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的罗马·两个遗憾
从上海飞13个小时到慕尼黑,转机飞一个半小时到罗马,再乘大巴到市区,加上6小时的时差,人已经折腾得七荤八素了。可是站在“许愿泉”前时,惊喜把所有的疲劳都驱走了。我以为喷泉只是一眼活水,事实上,“许愿泉”的背身倚着一座巴洛克大厦,整个一面墙身是一幅巨型雕塑组:正中是巨大的海神像,海神的战车一直伸入水中,左右两侧分别是“富饶”和“康乐”两组雕像。传说,当年古罗马士兵到达此处,口干舌燥,美丽少女维莱特为他们指点了泉水。高居整个雕塑组最顶端的少女就是特莱维,所以也叫“特莱维喷泉”。雕塑下的清水池底,反射着阳光的是各国硬币。据说,扔一枚硬币表示你会重回故地,扔两枚是心想事成,扔三枚是让你痛恨的人没有好下场。我想了想,学着别人的样子,背向泉水,双手合十,许下心愿的同时把两枚硬币扔进水中,然后就跑去店里买意大利冰淇淋去了。
罗马市内不准开大巴,只能徒步到西班牙广场。西班牙广场和她的名字一样:艳丽得让你睁不开眼睛的鲜花,琳琅满目的店铺,坐在高台阶上的时尚男女……广场中心还有那个诗情的破船喷泉,水从船舷两头流下,清澈甘甜。对,这就是《罗马假日》的取景点之一--实,罗马的每个景点都被那部片子包括了。而我来到罗马的这时候,正是整个欧洲休假的“八月节”,罗马变成了“假日罗马”。店铺林立是西班牙广场的另一处风情所在,名牌的,非名牌的,大大小小挤满了狭窄的街巷。可惜的是,除了乱按快门,我连一分钟的购物时间都没有了。
两千年前的万神殿居然还是如此魅力非凡,简直不可思议。在基督教一统天下以前,罗马盛行许多神教,当时殿中恭奉有朱庇特、阿波罗等神,故而称之为万神殿。神殿整体为圆顶建筑,把希腊的柱式结构和罗马的拱券创造性地结合在一起,正门又采用了列柱式门廊,多种建筑风格巧妙交错。这是王室陵寝,沉睡着意大利的两位皇帝和皇后,还有拉斐尔的墓,墓前有束束艳丽的花枝。整个殿堂的采光就靠圆顶当中的一个圆形天窗,巨大的光束为庄重的殿堂更添神圣感。
一到威尼斯广场,我就急着寻找象征罗马的母狼铜像。可惜要顺台阶上去,到卡皮多里奥丘的山顶才能看到--又不能如愿了。导游见我有失望的神情,指着广场前路边一幢楼二层的一个阳台告诉我,这是威尼斯宫的阳台,是当年墨索里尼召集和检阅百万法西斯群众,发表极富煽动性的阳台演说的地方。我这才又有了兴致欣赏威尼斯广场的宏伟壮美。雪白的大理石宫殿长达130米,远远望去,整齐的廊柱一字排开,宫殿顶部是鎏金战车。这里既有意大利开国国王伊曼纽尔二世的镀金铜像,又有“士兵”庄严地护卫着的“祖国祭坛”-无名烈士墓。
站在威尼斯广场上,已经望得到罗马的标志大角斗场了。椭圆的形廓,3层高挺的墙面,断裂的身臂,一侧偏白的是修复过的部分,一侧偏红的是最早的断壁残垣。当年竞技的惨烈是无法想象的,据说,一次盛大庆祝活动中有3000名角斗士丧生,共杀掉5000只野兽。残破的那一侧,旁边是君士坦丁门,罗马最早的一个凯旋门,比巴黎那个要早很多很多年,雕塑都是战争、狩猎的场面。这时,残阳如血,似乎有许多的往事都在这废墟间复活了。
翡冷翠半日·第三个遗憾
翡冷翠的名字总是和文艺复兴联在一起(翡冷翠在意大利文中是“花”的意思),这里曾有过但丁、薄迦丘,有过迦利略,有米开朗基罗的雕塑,波提切利的绘画……而徐志摩的名作《翡冷翠的一夜》,除了标题之外,与翡冷翠是断然扯不上关系的,还是要自己亲身漫步半日,才可体会她的妙曼。
