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一过,高校应届毕业生的求职就将进入高峰期。北京一所211重点高校的应届博士毕业生胡松,最近就一直在为留在本校、成为一名讲师而努力,但希望似乎越来越渺茫。今年刚刚30岁的他年龄在博士生里并不算太高,况且上学期间他还曾担任学校的助教和辅导员,还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过多篇署名论文。无论是学术还是教学,经验都不可谓不丰富。胡松告诉记者,上周导师找到他,委婉地表达了可能无法留校工作的消息,“原因只有一个,我没有‘海归’背景,学校很看重这个。”
北京大学一位校领导向记者透露,目前北大招聘理工科类青年教师,基本都要求在海外顶级高校有博士学习经历或者博士后研究经历,就连北大自己培养的博士生,也很难一毕业就留下当老师,“必须得出去转一圈”。该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不仅是北大,现在不少985、211工程高校都在这么做。”
“这些大学连自己培养的博士生都信不过了,认为只有‘海归’博士会念经。”几位应届博士毕业生对记者感慨,他们认为自己并不比海归博士差,足以承担起本科生教学任务,同时了解国内的学术研究背景,更容易取得科研进步。
记者采访北大、清华、人大等多所高校的教师,不少人坦言一些“海归”博士入职后未能表现出他们应有的能力,“至少与他们的论文、毕业学校背景不相符合。”北大一位教授对记者说,目前国内高校对教师的评价体系是弱化教育教学、强化科学研究的,“海归”博士生的毕业学校和在国外发表的论文都是“加分因素”,“我们也知道这样不合理,但科研项目事关职称、经费、资源,所以只能偏向海归经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