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ABCDV网站”对70余名留德会员的调查结果显示,有35.7%的人在申请大学的时候,最看重该大学在全德国大学里自己所学专业的排名。在他们看来即使是个相比下普通的德国高校,只要自己的专业在这里很强,也会选择申请它。
其后的是该大学在外的名声及地位,有21.4%的人最看重。他们觉的,高校整体的实力和声誉才是最重要的,所学专业在该校是否很强,似乎就不那么重要了。
在剩下的会员中,有11.43%的人选择了申请大学的难易程度;10%的人选择了学校所在地的消费水平(包括是否收学费);选择最看重学校所在城市的环境的占8.57%;学校所在城市是否有好/男/女朋友或亲戚在和凭感觉,也许无理由的选择比例均为5.7%;其实,这个结果基本上反映出当前留学德国的一个盲目性。从我接触过的在中国申请大学的人和一些已经在德国上学的朋友来看,他们间的想法有着明显的差别。
对于当前的社会来说,大家希望上所知名的学校,读个的优秀的专业,毋庸置疑是每个学生的愿望,所以自然而然的体现在了申请学校的时候。当然愿望是美好的,但是希望大家注意的是: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而且要充分估计到在德国学习的困难程度。我在这里打个比喻:唱歌的时候,如果起调的时候高了,那么是无法把歌曲唱完整的。对比来看,来德国已经一两年的学生,或者已经入学的学生,在经过了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后,逐步认识到在德国学习的困难,在选择学校的参考上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多数人放弃了选择学校的排名,名声及地位,转而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擅长的专业,一些相对普通的学校。甚至有些人选择了将申请到的受限的Diplom专业,转换成了非受限的Bachler专业,以降低毕业的难度。或者一些经济状况不是很富足的学生干脆选择了一个容易打工的地方上学,这在我认识的人中已经不占少数。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其实很容易理解,大家都清楚那些知名的学校,优秀的专业,一方面申请的人就多,且每个申请人的资格都不错,得到所期望的通知书的可能就很小,更何况一些申请人还没有DSH的成绩,又缺少语言上的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学习上的难度和对学习能力上的要求比较大,其实,在这样的学校学习,并非真正很好,拿科隆的经济专业来说,它在德国的地位绝对靠前,但是他的师生比例却是很低的,而且教授的教书或多或少的受到他们自身的影响,在教授课程的精力中自然有所减少,这样就极大的需要你自己有个高水准的学习能力,这一点在德国学生中都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何况加上一门德语的外国学生。而且,并非妄自菲薄,中国学生的学习能力并不是很优秀,即便是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代表他有很强的学习能力,这是一个全面的综合素质。由于中西教育的差异,所有造成了中国学生能力上的“畸形”。
而在德国学习是一件漫长的事情,从头学习没有个5,6年,甚至7年以上毕业时很困难的,很多人都因为在上到一半的时候,发觉困难太大,而无法回头,只好惨淡收场,甚至中断学习回国,这是我们留学来所不希望看到的事情,但是这确实真真切切的无声无息的发生在我们周围。。
那么还要不要申请这些牛校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前提是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对自己的语言和学习能力有信心,当然可能奋斗一下。但是不代表大家一窝蜂的向前冲。试想一下,是选择都挤在牛校里,因学习难度,学习了若干年而又毕业遥遥无期,还是选择量力而行,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适合的学校尽早毕业好呢?
此外再讲一下国内学生申请大学的技巧,其实很简单,对于这些人来说,重要的是:首先迈出国门进入德国大门,然后进入德国校门,最后才是选择一个期望的专业。。
成功的审核了APS之后,在申请大学上要有一些梯度,不要都投名校,这显然希望比较小,也不需要都选保底学校。拿到了通知书,申请到了签证便做到了“出国门进入德国大门”
到了德国不要完全寄希望于一次就通过DSH,可能性不是很大,而且即便通过了也不代表什么,所以一定要把德语学好,然后“进入德国校门”。。
为什么我把“选择一个期望的专业”放在最后呢?道理很简单,在这之间变数都是很大的,很多情况下一些人即便申请到了所期望的通知后,但是由于前两阶段没有完成而作失效,这样还是等于0。
当然这个原则并不是所有情况都适合的,比如条件较好,如语言上;或者相同专业的申请等。(来源 ABCDV)
(责任编辑:杨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