城心的石路直接铺到我们的第一站“圣母之花大教堂”脚下。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伟大建筑,与后身的“乔托钟塔”连成一气,白、绿、红三色大理石的装饰呈条带状相互层叠。教堂内有米开朗基罗著名的雕像组“圣母哀悼基督”,游客们纷纷捐出几枚硬币,换一枝小蜡烛,插在教堂中间的许愿树上。烛光摇曳在昏暗的殿堂中,引人无限遐思。我的收获则是在华丽的天顶画之外,又发现了墙上的但丁画像,把相机光圈打到最大,关闭闪光灯拍下一张。
教堂广场上的另一建筑奇迹是罗马式的洗礼堂。洗礼堂成八角形建筑,由白、绿两色大理石镶嵌而成,三面的青铜大门上都铺盖着镀金的雕刻作品。其中最生动、壮观的一幅,就是东门基贝尔蒂雕刻的《旧约》场景。大门的两扇金色门扉上各有5块浮雕,10则故事均取材于《旧约》,有的方格内竟有上百人,塑痕细腻,故事情节和人物栩栩如生,难怪被米开朗基罗称为“天国之门”。在这金光灿烂的门前留张影,也算是沾些仙气吧。
到老宫--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起源地时,我简直不能呼吸了。广场上有大卫的塑像(真是太美了,身体的完美比例、每一块肌肉、俊美的脸庞都让人惊叹),有海神喷泉(比起大卫,他显得有些臃肿),有科西摩一世(老宫的第一位主人)的雕塑,有宙斯儿子抓小偷的雕塑。宫殿右侧的拱廊里还有一群雕塑,导游说,这些并不是最有名的,可是这里的每一尊,都曾在世界雕塑史上留下过一笔。有鸽子停在雕塑的肩头和头顶,被蓝天衬得让人心醉。宫殿旁是饱藏世界名画的乌菲兹画廊。画廊前,有街头艺人在唱歌剧片段,还有化妆精美的活体雕塑。没有来得及进画廊是我的第三个遗憾,因为这里是文艺复兴时期作品最大和最精美的收藏处,藏画有波提切利的《春》、《维娜斯的诞生》,达芬奇的《圣母领报》,拉斐尔的《金丝雀圣母》,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娜斯》……不说了,再说我就要大哭一场了。
要看翡冷翠的全景,必是要到“米开朗基罗广场”。广场的中间也矗立着一尊大卫的雕塑。俯瞰全城,阿诺河静静穿过城市,河上最有名的是老桥--韦基奥桥,佛罗伦萨的象征之一。浅黄的桥身,暗红的顶,在流水中的倒影微微摇晃。桥上是一条两层走廊,上层便是著名的“瓦萨里走廊”,可以一直通到乌菲齐画廊。
桥上还有一间间店铺出售黄金制品,又称金桥。在广场上远眺,“圣母之花大教堂”、老宫等尽收眼底,还有那个没时间去了的圣十字教堂。它是意大利哥特式建筑的典范,收藏有一系列15世纪雕刻作品。侧廊内有瓦萨里设计的米开朗基罗墓,这里还沉睡着雕塑家基贝尔蒂,作曲家罗塞里尼、物理学家伽利略、诗人但丁的纪念碑也在里面。
要走了,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丝翡冷翠的晚霞。
梦回威尼斯·第四个遗憾
