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英语语境中的蛮族人
2002-08-23
作者:[ 叶舒宪 ]
来源:[
北京日报
]
|
黄鹄一远别,千里顾徘徊。胡马失其群,思心常依依。
何况双飞龙,羽翼临当乖。幸有弦歌曲,可以喻中怀。
请为游子吟,泠泠一何悲。握手一长叹,泪为生别滋。
努力爱春华,莫忘欢乐时。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这是耶鲁大学东亚文学博士班课堂上讨论的文本——《昭明文选》所收的苏(武)李(陵)诗中的片段。出国几十天后在异国的课堂上读到这样凄厉哀婉的游子话别之词,我不由得鼻间一阵酸楚。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我纳闷儿孙教授为什么要给美国学生选这样民族认同意识强烈的中国古诗文本来做课堂讨论。人类学教给我的一点儿职业习惯让我很容易联想到他者文化成员对这些文本的阅读反应。孙老师自台湾来美国已经30多年,再加上她有四分之一的荷兰血统,头发呈黄褐色,所以作为美国人是毫无疑问的。但毕竟还有四分之三的华人血统,也许在潜意识中深埋着在族群认同方面的敏感。
大家被诗中所传达的情绪所触动,讨论十分热烈。话题从作者的身份和作品的真伪之争开始,我简单介绍了在国学界被基本认可的伪托说。不管苏李诗是真实的还是后人伪托的,至少文学素养极高的昭明太子是看中它的审美价值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才能看到由《文选》收录而仅存下来的这些凄婉之作。美国学生感到非常惊讶:你们中国古人怎么连造假都那么感情投入,造出的悲情竟然比真的还真!
孙教授因势利导地把话题引入中国文学中代人立言的写作传统(令人想到富有中国特色的邮局门前代人写信的捉刀代笔者),讲到男人代女人立言的种种“闺怨”、“思夫”类表现传统。
接下来又请一位学生朗读李陵的《答苏武书》。读到“远托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悲伤的情绪再次弥漫在课堂中,但每个人的反应程度却很不同。
又读到:“自从初降,以至今日。身之穷困,独坐愁苦。终日无睹,但见异类。韦鞲毳模,以御风雨。膻肉酪浆,以充饥渴。举目言笑,谁与为欢?胡地玄水,边土惨裂。但闻悲风萧条之声。”美国出生的詹姆斯马上反应说:“我就是异类,我是‘老外’。‘膻肉酪浆’,有什么不好,北京人最爱吃的涮羊肉不就是‘膻肉’吗?如今北京又新流行韩国烤肉,新开的韩式烤肉馆家家生意火爆。李陵怎么不识好歹?”
詹姆斯对华夏文学的正统精神显然没有什么认同感,所以他的第一反应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我想激发他再讲下去,可是他已经被李陵下面的浩叹征服了:“上念老母,临年被戮;妻子无辜,并为鲸鲵。身负国恩,为世所悲,子归受荣,我留受辱。命也如何?”至于李陵下文中再度进入华夷对立模式的话,他好像没有听进去:“身出礼义之乡,而入无知之俗。违弃君亲之恩,长为蛮夷之域。伤已!令先君之嗣,更成戎狄之族。”
顺着詹姆斯的反应,我开始反思的问题是:李陵笔下的汉族中心主义情结如此强烈,我以前在国内读书时为什么一点儿都没有察觉呢?现在看来,还是一个文化身份的问题。原来自己在阅读此类文本时,是早已被“苏武牧羊”和“昭君出塞”之类汉族故事的文本所铸塑成的汉人文化共同体一成员。由于文化认同的作用,诗中所说的“异国”、“异类”,当然就不假思索地当成了我自己眼中的“异国”、“异类”。既然“异”人之所异,自然也要悲人之所悲了。相比之下,詹姆斯不但不异李陵之所异,反而自觉地与异族相认同,他在这一身份层面上也就不会悲李陵之所悲了。只是在儿子和丈夫这一身份层面上,他才终于被李陵的冤词所打动。
如此看来,造假的苏李诗作者,至少在通过文本来建构和强化汉族的族群认同感方面,做得非常成功。从这一意义上看,究竟是哪位才思敏捷的个人伪托出苏李赠答诗,似乎并不重要了,值得敬佩的是他的文采;因为我们好像明白过来了:大汉族主义意识形态主宰下的文化再生产机制,才是最大的造假者吧。
这堂课下来,我竟有胜读十年书的感觉。以儒家的“华夷之辨”为主流话语的华夏正统意识,如何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发挥作用,使所有沉浸在该文化中的人习焉不察,视为天经地义。如今我远在大洋彼岸的异国课堂上,身边这些黄发蓝眼的异族学生才帮助我明白此中的道理。由此显示出的文本、种族与文化认同的密切关系问题,非常值得深思。
大家讨论汉将李陵为什么对这些异族人如此格格不入时,都不自觉地使用barbarian这个词。它在英语语境中即指异族人,也指“野蛮人”,即未达到或接近西方文明水准的、低下的、原始的、落后的族群。族群是人类学研究中的重要范畴,尤其在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但当今的主流人类学已倾向于放弃“野蛮人”、“原始人”这些种族主义色彩强烈的措辞,改用更加中性化的“原住民”一词。
然而,我们汉语中的这些类似的措辞还远未得到清算。换到与中国文化完全不同的时空背景里,这些措辞还能显示出非常有趣的张力。一位移民美国的朋友问我加入美国国籍的这个词“入籍”(naturalization)在古汉语里应该怎么说,我想了半天,答道:“既然古人把紧邻的匈奴也视为‘异国’和蛮族,那么远在天边的美国就不用说了。naturalization在古文中该叫‘蛮夷化’吧。”
没想到,他的回应更加幽默:
“什么?蛮夷化?我听祖父讲我家祖上可能出自古代西域的康居国,本来在汉人眼中就是蛮夷。后来进入了汉族文化圈,算是归化了吧。这次我再入美籍,那就是‘再蛮夷化’了!”
我们都仰头大笑起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