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出国频道 > 留学移民海外视野

巴黎,青春和老城区一起永存

来源:《环球》杂志 作者:张欣
2010年08月01日13:10

  >>>进入搜狐出国频道

  位于塞纳河左岸、巴黎六区圣米歇尔地段一角的“转塔”餐厅,是今年58岁的罗贝尔·科拉尔的财富和荣耀,也是他40多年来辛勤劳动的成果。成长在巴黎市中心的罗贝尔也见证了这个城市数十年的变迁。

  《环球》杂志记者见到他时,正是下午三点多钟餐厅休息时间。最初的印象是这位看起来似乎刚过不惑之年的法国人有些腼腆,连打招呼都轻声细气。不过,当回顾起自己青春时代的巴黎,罗贝尔的话匣子很快就关不上了。

  场景一:上世纪60年代,巴黎中心雷阿勒地区,塞纳河右岸

  人物:中学时代的罗贝尔

  雷阿勒地区是巴黎市政厅所在地,毗邻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历史遗迹,聚集了巴黎最古老的建筑群,是巴黎市中心最热闹的地方。贩卖各色物品的小摊位、咖啡馆和小餐厅星罗棋布在蛛网一样的街道上,每天早上4点多钟就开始活跃的市场成就了无数勤劳而精明的巴黎商人。

  上世纪中叶的巴黎,很多小贩都用法国传统的手推车做生意,罗贝尔的父母最初就以租车为生。小罗贝尔在附近一所历史悠久的天主教学校上课,一周六天,从早上8点到下午6点都在学校,功课很多,不过他的成绩一直很好。

  日子过得很快,繁荣的市场很快让家里有了资本。几年过去,他家里已经拥有200多辆手推车,租下了雷阿勒区以东玛莱地段当街的两个店面。这时候14岁的小罗贝尔已经在学校坐不住了,开始找活儿赚钱。

  “为什么你这么早就开始工作呢?”记者好奇地问道。“因为巴黎太美了!”回忆起40多年前的决定,他仍然笃定不移地回答,还乐呵呵地解释说,“当我发现巴黎的美时,我就关上了学校的课本。”

  16岁的小罗贝尔每天帮家里租出30多部车就能赚到90法郎,再加上在其他餐厅里打工,每天进账约350法郎,这样的收入在当时单间工作室月租金为680法郎的时代已经比较可观。说到这里,罗贝尔非常得意自己年纪轻轻就小有成就。

  当时每年国庆7月14日,父母和几个邻居会一起在巷子里举办舞会,只要向市政府申请得到批准就可以把巷子围起来,摆出桌椅和美食,大家一起唱歌、跳舞,庆祝假期,好不热闹。

  可是快乐的日子总是有限。60年代后期,由于人口增长和现代化进程,巴黎政府开始对城市进行改造,很多老房子都被低价卖给开发商重新修建,在雷阿勒地区无边蔓延的却鲜活有趣的大市场被搬迁到巴黎城外的南部郊区,如今它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鲜货批发中心朗吉市场。

  拿破仑三世时期乔治·奥斯曼男爵设计的米灰色老楼里增设了澡堂,大家不必涌去公共澡堂洗澡,街上随意设摊的小商贩不见了,路上狗粪也减少了。巴黎开始变得干净整洁,不过,房价开始上涨,规章制度也多起来。私人举办露天舞会被禁止了,国庆节期间只有各个区的消防局里可以举办舞会,虽然也是对公众开放,收费也并不昂贵,但有限的地点还是让欢乐打了折扣。人们的生活方式悄然开始变化。

  场景二:70年代的玛莱地区,塞纳河右岸

  人物:长发青年罗贝尔

  60年代末,手推车生意开始退出时代舞台,罗贝尔父母用租车赚的钱将原来租用的底层店铺买下改做餐馆,以地名Impasse为名,意为“死胡同”。

  自从家里有了自己的餐厅,餐厅里的故事开始成为这位年近花甲的法国人的主要记忆。由于玛莱区集中了当时的出版业龙头、知名报社和学校,很多文学新锐在那一带活跃,“死胡同”餐厅成为一些左派知识分子的好去处。

  巴黎市中心从来不缺人气。70年代时餐厅生意非常火爆,总是很多人排队,盛况超过如今。餐厅早上四点多就开门迎客,不少工人陆续到店里喝完咖啡开始干活,这是他们一天工作的前奏。忙碌一天之后,附近熟客晚上又会三三两两回到这里聚会。

