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扬青春
美丽人生
出国首页  留学专区 - 移民专区 - 专家视角 - 急诊室 - 在线评估 - 留学论坛 - 精彩专题 - 留学美国 - 留学英国 - 校园 - 约会
受假结婚影响 赴美结婚申请绿卡耗时久
经济低迷:美国大幅削减H1B签证
大马州议员吁华裔子弟多学华语
创业论坛旧海归解答新海归疑虑
新加坡高级公务员要留学中国
山西2004年公派留学申报展开
2003留学市场走向理性出国
2003年留学新闻大盘点
塞班受骗中国留学生得临时工作签证
专家解读:留学预警为何频发
 
自费留学所需要的手续
自费出国读硕士的开销
32岁因婚变急欲出国
职大毕业想去英国读书
网上广告是否真的可信
想去荷兰留学怎么做?
34岁女士想今年去英国
        更多
2002中国国际教育展回顾! 2002中国国际教育展参展国家选介
Sohu >> 出国频道 >> 精品文章
与美国华裔母亲面对面
2002-08-16 作者:[ 陈屹 ] 来源:[ 人民网 ]


中年:承重的母爱时光

  人到中年,生活在海外的女性大多都做了母亲,她们面临着哪些困难?在想些什么?文中采访的几位母亲都具有高等学历,在美国从事不同职业。对每一位受访者,采访者陈屹的问题都是:时代对你们最大的挑战是什么?而每一位受访者基于各自对人生的感悟都有自己独特的回答。
  
  ■也许处于中年的母亲们会面临最大的挑战,因为她们正在放弃自己曾有的梦想,同时要为自己的孩子编织梦想
  
  秦青:挑战?从初为人母到当了奶奶,女人哪个阶段会不面临挑战?而处于中年,这个人生最忙碌的时刻,应该是作为母亲面临最大挑战的阶段吧,因为这个阶段的母亲或许正在完成,或许正在放弃自己曾有的梦想,与此同时还要为自己的孩子编织着梦想,其间虚幻与现实的反差,痛苦,茫然,就是我们谈的挑战吧!
  
  从事医疗护理工作的秦青,她有一个跳级的儿子,她提醒我,母亲的生理年龄不是关键,而关键在于子女阅历上的年龄。例如:当两位母亲的孩子都在上大学时,一位40岁母亲的思维方式与所关心内容,可能与一位五六十岁的母亲一样。由于自身的工作性质,让秦青感受最大的无奈是没有整块的时间静心思考,她诚恳地说:“身边的海外华裔教育子女的盲点,是我们往往自认中国孩子最聪明,最优秀。”实际上,美国孩子在中小学阶段,更重视参加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学业成绩往往低于华裔子女的成绩,而一旦进入高中,学业成为当务之急后,华裔子女的成绩开始逐渐进入中等水平。而我们对自己从少年起就学业优秀的子女,已经习惯于幻想了,现实的变化和打击,会不会对望子成龙的华裔父母是种失落呢?
  
  ■我坚信只有一个心灵健康的母亲,才能造就出一个心灵健康的孩子
  
  汤丽娟:在家庭主妇和全职事业中间挑选,事业是我永远的选择。我坚信只有一个心灵健康的母亲,才能造就出一个心灵健康的孩子,而事业给予了我健康的心态和充实感。
  
  当今,美国社会对于事业母亲和全职母亲的讨论,一直喋喋不休,各说各的理。在美国从事医学科技研究的汤丽娟博士对此争议旗帜鲜明。“母亲绝不能放弃工作。”因为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人,要到社会去闯荡,与其把他们留在母亲身边,不如早早把他们放飞出去,去适应,去与人交流。看看动物的特性,想想早早离开母亲翅膀保护下的小鸟。汤丽娟认为:职业母亲在事业上和财力上保持的独立人格,也会为子女做出积极的榜样。另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全职母亲的步伐始终要踏在时代变化的节奏之中,所以,时代感会给全职母亲教育子女的过程带来更有教益与实在的引导。现在,许多母亲抱怨正在进入青少年阶段的孩子,愈来愈不听她们的话。但是,汤博士觉得,她的孩子相当尊重她,也比较听话,为什么呢?“因为我每次给她们的忠告都是最好的,到头来她们不得不信服。”用汤博士的话说,孩子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养育孩子也是你生命中的一个过程,切记:孩子任何时候都不能代替你的生命,他不是你生命的全部,母亲不能为了孩子而放弃自己的事业。
  