船缓缓接近威尼斯,我就感觉自己像是重回了梦境,心儿悠悠,一脚就要踏进当年课本里朱自清的散文了。第一个不能错过的当然是金碧辉煌的圣马可大教堂(由于存放着传播福音的圣徒--圣马可的遗骨而得名)。它与欧洲其他教堂的建筑风格大相径庭,有很浓重的伊斯兰味道,混合了哥特式的尖塔、罗马式的券拱和拜占庭式的圆顶,华丽而富于变化。教堂正面是5座罗马式拱型大门,中间券顶上高高地耸立着圣马可的塑像。穹顶阳台上有丰富的雕塑和精美的石饰,其中四匹镀金铜马的复制品(正品在教堂内保存)仰首而立,蔚为壮观,这是十字军东征从君士坦丁堡掠来的宝物,也是威尼斯权势的象征。教堂顶部与拱门相应的5个葱头状镀金圆顶是拜占庭建筑的特色,同样气宇非凡。券拱的那些壁画也异常精美,如果有时间,是值得用一整个下午来品味的。
圣马可广场上,国立图书馆和总督府相对而立,两个建筑十分相似,三层楼高的墙面建筑深远地延展,长长的拱廊构成圣马可广场的南、北两条边线。最下一层的拱廊有斑白的石柱向天而立,顶部有拱门相连,简洁而悠远。南面向海而立有两根12世纪的石柱,其中一个顶部塑有展翼的雄狮,这便是威尼斯的象征。当年,希茜公主到威尼斯,就是在这里上岸,红毯从两根石柱之间直铺到教堂门前。想象那是怎样的奢华吧!对了,电影《希茜公主》里还有很多欧洲美景,为了这些美景,我愿意再重温一遍影片。广场上还排列着许多咖啡桌,特色是每一个露天舞台上,都有琴师现场演奏优美的钢琴独奏或协奏曲。原来,广场的西侧就是著名的菲尼切歌剧院,当年威尔第的两部重要歌剧《茶花女》和《弄臣》,都是在这里首演的。
终于等到坐“冈朵拉”了,我雀跃不已。早就瞄上了这种细细长长、两头尖尖翘起的小船,船身长有11米,最宽处却也就有1·9米,只能并肩坐下两个人,为的是方便在城中狭窄的水巷穿行。六个人上了一条船,就开始和穿着蓝白条纹T恤的高大英俊的意大利船哥攀谈。船在碧水小道中悠然穿行,抬头看得见蓝天,伸手摸得着有些年头的墙,我们和着潺潺的水声唱起了《让我们荡起双桨》,歌声引得拱桥上的游人频频挥手致意。
一会儿就到了“叹息桥”下。这座石桥连接了总督府和旧时的地牢,过去,从总督府判刑的犯人都要经过这座桥去牢房,在这里最后瞥一眼美丽、自由的世界,“叹息桥”由此得名。但今天,这里更有浪漫的含义。
据说,情侣乘舟经过此桥,在桥下亲吻,爱情便可以地久天长。又经过一座白色的单孔石拱桥,是亚里托桥。
亚里托曾经作为欧洲的经济中心长达300年之久,莎士比亚著名的戏剧《威尼斯商人》就曾提到,这里是商人和放高利贷者的聚集地。船哥一路给我们介绍,艾尔顿·强刚在这里买了房子,麦当娜也正在物色豪宅。忽然指着一间不起眼的屋子,说,这是莫扎特曾经住过的地方呢。窗口有鲜艳的花,仿佛有音乐流淌出来。起初还羞涩得不肯放开歌喉的他,此时也自得地哼起了歌。
下了船,再去小巷子里穿行。也有许多服装店,最吸引人的却是小工艺品,玻璃制品、手工首饰、钩花桌布……最为出奇的是威尼斯的面具。每年复活节的前40天为斋期,在大斋开始的前一天就是狂欢节,人们带着各色面具在街上游行、狂欢。这些面具表情变化丰富,人物取材大多出自戏剧;绘制手法上极其夸张,采用亮色铺展,和京剧脸谱颇有异曲同工之处。许多面具上还有羽毛、铃铛一类的装饰物,几乎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面具,看得我眼花缭乱。
终于要走了。离开的时候忽然想到,居然没有在意大利吃一次正宗的披萨,这是第四个遗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