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英国读书和在国内的学生到外地读书一样,大家都远离亲人,在不同的地域结交新的朋友,学习新的东西,体验新的生活,但是又很不一样。
我是这样总结的:要在英国读书生活,必须首先学会两个事:第一是会做饭,第二是会走路。中国几千年的饮食文化,到了英国以鱼和暑条为美食面前,如果你不能发扬中国的饮食文化,你就只能学佛,吃素,天天吃面条并且还吃不饱。英国菜实在简陋,最出名的也就是炸鱼和薯条。早饭经常是火腿干加蘑菇、两片吐司、一杯红茶;中饭很简单,通常是一份炸鱼加一杯茶;晚饭就比较隆重了:炸鱼、薯条、金枪鱼面等。
你还必须学会一个人没事呆着,也能打发日子,总能有办法让你的生活过得充实、舒服,这样的生活在英国才不会觉得闷。最明显的莫过是如何渡过周末,一到此时大多数中国留学生只有到图书馆去。一眼望去,图书馆此时基本都是中国人,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早就去渡周末去了。在图书馆的中国留学生,一部分应该是真正的在学习,对相当部分来说,这是一种出于无奈的选择。
英国也是如大多数发达国家一样,穷人都住在市中心,富人区都在远郊。留学生当然大都集中在市中心和大学附近,这就解决了“行”的问题。留学生们大多靠步行,从市中心到大学﹐到超级市场。步行不等于英国没有公交车辆,一是为了省点交通费罢。英国的交通费出名的贵,乘一次公共汽车比在国内“打的”还贵。二是对服务质量是见仁见智,这里最大的特色是车站没有站名,给我们外来者带来很大不便,每新到一地都要请求司机到达目的地时提醒我们,有时司机忘了就可能错过。在车站等车时也要时刻留意车来的方向,一旦自己要乘的车来了时要招手拦截,车子才会为你停下,所以造成许多留学生都不愿坐车了。实际上没有车真是寸步难行,有部分留学生就购买了自行车作交通工具,只有极少的中国留学生购买汽车,大部分留学生的两条腿是他们最重要的交通工具,练就了一双铁脚板。
我刚来的时候许多留学生纷纷抱怨,我没有感觉。平心而论,留学生活难免相对单调,课业压力,费用局限,加上语言障碍,很少人有时间有心情去了解英国,更何况英国小国寡民,生活习惯几百年不变,故而有人从繁华热闹的大都市一下来到古朴安静的小城镇,就很不习惯了。实际上英国环境雅洁,空气清新,古迹遍地,又不乏风景优美之所在,娱乐休闲动静皆宜,既有很开阔的空间发思古之幽情,也足以给人强烈的文化差异冲击,不失为一个耐人寻味的国家。
很多中国学生在经历了痛苦的英文考试、漫长的签证申请等待后,满怀喜悦踏上英伦、出国留学求学之路的时候,对英国充满着希望。但是,到达英国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处在一个异常尴尬的境地,陷入了一个由中国大陆人或港台人士组成的小圈子,他们只关注自己从前熟悉、了解的事物,缺少一种开放的胸怀,不愿去和外国人交往,尝试了解西方文化的底蕴。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中,主要是北京人和上海人,而广东人不多。
说英国人绅士、友好、礼貌,不像美国人那样歧视有色人种。但我感觉,英国人的歧视只是被他们虚伪的外壳所掩盖了罢了。从表面上看,他们的确很友善、很热情,但是背过脸去,却又是一番表情。在亚洲人的面前,他们会从骨子里表现出那份神气和骄傲,显得那么不可一世。他们认为你来英国学习,就说明是他们国家的伟大,对外国留学生特别粗鲁。这表明欧洲文明具有一种强烈的排他性,有种党同伐异的偏激,而没有求同存异的传统,更没有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胸怀。但是应该讲,还是有英国人是善良的,对于我来说最庆幸的事莫过于认识了几个非常好的朋友,在国外能结识到几个真正交心的朋友很不容易。几个朋友聚在一起谈谈有趣的和无聊的事,吃着自制的中国饮食文化,所有的不快都会被抛在脑后。
在英国,也曾碰到过一些漫无目的的中国留学生。他们在国内没有选好自己要学的专业,到了英国,随便拣一个专业就读,过了一阵又“调枪头”。如此这般反复,学业没有完成,钱倒是花了不少。当然,这些人家里比较有钱。可你再有钱,也不能浪费嘛。
留学在外,你总要和外国人一起学习、一起工作,而且成功的留学者应该千方百计去参加当地人的社交活动。在此,文化传统的差异是最大的障碍。很多中国留学生都觉得这是最难过的一关。他们有的已经在英国生活了数年,但是仍很难进入英国人的社交圈子。我个人的经验是:你首先要充满自信,要敢于走出中国留学生的小圈子。其次,你得了解他们的文化传统,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你还得熟悉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其实,国外生活带给你的应该是一个全方位的感受与体会,在大学校园这样一个小型“联合国”,用你的双眼去观察、耳朵去倾听、得体友善的行为去感受,从而从思想上提升你自己,真正增加你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我留英一年,回想起来几乎每天的日子都过得蛮充实、蛮有滋味的。
留学生活是笔财富,不管是欢乐,还是痛苦,因为它教会我很多很多。别把自己当作一个局外人,以开放的心态去认知这个世界,你会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感受!了解社会。广交朋友,让留英的日子过得丰富多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