  ■让孩子正常地做个健康、快乐的人,让他们与母亲度过一个幸福的童年,比多学几个字重要得多
  
  百合:做了全职母亲后,我愈来愈安于平静的生活。我没有想再去挑战什么,也许唯一的挑战,就是要如何来应付别人反反复复的好奇:“为什么你不出去上班呢?”自从怀了儿子,我就立志做一位称职的母亲,母爱来自天性,更来自我的心态。但是,谁说我不困惑?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根竹片,在中西文化之间摇荡,在传统的前辈和西化的小辈之间摇荡。
  
  百合是一位海外颇有名气的文学作者,她是内地母亲群体中,凤毛麟角的少数甘愿全职在家当贤妻良母的现代女性。与她交流,你感到直白、坦诚。百合身边的华裔好友很多,他们给她带来友情,也给她带来不安。看到愈来愈多的当年留学生终于进入了所谓小康的中产阶级生活,由于语言、文化差异、种族歧视等等方面的限制,大部分华裔在美国主流的圈子进不去,就开始在自己的圈子里靠物质的方式攀比起来,尽管白领高薪阶层的人士比比皆是,但是,多少人干的是自己喜欢的职业?对于有了两个儿子的百合来说:“母亲难道不是职业吗?能好好做个母亲,就是目前我最想从事的工作。美国母亲谈到她们的子女,常常会说,count your blessing,enjoy your motherhood,你说中文里有对等的词汇吗?”
  
  百合谈到了身边的美国母亲和华裔母亲的差异。我们华裔留学生,生孩子养孩子时,恨不得把国内的所有老人都接来,年复一年地由别人帮你这帮你那。但是,同样年龄段的美国母亲,哪位不是一手拉大自己孩子的?百合觉得自己攻读的教育学位,对于现实养育自己子女的关系不大,我们中国人无不重视知识的栽培,可是缺乏对孩子自身素质的教育,比如最简单的礼貌、规矩、善良、德性。当然,现代女性价值的评定,往往以事业上的能干与否来衡量,所以有多少母亲去花心血教养孩子呢?又有多少母亲意识其间的意义呢?百合怀着平静的心态放弃了自己的事业,就是为了享受一下做母亲的过程。友人劝导她多花时间去开发孩子的智力,比如认字啊,算术啊,但是,百合觉得让孩子正常地做个健康、快乐的人,让他们与母亲度过一个幸福的童年,比多学几个字重要得多,母爱的时光,是任何人代替不了母亲本人位置的。然而,百合的贤良心态和超然,并不被大部分华裔朋友所接受,因为在众人的眼光下,成天陪着孩子的女人有何乐趣,又有何出息?
  
  ■我们这代人不应因为母亲曾经为我们如何地付出,我们就要为自己的子女如何付出
  
  廖冰:母亲的利益和子女的利益,两者都重要,但是,两者又不能同时全要,我的挑战来自分水岭的划分。新时代要求我们的知识要不断更新,我喜欢接受新东西,喜欢探索,因为教育子女的方式,绝不再是“我们曾经如何如何过……”
  
  廖冰博士,一位又拿商学位,又拿工学位,体育文艺全能,一子一女的母亲,谈得最多的是她养育、教育子女路上的体验。美国同事告诫廖冰,把孩子好好带大,因为是父母把他们带到世间来的,不是他们自己主动要来的。做了母亲,要承担你的职责。但是,廖冰认为,我们的母亲曾经为了孩子的成长付出很多,而我们这代人不应因为母亲曾经为我们如何如何地付出,而现在应该如何如何地为我们的子女继续付出。“我会尽力做,但是,决不会像前辈那样为了孩子去牺牲一切。”
  
  廖冰正在忙着筹建她梦想的中文学校,可以说为了孩子,也可以说为了她的理想,希望一个阵地来验证自己的理念。她觉得目前在事业和子女问题上,自己处理得还是很好的。廖冰感触地说:“很重要的一点,在孩子成长的路上,不因为他们是我的孩子,所以我该如何如何,而是沿途给他们讲述我的感受,我的困难,我的希望,征求他们来配合我,一起向前走。”例如:怀女儿时,儿子一岁多,还是要抱的时候,但是,廖冰一直给他讲道理,让孩子明白大人的话,渐渐地儿子接受了,而且从小认为走路是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所以听到别的母亲抱孩子累得没办法,廖冰觉得,与其说没有办法,不如说是你做事方法上需要改进。中西教育上,我们会谈对孩子的尊重,实际上,尊重方面还是有差异的,一个是把他看做大人来尊重,另一个是来尊重他的真实的特质。廖冰说:“许多华裔母亲教育子女的方式与习惯,是因为我们的前辈这样过,当今别人那样过,很少经过自己的脑子过滤一下。”
  
  ■对子女的教育和付出,也是在实现自身价值
  
  王敏民:生活路上不断出现“未知”,解释困惑和发现自我,是我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下,你为人,你教育子女,具体到细节,具体到“这个度”,你能说自己把握得当吗?
  
