吧?

  罗娑耸耸肩膀,表示没有问题。这样就到了2001年的4月。

  罗娑的整个申请,和我没有任何关系。她根本没有找过我。在她的公司里,她有许多同事来自美国著名商学院,大家都愿意把自己的经验和她分享。几个回合下来,罗娑制作出了非常漂亮的文件,深深地打动了美国的老师们。

  在申请入学的过程中,中国学生最难以对付的是入学面试。而这样的面试,罗娑参加了5个,征服了5个考官。要知道,在外企里面,这种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沟通,几乎就是每日例行公事。当考官们在中国看见一个如此西方化的女性时,他们没有意识到,罗娑这样的人才,是中国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产物,是一代新人的标志。

  在美MBA帝国5个顶尖商学院里,哈佛等4个大学给了她奖学金和入学资格,惟一没有给她奖学金的,是斯坦福大学,但也给了她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入学录取通知。罗娑是幸运的,她的幸运在于她比别人稍稍早走了一点点。早多久?其实也就领先两三年的样子。

  如果罗娑不来新东方,她能获得这种突破性发展吗?她能把户口、工作、上下级关系这些貌似神圣实际上是人身枷锁、看上去无比坚固实际上一触即溃的陈腐扔到垃圾桶里去吗?我相信她做不到。毕竟,这些东西虽然必将过时,但在过时之前,实实在在又是主导中国人生活的灵魂中枢。抛弃它们很容易,但是,如果你需要它们的时候,它们就可能对你的未来构成致命的威胁。这样的状况,构成了中国青年人生奋斗的特别困境,造成了个人选择的独家烦恼。

  还有没有在为了那些并不存在的千钧重负而忍辱负重、熬干青春灯油的男人女人?赶快醒来吧。快看罗娑,她已经在哈佛商学院完成第一年学业,正在展望毕业之后的锦绣前程呢!

  乐一吟

  “留学是要理由的,这个理由,必须是自己的兴趣和追求”

  当她在2001年夏天见到我的时候,我一眼就看出,这是一个生命还没有开放就已经开始萎缩的女孩。因为,在她美丽迷人的脸上,写满了错误和迷惘。“徐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这是乐一吟见我的开场白。

  乐一吟3年前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直接去了日本。我问她去日本的缘由是什么,她说她有一个亲戚在那里。我一下子就知道了她的留学结局一定很不幸:留学这样决定自己事业前途的大事情,如果理由是一个亲戚的话,那么其结局一定不会比这个亲戚好到哪里去。留学是要理由的,这个理由,必须是自己的兴趣和追求。

  当乐一吟在北大的同学们纷纷投入国内火热发展的各行各业,或者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捷足先登去了美国,乐一吟却去了日本。到了日本干什么?当然首先要学日语。我问乐一吟为什么要学日语?她想了想,告诉我:既然到了日本,总得学日本语言吧。对于自己如此重大的奋斗行为,乐一吟的回答就是这样缺少理由。

  日语学了一年多,乐一吟总得读个什么学位吧。于是24岁的她,报考了日本一个不知名的大学,开始攻读历史学硕士。我问:你为什么要读历史学?乐一吟撇了撇嘴无奈地告诉我:只是想“既然来了日本,就要在日本读下去,免得半途而废”。

  我这个时候已经完全知道乐一吟的人生问题了:如果说北京大学英语系高才生的她,毕业立即去日本毫无理由地学日语已经是一个错误的话,那么两年后她并无目的地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可以说是错上加错,雪上加霜。对她本人的事业前途而言,是南辕北辙之后的进一步对于北的迷失。

  20世纪90年代末,对于各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英语系的学生们而言,简直是千载难逢的黄金岁月。社会对于英语人才的要求达到饥不择食的地步。假如有人认为英语只是“一种工具”的话,那么此时此刻这个“工具”的市场价格达到了最高水平。无数语言学生在烽烟滚滚的人才市场上找到了可以奉献自己毕生精力、施展自己全部才华的专业领域。这从反面证明乐一吟的失败:在毕业后放弃自己的专业和祖国去日本的行为,就更加显得毫无道理。

  “3年后,最让乐一吟无法忍受的,是同学们对自己生活的自信和快乐”

  3年后,迷失在日本的乐一吟第一次回到北京。而此时的北京,和她离开时已经大不一样了。最使她感到震撼的,是发生在同学身上的变化。她见到的同学中,有的做了电视台的主持人、制作人、编导;有的做了广告公司的市场、销售、客户经理;有的做了外企里面人力资源部助理、市场部专家、Logistics,Administration;有一个在央视市场调查公司做收视率调查,因为英语好,经常被领导拉着参与和外国媒体调查公司的合资谈判,现在已经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还有一个同学,大家都以为他是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失败者,居然在一家著名的美国律师事务所做英文翻译,月薪竟高达一万多人民币。老同学相聚,大家都兴奋异常,纷纷请她吃饭泡吧,但每个人给她的感觉,都好像马上就要紧急赴约,完成下一个重大的任命。

  最让乐一吟无法忍受的,是同学们对自己生活的自信和快乐,纷至沓来的机会使他们没有时间感到无聊空虚。

  同学们感到充实得意的地方,成为乐一吟人生失落之处。她发现自己站在日本最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和地下铁道边上,却失去了前进的方向!下一步做什么?乐一吟问自己。25岁的她,马上就要回日本继续读她的硕士学位。但是为什么?

