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
顾捷 (国企文员 武汉)
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海归”是个褒义词,象征着高学历、高素质。
然而近年来,中国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加快,越来越多的老板见过了大世面,不再“崇洋媚外”,于是出现了“海待”。“海归”也回到了它应有的位置——中性词。
前些天看周立波的海派清口,其中有一段印象很深,他说:“你以为"海归"很神气?其实都是在国外混不下去回来的。”当然作为说笑,此话不必较真,不过确实反映出一个事实,那就是“长翅膀的不一定是天使,也可能是鸟人;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
我的旧友乔治张,夜大本科毕业,前几年不知从哪里得到的信息,报名去读一家中国、新西兰合办的大学。大学是洋文名字,却不必去新西兰上学,交了学费在国内函授即可。
乔治张是个有经营头脑的人,在临近毕业前夕,花了3万元钱在某杂志登了一篇“有偿专访”。专访中,“记者”询问了他在新西兰的留学、工作经历,又“了解”到许多大公司争相礼聘这位高才生……凭着这篇专访,从未出国的乔治张成了优秀海归。不久他到一家公司出任创意总监,去年他又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当了副总。
王皮特,我老婆公司老板的儿子,当年在国内考不上大学,四类专科都不够线,父母只好重金送他去英国。一晃4年下来,王先生闲时游览了欧洲诸国,学问上却是心得全无。不知道是拿到还是买到文凭之后,王先生在英国实在混不下去,便回国谋职。让父母吃惊的是,留学4年,他的洋文水平居然还拼不过某些从未出国的大学生。失望之余,只好托门路让他进了国企,总算找了个事情消磨时间。
不能说“海归”全是方鸿渐、韩学愈之流,但“海归”队伍良莠不齐是事实。“海归”并不是个特殊群体,不应该被特殊对待。在用人问题上,能力是最重要的标准,学历只是标签,所以“海归”中出现“海待”十分正常。
(责任编辑:许晓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