  王敏民在大学教授传播学,她的女儿马上就要从哈佛大学毕业了,作为过来人,教子方面,她经验一箩筐,她曾具体总结了3岁、7岁、13岁,最关键的三个阶段上子女的教育方式。简单地说:孩子3岁之前,不要把他们当成玩具,随便放纵宠爱。在对孩子给予爱的同时,一定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那时的孩子已经什么都懂了,即使讲不出来,也会从大人的肢体语言中明白。到了7岁,要对孩子加强品德教育。到了13岁开始建立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感。
  
  回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问题,是以中国文化教育为主,还是以西方文化教育为主?王敏民举了两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比如诚实,中国文化强调群体的力量,中国人对朋友、对亲人要诚实,但是,为了保护亲人和朋友的利益,可以对外人撒谎。在美国,西方人是以个人为一个实体,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他以个人利益为准则,遇到问题时,即使发生在自己的家人,甚至父母和孩子身上,美国人会诚实得出奇。而有些言行,在中国人眼里,不仅是傻,也许会被理解为相当无情。还有一个让王敏民与女儿思索了10年的问题。一个早晨,王敏民要送女儿和另外一个同学上学,路上7岁的女儿说:“妈妈,请你先送我上学,回来时,再去接约翰。我不想因为迟到,让老师批评。”当时,王敏民听了非常失望,生气地对女儿说:“妈妈小的时候,都会大公无私,你怎么会这样自私呢?”没有想到,女儿对此并没有忘却,一个下午,突然问妈妈:“你说我自私,那么如果我和约翰都在马路上,汽车来了,你只能救一个孩子,不是他就是我,另一个会死,你会救谁呢?”王敏民顿时被女儿的问题震惊了,半天说不出话来,最后王敏民说:“如果我不是母亲,我会说当然要去救别人的孩子,现在我是你妈妈,你是我深爱的女儿,我的回答是不知道。”
  
  直到女儿17岁去上大学时,答案才有了眉目。王敏民教授对我说:“现实里根本没有一个明确的对与错的答案,如果因为救了约翰,失去了女儿,而我后半生都会怨恨约翰,痛不欲生的度日,我干脆就应该去救女儿。如果我救了约翰,女儿在另一个世界里会为有这样的母亲骄傲,而我自己还能平衡失落的悲痛,我就应该去救约翰。”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一个人在困惑和挑战的过程中,实际上,不正是在找寻一个最深层、最真切的自我价值吗?我们对子女的教育,对他们的希望,为他们的付出,不都是在实现和探寻我们自身的自我价值吗?
  
  ■只有自身具备生存能力才有资格谈给予
  
  余雪:时间对我是最大的挑战。身为单身母亲,我没有双亲家庭享有的时间,而且,为了生活我必须工作,而单亲环境下长大的子女,情感上又会比其他孩子更加敏感,所以我要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里,拿出高质量的内容。
  
  在美国矽谷一家大公司做材料采购主管的余雪,直白地对我说:“现代母亲要在实现自我价值之后,方能谈到给予。”余雪并不相信要为谁牺牲的道理,她觉得只有自身具备生存能力,才有资格谈给予,无论对于亲人,还是友人,你要先学会爱自己,对自己负责任。
  
  作为单亲母亲,事业是她别无余地的选择,但是,即使嫁给一个百万富翁的丈夫,余雪说她还会工作,因为工作本身体现了一个人的价值。在每天与孩子有限的相处时间里,余雪非常重视与女儿的交流,日复一日,听女儿谈心事,做她的好朋友,尽量给予孩子成长路上需要理解、鼓励的关爱,同时弥补孩子情感上的平衡。作为第一代移民的创业者,母亲给孩子树立了自立、自强的榜样,但是,有意无意之中,也给孩子带来无形压力。为了不使父母失望,孩子会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可是偶尔也会发出抱怨、不解,对于这些,余雪要在事业正常进行的同时,再付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沟通。
  
  ■女人的伟大在于,在她生命的坐标上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也成全他人的位置
  
  张雪姗: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挑战是战胜自我。别人看到的只是表层的物质,而我内心的挣扎是外界不知晓的。二十年前,如果有人说,未来的生活需要你全职在家相夫教子,我不仅会气愤地反驳,而且还会从心底瞧不起“家庭主妇”的位置,而现在我不再这样认为。
  