  乐一吟终于明白,幸福虽然是一个虚幻的词,但幸福的构成,却非常明确而量化:幸福的物质构成之一,是拥有一个明确的事业目标。

  但乐一吟却没有这个方向和目标。

  乐一吟显然搁浅了。去日本3年,她浪费了两个人生最宝贵但却又是最容易浪费的财富:青春时光与美丽资源。

  去日本的错误在于对于人生和青春没有一点点远见和计划。当3年前她听信了亲戚的话语去日本的时候,她根本没有想到3年后或5年后她将在什么社会过什么样的日子。“出国”———仅仅这个充满魔力的单词,就可以扭转和歪曲乐一吟以及很多很多中国家庭和学生心中对于自己未来的方向盘和指南针。

  “你已经浪费了生命最宝贵的3年时间。我建议你立即回国”

  世纪之交的过去几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变化,可能是历史上最深远和最宽广的。

  为了说明我的思想,我想请读者和我一同回顾一下过去20年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看看人们的观念怎样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潮起潮落:

  1977、1978年的时候,北大中文系、数学系是所有系科中录取分数最高的,最优秀的学生,都去了这些传统的文理专业;到了80年代中期,这个最高分很快被国际贸易专业所取代;随着国际贸易专业的降温,90年代初,法律和管理成为大学生心中最热门的专业;而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经济的崛起,北京邮电通信大学成为全国录取分数最高的学府之一。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其实心里最清楚,什么是前途,什么是价值,什么是真正值得追求的东西。

  这里虽然说的是大学入学的专业地位变化,而决定这个变化的却是专业人才市场上需求的变化。看不见的手,决定着大学不同专业的价值和供求。

  乐一吟的悲哀在于,在日本苦读了3年,把自己的青春耗费在语言和历史的青灯黄卷时,却突然发现完全没有必要来日本留学。她应该在中国火热的各行各业做一个成功的专业人士。国内这样的机会已经诞生,国内这样的人群已经出现。

  她问我:“那你说怎么办呢?”

  我毫不犹豫地说:“如果我是你的话,我就立即回国。立即停学,把那个硕士学位先放在靖国神社供起来,回国开创你的事业。”

  “你去日本之所以是一个错误,是因为你的选择包含了留学领域里所有愚蠢的因素:中国不值得工作,美国也不必要追求,事业没有必要考虑,能力没有必要挖掘。时间可以浪费、青春可以耽误、去日本只是为了去日本,结果把留学变成了流放,你甚至连那些去日本打工的上海人都不如。“你已经浪费了生命最宝贵的3年时间。我建议你立即回国,找一份你自己最喜爱的工作,认真踏实从头做起,把自己当作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好好工作3年左右,成为某个行业里的行家里手。那个时候,如果这份工作有非常好的发展前途,就做下去,做出个样子来,让所有出国和不出国的人都羡慕你的成功;或者,如果你觉得你竞争力不足以使你脱颖而出、鹤立鸡群,那么就考一个托福什么的去美国或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留学深造。目前的你,只有立即回国,才能走出你日益加深的人生危机。

  “我知道,是你的同学们在国内的成功加深了你的挫折感和危机感,但在这里你还要注意防范另外一个陷阱:不要被别人的成功所煎熬,为自己的失落而沮丧,否则,你已经浪费的宝贵的青春,势必继续被浪费。一切都是心态。”

  乐一吟被我的话所打动。但是要她放弃日本3年的语言学习和生活经历,显然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一个多月后,我在北京碰到一个朋友,他也是北大英语系毕业,在中央电视台做得相当不错。我和他谈到乐一吟,这个朋友正好认识她。听我说了乐一吟的近况后,他沉吟了半晌。然后说:乐一吟在北大时,曾经做过北大有线电视的主持人和制作人,风靡过北大。她去日本,很多人都为她可惜。其实如果她选择凤凰卫视、中央电视甚至阳光卫视的话,肯定会像陈鲁豫、许戈辉这样的当红花旦一样,迅速在国内崛起,成为这个时代的成功代言人。但没想到混成这样。

  我们两个哑口无言,为一个女天才的牺牲而沉思。

  乐一吟回来了没有?我希望她已经回来。精神枯萎的花朵,在事业的及时雨中,立即会恢复她鲜艳的光彩和生命的美丽。

  来源:《中国青年报》2002年9月11日

  留学与人生(下篇)

去相关论坛 订制搜狐短信新闻
发手机短信,推荐此新闻给我的朋友
 相关内容
  • 留学中亚费用低 打工机会少
  • 新加坡签证难办成留学绊脚石
  • 陈屹视线:失落的小留学生谁来写
  • “野鸡”大学校长前线招生
  • 留学与人生(下篇)
  • 留学捷径:攻读中加合作文化项目
  • 看英法美的“好学生”
  • 留学慎选国际预科学校
  • 成绩造假从何时开始?
  • 国际文凭直通世界名校
  •  我要发言

    留言:(共1条)
    • 我就很迷茫 留与走之间荡漾(13字)[2002-12-04 (magi)]
    [参与评论……]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