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拿洋文凭也看性价比
花眼 (文员)
身边有不少同学朋友出国留学,一种是从小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拿名校奖学金出去进修硕士、博士的;一种则是考不上国内高校,家长出钱送到国外的二三流大学混文凭的。
同是跑过洋码头的,因为基础天差地别,回国后境遇也迥然有异。
两种“海龟”中,前者毕业后往往留在国外,薪水优渥,有车有房,工作一些年后,倘若有意叶落归根,回到研究所、高校或者跨国公司工作,年薪都在6位数以上,每天开名车上下班,轻松进入中产族。
与前一种人的先苦后甜不同,后一种人,学生时代大多数都没在学习上多花心思,而是把时间花在玩乐享受上,出国全仰仗父母有钱,名义是留学,实际就是花几十万元混了一张洋文凭。一方面,其中不少人都是娇生惯养,上学时不愿努力学习,工作后同样吃不了苦;另一方面,基础没打好,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都很有限,所以毕业后在国外找不到工作,只好回国来碰运气。
可是,时下的“海龟”越来越多,国内的用人单位见多识广,也有资本开始挑挑拣拣,没点真功夫又想拿高薪的好事已经绝迹。
我中学时代最好的朋友黎,就是一条高不成低不就的“海待”。高中毕业后,成绩不佳的她读了一所与英国某不知名大学合作的大专,一年后,去了英国某城市在那所大学读电子商务。
学习很轻松,生活很悠闲,恋爱很精彩,一眨眼,两年工夫就过去了。黎毕业后留在大学时打工的酒吧里继续当招待,把工资从英镑折合成人民币,可以让我们这些上海白领惊脱下巴,可在当地却不值一提。在酒吧里工作不是长久之计,但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工作,黎的综合能力跟土生土长的英国人相比,实在没优势,而中文在英国乡下也派不上什么用场。
所以,黎在半年之后挥泪告别英国帅哥男友,回到了上海。不过,就业形势没有想象的乐观——和多如过江之鲫的上海本地名校毕业生相比,即使以英语而言,除了能把俚语说得更道地一点,黎的语法、词汇量等似乎也没特别明显的优势,在工作经验和本地化程度上更不能和本地学生相提并论。黎待业良久,才终于靠老爸的朋友帮忙,找到了一份薪水不过3000元的外企文员工作。
我听到她工资数额的时候,吓了一跳:一个中专毕业的同学几年下来升为高级技工,每月也有这么多收入,更别提和我一样在本地名牌大学毕业的同学们,大多数都已经是年薪超过10万元的白领了。如此看来,她送给老外的那几十万元学费和生活费,跟我每年只要几千元的大学学费相比,回报实在太低,性价比显然不高。
(责任编辑:许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