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出席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后,来自全国各地的会员们终于“回家”团聚了。一时间,位于北京东城区南河沿大街的欧美同学会里人来人往,这座一向静谧的古老院落顿时变得热闹非凡。人群中,有白发苍苍的耄耋老人,也有步履矫健的青年才俊。整整一个世纪的岁月,仿佛都凝固在这方小小的四合院里。
下午2时,欧美同学会召集各地分会代表举行了多场座谈会。会上,各位代表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内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对话,纷纷提出了自己对讲话的理解和感受。
继续吸引并留住人才—制度透明、去行政化是要务
在当今社会,人才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然而对于国家来说,如何吸引并留住大批留学人才始终是一大问题。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刘宏认为,培育和管理人才与吸引人才同样重要。“在人才的引进方面,制度化与透明化是非常重要的,不要仅仅为了完成计划、目标而去引进人才。”刘宏说,“而在培育、管理方面,也不仅仅是薪酬的问题。国家对人才做出的贡献应该有一个衡量标准,比如根据科研经费的数额,判断科技成果和论文数量是否达到了要求。这些管理制度层面的措施,还可以进一步完善。”
而另一方面,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平台也是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重要砝码。“为什么一些人才回国之后又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神色凝重地说,“因为国家没有为人才搭建一个良好的载体。目前国内的资源分配还是跟行政级别挂钩的,没有行政级别就拿不到资源。然而担任行政职务又势必会占用学术研究的时间。我认为人才制度的改革需要跟行政体制,尤其是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结合起来。如果事业单位能做到去行政化,这就是人才的载体。”
扮演好民间大使角色—文化节与传媒应承担重任
作为“民间大使”,不少留学人员主动在海外举办各类活动,借此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我每年都在华盛顿国家广场举办一个中国文化节,并邀请一些媒体帮助推动宣传。”华盛顿社团联合会理事长肖水根骄傲地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用美国人听得懂、看得清的形式来宣扬中国文化,从而了解我们的民族。并且我们也希望日后可以借助欧美同学会的平台,更好地开展活动。”
另一方面,媒体在对外交流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尔湾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怀北曾在美国留学12年,当提到促进对外交流这一点时,他慷慨激昂地说:“中国崛起过程中需要传媒的引导。我的公司现在有400多种期刊,是亚洲最大的。其中有几种是专门介绍中国的英文期刊。我希望从出版领域挑战西方的垄断,并且希望通过正面地、客观地展示关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政策和科技方面的内容,让西方对中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留在海外也能做贡献—方便出入国门,成立海外科技园区
截至2012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264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到109万人。也就是说,仍然有一半以上的留学人员选择留在海外。虽然远隔重洋,但他们依然心系祖国,渴望为祖国出一份力。
海外人才要想报国有门,方法之一是可以在国内开展业务或担任职务。“因为我在国外从事多年的政治学教授,觉得很难融入国内的体制,所以没有选择回国。但我利用兼任同济大学院长的方式来为国家服务。”德国波恩大学的辜学武教授说,“像我这种情况,国家现在已经给予了很好的回国政策,每两年免费送一次签证,这非常方便。但是我了解到还有很多其他优秀的人才,他们也很想为国家做点事,但是出入国门却有诸多不便。所以我认为,国家可以进一步扩大签证的发放数量,简化流程,或者引进一些有利于方便回国的机制,这应该是比较好的方式。”
而其他方法也可以让留学人才在海外便可为国效力。对此,安永公司在美国的合伙人张晓青提议:“中国的企业必须做到真正的全球化。可以通过国家牵头,在海外成立类似生物产业园的科技园区。这种科技园区也被称为孵化器,而像这类的孵化器在中国已经有很多,下一步我们可以考虑将它们直接开在波士顿、硅谷等地。这样就可以实现人才的无缝化对接,也让更多留在海外的留学人才拥有报国之门。”(玄增星)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