  罗贝尔在餐厅里干活,跟各行各业的客人聊天。出于天生对厨艺的兴趣,他有空就琢磨如何创新菜肴。晚上9点是餐厅最有活力的时候,附近的熟客早早就位,有的豪客会请所有先到的客人们喝咖啡,手风琴乐手在座位间演奏,有的客人会随着音乐起舞,有时候外国游客也会参与其中,气氛轻松而融洽。年轻的罗贝尔尽情享受着青春舞曲,享受着巴黎。

  “我当时留着长发,快到肩膀那么长,在街上走路,曾经被人误认为当红歌手朱利安·克莱尔,”回忆起这段经历,罗贝尔眼睛里闪着光芒,他说,当时的生活丰富多彩,巴黎就像“无穷的宝藏等着我去发现”。

  “那时候,我的运气好极了。”因为舅舅是巴黎第一家迪斯科店的主管,罗贝尔有时会陪餐厅的客人去那里跳舞——这在当时是非常新潮的娱乐休闲。因为打扮入时,青年罗贝尔还结识了不少时装界的朋友,曾经被一个在餐馆做客的剧作家邀请参加表演,不过因为钟情于餐馆工作,这些意外的机会并没有吸引年轻的罗贝尔。

  “我在17岁的时候被当时一家有名的餐厅评选为‘年轻有希望的厨师’。”虽然那家餐厅现在已经不在了,但罗贝尔仍然非常珍视这个荣誉,这样的激励一直延续到今时今日。

  由于“死胡同”餐厅位置好,引得一些名人也光顾此地。前总统密特朗的首席秘书,甚至香港小姐张玛莉也曾做客这里。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就在楼上客人把酒言欢尽享生活的同时,餐厅地窖里罗贝尔母亲收留的乞丐也在地板之下暂停流浪生活。

  在客人之间穿梭忙碌的罗贝尔亲历着眼前的生动和脚下的凄凉,这种反差使家境富裕的他,很早就懂得了生活。

  场景三:巴黎六区的“转塔”餐厅,塞纳河左岸

  人物:中年罗贝尔

  父母去世之后,罗贝尔在塞纳河对岸游人如织的圣米歇尔广场附近一条安静的小路上选址经营自己的餐厅。没有上过一天厨师学校的罗贝尔亲手制作餐厅90%的菜肴,靠着从书本自学和发挥创造力,他坚持着自己对法国餐饮的信仰——餐厅就是要用有特色的菜肴满足顾客的胃口。

  “我经常会跟客人聊天,每次我做的菜得到肯定,就是最开心的事情。”坚守着这样的理念,已经年近花甲的罗贝尔还是每天5点多就起床工作,即使现在已经有了帮厨,不用亲自操作,餐厅仍然是他最爱待的地方。准备食材、布置餐位,年复一年,他乐此不疲。“餐馆不能仅仅是商业投资,而需要文化传承,这样才能一直延续。”

  正是出于这种想法,他把店址选在一栋有数百年历史的老楼底层。这是巴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转角连着一座顶层有灰色阁楼的塔楼,餐厅因此得名。最叫罗贝尔得意的是,这个店面作为餐厅已经有近100年历史,有很多熟客,就连法国前总理利奥内尔·若斯潘也曾做客这里。

  回想过去的日子,罗贝尔没有一点遗憾。“小时候认为英国就是世界的另一端,而现在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去中国都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罗贝尔说,虽然熟悉的市场和顾客都搬走了,巴黎活力不如从前,但是对于新的时代,这些变化都是正常的。“尽管巴黎没有以前平民化,但这里还是一个很美的首都。我爱巴黎!”

  “我非常满足现在的生活:在这么好的地段有自己的餐馆,有幸福的家庭和自己喜爱的事业。我像很多法国人一样,对生活很感激。而且我欣赏佛家哲学,过去的记忆对我来说都是美好的纪念。”

  如果一定要从过去的岁月中找出瑕疵,罗贝尔思索了片刻,告诉记者:“如果可能,我希望能带着如今五六十岁的成熟回去再过20多岁的青春”;如果一定要回忆,那么14岁在小巷开始工作的时光是最难忘的,“因为那是我人生开始的地方”;如果一定要比较,工作曾经是最重要的内容,“那是我生活的力量之源”。

  (报道员黄仪对此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许晓书)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中国教育培训库 找学校 找课程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时尚文化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