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日本列岛纵横千里的采风中不可避免地触及到了中国极少数害群之马在日本的刑事犯罪活动,包括偷渡、盗窃、抢劫银行、杀人放火、贩卖毒品、走私枪械、黑社会组织火并等。他们尽管人数极少,但犯罪及恶行影响恶劣而深巨,使在日的全体中国人蒙羞。勤奋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安分守己的打工族、经贸人员、甚至是在日定居的华人,也因此招来了不信任的目光。
本书作者陈放认为,打击刑事犯罪无国界,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两种人,即守法的人和犯法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人到国外犯罪,有损国格更不可饶恕。为了深入探究此中奥秘,作家选择在犯罪高发区新宿歌舞伎町附近居住达10个月之久,期间结识了数以百计的中国犯罪分子。他们中有非法偷渡来日的青年男女,也有蛇头;有非法在者;有出卖肉体的小姐;有盗窃团伙,甚至有小偷旅行团;有华人黑社会成员(又分别有北京邦、上海邦、福建邦)以福建邦最为凶悍。
作家借行前受朋友之托寻找一个人(即书中张猛)骨灰的机会逐步进入华人黑社会组织高层,取得信任后又不顾生命危险与日本暴力团和亚洲恐怖主义组织开展了零距离接触。其间险象环生,多次面临生死考验。终于取得了鲜为人知的第一手资料。本书即以作者的这些亲历渲染而成。故本书有强烈的记实色彩,准确地说这是一部新新闻小说。
《海怒》在艺术上也极具特色。作家创造性地第一次使用了多平台叙述结构,打破了传统写实小说单一封闭性平台叙述的框框。采用每一事件、每一人物独立平台叙述,平台之间有交叉以展开横切面的手法。作家还使用了多人称手法。在奇数章用作家“我”的第一人称,以“我”的视角所及的故事。由于人称混用,故事叙述甚为流畅,情节相互补充,有立体效果。
第一人称“我”是访问学者和作家身份,视角投向了中日两国两千多年的文化交流史及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现状分析。为第三人称故事的生成提供了历史和现实的背景。本书还采用了多媒体叙述手段。除小说媒体外还使用了游记、散文、新闻、调查报告、诗歌、历史钩沉等多种媒体叙述。多媒体的使用使书本信息量极大。使本书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史料价值、认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