  美国当今新一代大陆移民所创造的奇迹之一“华夏中文学校”,短短数年里由当初新泽西州50位学生的一所,发展到今天遍及美国三个州十几所、数千学生的连锁学校,张雪姗正是当初四位创始妈妈之一。同时,她自己任北京现代企业学校的董事长。她热爱教育,热爱生活,做人低调,为人善良,我曾玩笑般的对她说:“认识你丈夫周林(周林频谱仪的发明者)时,我说谁当周林的太太,谁是幸运的女人,但是,认识你之后,我才知晓,娶了你,才是男人的福气呢。”谈到母亲的角色,张雪姗认为,现代对母亲的要求已经超越了模式般的慈祥、关爱、贤淑的范畴,无论在事业和家庭方面,母亲所承担的责任,要比一位父亲所要承担的内容复杂得多,更具体地来说:“一位母亲,在事业和家庭同时并进的时候,并不是你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实现什么的,为了事业、家庭、先生、孩子,来自各个方面的完整和权衡,妻子会忍辱负重,会为了爱而抉择,连你自己都不敢相信,你怎么会这样付出。”有时要让步,要取舍,甚至要无我,尽管内心是如此挣扎,但是,当你挺过来之后,回首发现,原来自己还是生活的强者。
  
  张雪姗举了这样的例子,十几岁上山下乡的时候,多苦啊!当时大家一起哭过,骂过,但是,从不甘屈服的性格,让她不仅干得出色,而且,1977年高考时,成为“文革”十年后的第一届高考大学生。尽管那时在农村经受了许多皮肉之苦,现在回想起那段人生,定会感悟它的难忘和值得,今天拿得起放得下的境界,也是那段路上洗练过来的,而在儿子即将赴往大学的日子里,她更觉得回首无愧。“我曾经认为,没出息、没知识的人才会做家庭主妇。”现在张雪姗的意识已经改变,如果有谁能做到事业和家庭两全,确实令人佩服,但是,当现实让你在两者必须择一的时候,家庭必须是她本人的首选,她曾经在北京友人的聚会上,毫无掩饰地说:“如果成功的男人身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我想我就是他身后的那位伟大的女人。”而这个女人的伟大,不是以她自身创造的地位、价值、名利本身而决定,而是她作为一位母亲和妻子,在她生命的坐标点上,在某个阶段,某个时期,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而且成全他人的位置。对于子女的成长路程,张雪姗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成才=名校=成功吗?作为现代人的母亲,我们自己有许多新的东西,新的理念要学习,就如有一天张雪姗的儿子对母亲说:“妈妈,美国好的大学非常多,根本不是华裔父母嘴边惟有的哈佛、耶鲁,一个孩子能上最适合他的学校,远比单纯竞争一个哈佛、耶鲁有意义得多!”高中毕业前夕,儿子主动出去找份工作干,一是为了经验,二是为了证实自己的能力,具体到工钱,反而成了身外之物。也许人到活着不为了一个虚名,不为了生存所迫时,才会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吧!
  
  ■人的时间精力就这么多,对于女人,家庭事业之间就如在拔河
  
  雷蕾:恐怕说了你不会相信,怎么也没有想到,体力成了我当今的挑战。多少年都是一个“拼”字熬下来的,为每一个目标奋斗时,都会对自己说,这个完成了,以后日子会轻松些,然后,又一个目标出现,没完没了,一个又一个地到了今天。
  
  雷蕾是正在带博士研究生的教授,是商学院研究所所长,原是国内大学的工农兵学员,1983年赴美留学,1988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罗格斯大学的商学院的两百多位教授中,做了第一位从内地来的华裔教授。美国排名领先的商学院里的师资和学生水准都相当高,对于来自中国内地的雷蕾,要靠几百倍的努力来证实自己的实力。她的丈夫是当时留学时来自台湾的同学,为了事业,为了拿到终生教授的职位,他们结婚10年后才迟迟要了孩子。尽管雷蕾的丈夫对她的事业给予了巨大的支持和体谅,但是,雷蕾无奈地对我说,工作的责任就如滚雪球,愈滚愈大,给予家里就愈来愈少,在自己事业腾飞的时候,亏欠最多的就是丈夫和孩子。人的精力和时间就是这么多,对于女人,家庭事业之间就如在拔河,“我实在实在累极了。”雷蕾刚刚婉言谢绝了别人梦寐以求的研究生院副院长的职位,当然还有另外几个要职,因为一旦担任起行政管理的要职,白天整天坐班,能跟孩子家人在一起的时间,就更有限了。
  
