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些学生在文凭上造假,德国驻华使馆专门设立了留德人员审核部。我国到德国留学的数千名学生中,也因此有一部分在语言学院进修后就得打点行装回国了。去年,我国申请到加拿大“技术移民”的公民,被要求到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进行学位认证,结果17%的人根本不敢前来认证。在前来认证的人员中,仍然查出一些假文凭。我国从2000年开始授权专门机构进行学位认证工作,但去年要求认证的也不过是1000份左右,80%是国外驻华使馆和公司。而美国纽约一家认证中心每年审核国内外的文凭高达数万份,远远超过我国全国的数量。
用“泛滥成灾”来形容当今假文凭的猖獗恐怕一点不为过。假文凭、混文凭现象正蚕食着人们对文凭“含金量”的信任。如今,不仅“买文凭”愈演愈烈,少数学校也加入了滥发文凭的队伍,政府部门中则出现了一些滥竽充数者。
“权学交易”造就“泡沫学位”
近些年来,人们发现不少领导干部繁忙工作之余不忘给自己“充电”,但是,少数干部平时并未见其学习,几年之后,却摇身一变成了某某名牌大学的硕士或博士。这些干部硕士或干部博士,学费由公家出,论文由他人代写,甚至考试都由别人代考。自己惟一要做的,就是“拿”文凭,为升官积累资本。官运亨通之余,还可“锦上添花”补个“教授”或“博导”什么的。
一些高校受利益驱动,也不断网罗在职领导干部攻读硕士博士等高学位,导致权学交易。一些在职领导干部握有各种项目的审批权,这种行政资源可以给学校安排土地批租、增加经费等许多“好处”,这使一些高校自降“门槛”,进行“权学交易”。在国外,做一篇博士论文,要有开题报告,要经过15个权威同行的论证。我国的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构成虽然也要求聘请校外专家,但一些导师和学生往往找熟人来充当。
“权学交易”是双重腐败,在此环境下产生大量“变质”的文凭,此风气在干部队伍中泛滥不仅败坏了学风,冲击了我国的教育制度,使我国的学位水准大打折扣,更为严重的是为那些不学无术、滥竽充数的人提供了升官的台阶,对那些诚实学习、忘我工作的人是一个打击,如果任其泛滥,不仅使人们对我们的教育制度产生信任危机,而且严重损害了干部队伍的整体形象,其示范效应将使社会风气趋于恶化。
用人导向应重“学力”
专家指出,我们在人事体制方面表现出的某种“唯文凭”和“文凭越高越好”,的倾向,对整个社会起着不可低估的导向作用。在西方,一般政府公务员大学本科毕业即可,硕士、博士则多是为从事学术研究而培养。而我国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岗位、职称评定、职务升迁等都是以文凭为重要依据,这使文凭在实际工作中有了太强的刚性。这种说不清却摸得着的用人导向,加上学界也渗入了浮躁的学风,进而将文凭视作可以与金钱进行等价交换的资源,为制造贬值的文凭创造了空间。大家一窝蜂地去攻读所谓的硕士博士,颇有文凭“大跃进”的趋势。一些学校宽进宽出的作法,使得文凭的信誉大大降低。但是,泡沫文凭毕竟造不出真才子,更不用说具有优秀素质的领导干部。
高素质、高学历的确让人羡慕,但目前一些业绩很好的领导干部、高级管理人员,他们的能力、工作水准很高,简历上只注有“高中文化”、“大专学历”。对他们来说,到大学弄个博士硕士如探囊取物,可就是这份实事求是的“低”学历,更让人十分钦敬。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用人部门要提高识人能力、完善用人机制,重学历不如重“学力”,这样真正的人才才能脱颖而出。陈芳 沈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