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南(右一) |
Ellen是一个美丽的女孩,举手投足间传达出一种优雅的气质,她在布鲁内尔大学读的是工程管理硕士。Ellen的本科是在中国的一个南方城市读的,但她读的电子工程专业用的是全套的英国中部兰开夏大学的课程,她适应英国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本科的最后一年,也就是第三年,Ellen来到英国本土完成,在经过了40%的淘汰率之后,她拿到了兰开夏大学的学士学位,并申请到来布鲁内尔大学读硕士。期间,Ellen学会了独立生活,独立学习。
李南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是从她开门的那一瞬间就带给你的。
这是一间典型的学生住房,与李南同住一套房间的另外3个女生来自德国、英国和希腊,她们共享橱房和卫生间。李南可以在独自的空间中通过学校的专线上网、发信、或与家人聊天。
但对李南来说,她读的金融硕士课程,中英文的表述转换,实在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国内接受了大学会计专业训练的李南,看惯了中文的数据与统计,突然间要面对全部的英文表达,思路上,似是同一个内容,却很难找到中英文转换的契合点。“我开始看书,感觉是在看英文,后来觉得是在看专业了,现在才看明白它到底讲的是什么。”快乐的李南说这话时,仍是忍不住快乐地笑。
李南用她的快乐心态度过了适应期,令人惊讶的是,她居然可以把英国大学里那种因无规律的课程安排而导致的极不规律的吃饭时间,变得很具规律性。她会在每日下午5时,跟与她“搭伙”的另两个中国学生,把三菜一汤的晚餐做得热火朝天,还会像模像样地蒸上一锅中国米饭。当你无意间撞在这个时晨正巧路过她们冒着热气的橱房时,快乐的李南会大声叫住你,然后,让她的“搭伙人”继续“操练”,而她,只顾着跟你快乐地聊。
刘琳在学校注册工商管理预科时,刚好过完她的18岁生日。“未成年”的高二女生刘琳,7月就到布鲁内尔大学的欧克斯桥校区。刘琳与其他国际学生在语言中心强化英语。
学校图书馆是刘琳喜欢的地方,不上课的时候,她多是在这里看书,查资料。虽说只是预科,但这个起点确实很重要,一年中,她要考过雅思,要通过8门专业基础课,这些成绩,都与申请英国大学本科有直接的关系。
当然,好学生刘琳应该是没问题,看她每晚或周六周日在图书馆“耗”掉的时间,你就会相信,她在这里是要走过5年的,从预科、本科,到硕士。
从国内高二到英国本科一年,Amber完成了从听老师说,被家长盯着做,到自己独立把握的过程。Amber说:“这种把握是因人而宜的,并不是人人都能恰当地把握。”听着Amber这么客观地分析人与事,你就会认可,英国的教育方法,在教给一个人知识和获取知识的方法的同时,也教会了他(她)应该如何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Amber没有在中国上过大学,因此她对英国的教学方法就不存在适应与不适应的问题。这里,同一门课,不同的老师可能用不同的教材或根本不用教材,而老师课上讲的,也可能完全不是考试内容;课中的小组讨论,课后的网上或书中查资料,与一组同学合作完成一个项目……所有这些过程,每个人的想法、方法、结论都可以不同,经过如此训练,人的思维会清晰而活跃,个人的兴趣和创造力被激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提高。
Amber为自己选择了“三明治”课程,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学生在校读完两年专业课,到相应的公司实习一年,再回到学校完成最后一年专业学习。Amber说:“虽然本科延长了一年,但在公司的实践,会对最后的毕业论文有好处。”
Eric在科学楼的计算机与信息系读博士,他从诺丁汉大学拿到硕士学位,直接申请到了这里的资助,不然的话,对一个中国学生来说,至少3年的学费实在是太贵了。
而英国的许多大学,本科毕业是可以直接读博的,接受读博的重要因素,是看你是否具备研究能力。因此,申请资助的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对国际学生而言。
拿到了资助的Eric,每日有规律地做着他的研究。在英国,3年能否拿下学位,对每一个博士生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你的课题方案是否有创意,是否在相关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论文,学位论文,是否有新观点、新发现……太多的“是否”了,如果是“否”,那么,你将被延至第四年、第五年,对此,每一位博士生都要有充足的心理准备和良好的承受力。
Eric的研究和生活都是很有规律的,他有自信,手上的事,也就一天天地在做,因为科学都是一步步向前走的,他明白这个道理。
姜羲是机械工程系的讲师。姜羲所在的这个系是布鲁内尔大学的名牌系,它的毕业生,在全英同行业的就业率是最好的。为什么呢?或许,是缘于布鲁内尔。只要你注意一下就会发现,英国的大学多是以地名命名,而这间大学,是以人名命名的。
布鲁内尔(IsambardKingdomBrunel,1806-1859)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著名的工程师,他在那个时代设计的桥梁、铁路和船只,对整个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这种影响,直至当代。2002年底,英国广播公司评选“伟大的英国人”,民众投票结果:丘吉尔第一,布鲁内尔第二,戴安娜第三,达尔文第四……可见布鲁内尔至今的影响力。
姜羲是在伦敦大学玛丽女王学院做完博士后应聘来此的。姜羲说:“这种竞争是公平的,它对你的学术和人格的尊重,使你有一种心灵的自由感。”姜羲说的“自由感”,准确地理解应该是:极为宽松的学术环境。
经过姜羲的个人办公室,在另一间房内,几个学生正在“审核”老师批改过的学生试卷;而姜羲,要写教材,要讲课,要申请经费,要做研究。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姜羲,有足够的能力胜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