  我对雷蕾说:“为了事业和家庭,你在透支自己的生命。”雷蕾说,没有办法,好像生命上了发条,停不下来。她在高速公路上无意识的超速,平日里很少对友人说“不”,家里更要尽力打理一切。每天晚上在孩子睡觉前给他们讲故事,更是雷蕾无论如何要坚持做到的。当然,有时在子女无法完全理解的时候,雷蕾会带孩子去妈妈的办公室,听妈妈的报告,看妈妈主持的大型会议。能让孩子以妈妈为自豪,也是给予子女心灵上的补偿方式吧。
  
  ■作为母亲,我在打一场争夺战,因为我希望培养的孩子不仅学业优异,更重要的是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李舒:时间,家庭和事业,还有教育子女,哪个不是挑战?如果孩子和我的顾客同时都出现紧急状态的时候,你说我该先处理哪一方?
  
  作为律师的李舒自认为在美国从事法律行业起步晚,所以就要花费比别人更大的精力。当时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怀上了儿子,紧张的学业,执照的考核,生孩子,开业,她一步一步走下来。事业已经进入正轨,而孩子一边也愈来愈需要她的投入。李舒发现周边的问题是,大部分第一代华裔移民都是在竞争环境下发展生存下来的,今天有了孩子,孩子也被父母推着进入竞争的心态。尤其在母亲所谓美丽的外衣包装下,被密集督促的孩子失去了许多真实的特性和属于他们自己的童年空间。她记得,二十年前她父辈们在友人聚会时,谈的是谁家的孩子上了什么大学,连一个长相一般的女孩子,因为上了一所名校的医学院,而在其他前辈眼里骤然变成了仙女。而二十年前父辈们老一代移民的对话内容,正是我们当今新移民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李舒强烈意识到对子女在品德上的教育何等重要,而又没有办法由别人代替时,她发现自己的工作与子女的教育,时间和精力的搭配上,竟然存在着巨大的矛盾。
  
  李舒的谈话,让我想起正在德国歌剧院工作的张亚伦和吴晓路夫妇,他们都是中国中央音乐学院毕业的高材生,张亚伦曾经是故宫前演出的大型歌剧《图兰朵》剧目中唯一的华裔演员。为了先生的事业和两个儿子的教育,吴晓路不得不放弃许多自己深造和发展的机会,她曾深有感触地对我说:“那时学习音乐,我们都太理想化。到了国外发展后,才理解为何海外的歌剧艺人许多都没有成家,更不要说养孩子了。因为我们的事业和生活不仅时常飘荡在海角天涯,而且饭碗都没有保障。”大部分国内来的顶尖艺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改行。而吴晓路为了丈夫每次周游列国后还能回到一个温馨的家,为了孩子有一个稳定的学校学习,吴晓路不得不全职守在家中相夫教子,一个曾经有过舞台辉煌生涯的国家一级歌唱家吴晓路,并不是内心永远平衡,但是,她还是常常告诫自己:“生了孩子,你不能不尽心,西方世界里充满色情、暴力、物质诱惑,作为母亲,我在打一场争夺战,你希望培养的不光是学业优异的子女,更重要是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结语
  
  作为采访者的陈屹本人也是一位曾经拼搏纽约商场的高薪主管,她说,为了相夫教子,激流勇退,再从全职母亲进入写作生涯,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心态调试,时刻面对未知的过程。那么,时代对于母亲的挑战,可谓来自事业与家庭,更可谓来自母亲自身的素质提高和理念上的更新。在母职与事业拔河的考验征途上,已经不是简单的谁是谁非可以解释的抉择,重要的是,尊重每位母亲自身的感悟,选择她们自己想做而不后悔的人生之路。
  
  《北京青年报》
  
去相关论坛 订制搜狐短信新闻
发手机短信,推荐此新闻给我的朋友
 相关内容
  • 美国面对空前大移民潮
  • 北京教师父子纽约被打 百余华人与警察空前对峙
  • 纽约华人遭警察施暴!
  • 且听美国签证官怎么说
  • 美国大学的“批准”和“认证”
  • 如何识别正规美国大学
  • 压力重重的赴美小留学生
  • 陈屹视线:血染的美国梦
  • 陈屹视线:中美父母 美国孩子
  •  我要发言

    留言:(共0条)
    [参与评论……]

    Copyright © 2003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