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时装自上世纪中叶登场以来,就一直影响着欧洲人在穿着上的审美取向。法国时装每一个新派别、新潮流的出现,都会首先受到所有欧洲人的关注和效仿,法国时装品牌也因此不可避免地首先在欧洲各国推广。迷你风貌、年轻风貌、浪漫风貌、动感风貌等各式时装潮流在巴黎或米兰一出现,往往一周之内就会风靡整个欧洲。因此,我一直认为,迪奥、圣洛朗、皮尔·卡丹、夏奈尔、范思哲他们绝不仅仅只属于欧洲某个国家,而是属于整个欧洲。我也一直认为,在欧洲可能人人都是时装模特,是时装的表演者,是夏奈尔们的忠实消费者,没人甘愿只站在看台上为时尚鼓掌,或只做时尚的评论者和预言家。然而,到欧洲转了一圈之后,我不得不修正原来的妄断。
走进欧洲各国的公共场所,你很少看到穿奇装异服的男人,也很少见到花枝招展的女人。在时装杂志和国际展览会上见到的时装在这里很难见到。人们的穿着很朴实很随意,运动装、牛仔装、茄克衫等休闲服似乎才是他们永不过时的潮流。
在欧洲,你听不到有人议论某人的衣裤鞋帽是什么品牌或档次,他们不喜欢对别人的服饰评头论足。你穿得朴素,他们不会认为你穷而瞧不起你;你披金戴银,他们也不会认为你富有而巴结你。在公共场所,仅凭穿着,你很难判断一个人的身份———穿运动服的可能是某大财团的总裁,穿牛仔装的可能是某大学的教授,而穿西服的则可能是刚下班的汽车司机。
应当说,欧洲人不以穿戴取人是价值观念成熟的一种表现。成熟的价值观孕育了健康的消费心理。对此,时装设计界也开始转变观念。一些老牌的服装公司要求设计师在设计风格上大举革新,以适应消费观念和经济规律,夏奈尔、皮尔·卡丹、范思哲等著名品牌,也都相继走大众化、实用化的路子,以使各自的服装风格更能赢得广阔的市场。
时装界的革新并不意味着时装在欧洲没有市场。其实,欧洲人在穿着上讲究大众化的同时,也需要足够多的服装以应付不同场合。在他们看来,穿衣服可以不穿名牌、不赶时髦,但不能不合时宜,不分场合。按习惯,居家、度假、旅游以舒适方便为原则,讲究穿休闲类服装;但在诸如商务谈判、晚会晚宴等正式场合,男士则要穿西装打领结,女士要穿套服或晚礼服。否则,你将会被拒之门外。
我们一行应邀在巴黎出席红磨坊的歌舞晚会时,有两位老兄因身着茄克而被门卫挡住。任凭你怎么解释,人家就一句对不起,不跟你多说,邀请单位也没办法。幸好,他们准备返回酒店换衣服时,发现剧院门口有家出租礼服的小店,于是用50法郎换了一身像模像样的西服才得以进场。
还有一次是在摩纳哥蒙地卡罗参观。我们从尼斯出发时,一位老兄觉得天气热没系领带,其实,大家也都认为参观一个赌场算不上是正式场合。出乎意料的是,这老兄最终吃了闭门羹。
经历了两次着装风波后,我更看清了欧洲人在生活中和在舞台上的不同———时装对欧洲人来说,是一种场面上的道具,那是为了在某种对照中保持一种协调;而生活中的他们,却是另一套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