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澳华人林巍博士撰文
近来,送子女出国留学,有年龄越来越小的趋势。我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国外,耳闻目睹、亲身经历,想就此说几句实话。家长们希望早些送子女出国,主要想要孩子能及早适应国外的语言与生活环境,为以后的学习、深造及工作打好基础,同时避开国内激烈竞争的教育环境。对此,我想也应当具体、辩证地来看。
我现住在澳大利亚,这里经常有教师对我说,他们很欣赏中国学生在小学、中学所打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功底,例如工整地写字,合乎语法地造句,对基本公式、口诀、范文的记忆与背诵,迅速的口算等等。这些基本功,一旦掌握便受益终身,是任何现代化手段所代替不了的。而这方面,正是西方基础教育的薄弱环节。
近年来,在澳洲、新西兰、英国等,都越来越注重加强对学生两个“cy”的教育,即literacy(阅读与写作)、numeracy(计算应用),认为这是决定学生日后能否成功走向就业及不断再就业的重要基础。更有一些家长,希望能送孩子到某些亚洲国家去接受更为扎实的基础教育。我和我的一些朋友,现在都后悔把孩子送出去太早了,基础没有打好的缺陷时常在他们身上显露。现在我所认识的在国外的许多华人家长们(包括来自大陆、香港、台湾等地的),为了弥补孩子的基础不足(包括中文)而请来家教(许多是华人)补课,做着不出国就完全可以做到的事。而且,据我观察,年级高一点的学生由于更具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更明辨是非,因而在适应新的环境方面也可更具主动性,更少盲目性。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往往被忽略。家长们盼子女成才,常常专注于智力因素的培养,殊不知,“非智力因素”有时更重要,因为它在许多方面影响、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挥。良性的“非智力因素”包括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合群而乐于助人的性格,为他人设身处地的敏感,合乎逻辑、理性而冷静的思维方式,坚持不懈地做好日常小事及有条不紊的学习习惯等等。而这些品格的培养与形成,对于一个年幼孤身、远在异国他乡的“小留学生”来说,并非易事;相反,倒是在融洽和谐的家庭内、在“母亲的怀抱中”、在民族文化的摇篮里,会更容易些。
试想,如果一个中国小学生(即或中学生)被早早送往国外,在这种文化根基还未完全形成之时就几乎被切断了,以后又会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对此,国外已有研究,很可能出现的包括“文化归属感的困惑”及“自我身份危机”等。若处理不好,所有的智力因素会陷于瘫痪,甚至出现悲剧。其实,说到教育现况有待改善,并非中国独有的现象。我先后在澳大利亚的几所中学、大学任教,不但听到教育改革的呼声此起彼伏,而且亲身体会到其迫切性。在日本,我所到过的学校、遇到的家长们,无不承认日本教育的各个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亟需改变。在香港,从我广泛接触到的家长们那里,可以说也没少看到忧虑。看来这也是一种“全球化”的现象。我想其中可能有这样一些因素:一是家长们盼子女成才心切,特别是在出生率普遍下降的情况下;二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三是社会行业的不断调整,对教育不断提出新要求。而各国、各地的政府,又总在推出新的教育方案、总在改革之中。看来,这又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而只要是在过程之中,就又总有希望。
所以,我们的家长们,大可不必早早操起送子留学之心;而在现实的环境与条件之下,完完全全可以做一些切实有益于培养自己孩子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