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回来还能带什么?
■以前:免税指标没浪费
船员是个极为特殊的行业,由于经常到国外,其采购经历相当丰富。在中国远洋公司的远洋船上连续工作了15年的老李的采购经历具有相当的代表性。
老李向记者介绍说,20世纪70年代,他用攒了好长时间的钱抱回一台黑白电视机,24英寸德国格兰丁牌,折合人民币200多元。
老李家的家用电器基本都是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个阶段置的,有美国的电冰箱、意大利的洗衣机、日本的彩电和照相机。老李告诉记者,船员每年都有两大件两小件免税指标,基本都没浪费,自己不用就给亲戚朋友带。
■如今:出国采购热情不高
1995年时,老李在船上绕地球走了一圈,也没带回什么。老李说,那时在国外买东西的热情就不很高了,现在出海的船员基本不怎么买东西了。
如果说老李的故事只是个案的话,那么来自北京海关的信息则带有权威发布的意味。记者获悉的两个数字颇耐人寻味:20世纪90年代初,首都机场收缴的行邮税曾突破1000万元,而去年的这一数字只有200多万元。知情者告诉记者,除了税率调整等因素外,导致行邮税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国人员往国内带东西的少了。
■变化:出国采购呈现个性色彩
这位知情者归纳,20世纪80年代一直到90年代初,手表、电视机、录像机、音响、录音机、冰箱、洗衣机、摄像机“八大件”风光一时。这些产品当时在国内还属紧俏物资,相对于国产货,洋货不仅价格便宜,质量也有保证。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从国外带东西的就开始呈现出下降趋势。除了一些高精端技术产品,比如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产品仍占大头外,服装等日用品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从整体上看,出国采购正日益显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首都机场的工作人员对此感受颇深,“有光盘,有花,有酒,还有汽车配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