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好不好?好!出国回来有没有前途?当然有前途。出国能不能解决人生问题?大家认为可以。所以,许许多多的人走出国门去留学,为了学位留学,为了虚荣留学,为了寻找幸福留学,为了留学而留学。留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能给我们带来终极的幸福吗?
徐小平的新著《图穷对话录》刚刚面市就给人们带来极大震动:出国留学中居然有这样许许多多“惊心动魄”的真实故事、困苦挣扎的人生!看似前景辉煌的留学在没能给人带来辉煌的前途之前,也许已经给许多人带来了人生的苦难和陷井。
什么是出国的集体无意识?徐小平老师说:“出国集体无意识的核心是,人们失去了对价值、幸福、人生目的的明确定义。出国或不出国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你能够富足、自由、幸福、快乐地生活。从这个目的看,有多少留学生在国外不快乐,有多少不留学的学生在国内十分快乐,道理很简单:关键是看你自己想要什么。也就是说,你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是什么?幸福的人生包含这么几个东西:好的教育,好的职业,好的家庭。许多人在得到好的教育之后,放弃追求好的职业、追求爱情和家庭,一味为出国而出国,为留学而留学,这是整个留学集体无意识的集中体现,造成了对现实生活的践踏,否决了奋斗的真正价值和留学的真正目的。”
自称为“留学人生咨询师”的徐小平,在新东方开创留学人生咨询服务,“呕心沥血”6年多,成为无数想出国与不想出国、该出国与不该出国、能出国与不能出国,甚至从爱情困惑到前途受挫的男生、女生以及他们的家长追逐和向往的人。如果说他的《美国签证哲学》更多是技术层面的留学指导,《图穷对话录》则完全是人生观、价值观、人生设计层面的指南。
“这本书是为那些没有出国的、想出国的人写的。我把出国所象征的价值体系搬到了你的眼前。这是一次心灵和精神的出国之旅。看完以后你再决定还要不要出国、该不该出国,出国能不能得到你想要的东西。”
徐老师的语言像他本人一样激情昂扬、幽默而坦诚,很吸引人,而书中的每个真实案例更会使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憾。因报刊篇幅所限,本版从书中24个案例中精选3个,将其中精要部分奉献给读者。
梅非月:为了虚荣而出国
梅非月21岁,曾就读于北京一所著名中学,因高考发挥失常,没像她的同学那样考上名牌大学,这成了她今后生命中不可逾跃的情结。为了挽回体面,她把毕业后迅速出国当成了唯一目标。
当时梅非月大学二年级刚刚结束,刚刚考完托福,当离GRE还有小两年时间。她提出的要求是:能不能帮助她毕业那年就出国?如果能,出国读什么专业?不管什么专业,能出国就行,她实在无法征服自己要挽回高考失落的面子的欲望。
徐老师方案:毕业以后不要马上出国,留在国内工作两三年,最好在著名外企里面打磨自己。
理由:
“梅非月学的是工业会计,这个专业在市场上非常热门,可以在国内找到报酬相当高的工作,特别是世界著名的五大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扩展非常迅速,加上外企大量进入中国,未来几年的中国就业市场上,如果一个人具备了外企所需要的素质的话,他们将是世界上最抢手的人群。”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商业学科,虽然听上去不太浪漫,但在现代经济社会里有最大的就业和择业的自由,她可以在这个领域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寻找某个她喜欢的事业放射过去,进入自己梦想的职业天地:她可以去美国继续读会计,也可以读金融、保险、房产、营销、管理、市场等等无数保证她能够毕业后赚很多钱的专业。在任何公司的工作经历,只要她认真把工作做好,都会成为她将来选择终身事业的雄辩背景。”
“如果毕业直接去美国,将来没什么大前途。美国的MBA学校,一般都需要申请者具有两三年甚至更长的工作经验。如果没有工作经验,好的学校根本不考虑你,别说自费,即使你捐款人家也不要你。这是MBA的特点,也是所有Professional专业的共同特点。即便在美国读了学位,没有工作经验,毕业之后也很难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回国呢?如果你走之前没有国内经验,回来后工作起点也会比较低,也很难得到令自己满意的职位。苦苦在美国读书两年之后,发现自己的起点不过如此,那时的梅非月,会看到自己比起那些北大清华的同学来,在人生竞走的道路上又掉了一大截。”
结果:第三年,也就是2001年,梅非月大学毕业,被世界第一的金融投资机构录取为正式员工。
俞敏洪点评:梅非月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留学规划的故事,也是一个特别有技术价值的人生设计案例。什么时候是出国的最佳时机?梅非月对自己人生的判断有很多失误。她能够找到徐小平,真是够幸运的。
不过,我以为梅非月命题还有更重大的意义:她的问题并不纯粹是一个如何选择和控制出国时机的问题。她的故事实际上反映了中国青年终极价值的失落。一个人如果看不到人生的最终目标,不知道怎样生活才有意义,或者看不出通过奋斗和时间的推移能有一个更好的梦想,都会导致短视的行为。梅非月的所有选择,所有这些选择背后发生的冲突,都是短期思维在作祟。
乐一吟:为留学而留学
乐一吟女25岁。
“乐一吟三年前毕业于北京大学英语系,毕业后,直接去了日本。我问她去日本的缘由是什么,她说她有一个亲戚在那里。我一下子就知道她的留学结局一定很不幸:留学这样决定自己事业前途的大事情,如果理由是一个亲戚的话,那么结局一定不会比这个亲戚好到哪里去。留学是需要理由的,这个理由,必须是自己的兴趣和追求。而不是什么亲戚。万一这个鼓动你出国的亲戚是个单身表哥、离婚叔叔,问题就会更加严重。”
“当乐一吟在北大的同学们纷纷投入国内火热发展的各行各业,开始自己的人生追求,或者利用自己的英语特长捷足先登去了美国,开始攀登自己学业高峰时,乐一吟却去了日本。到了日本干什么?当然首先要学日语。我问乐一吟为什么学日语?对这样重大的问题,她居然没有明确的回答。她想了想,告诉我:既然到了日本,总得学日本语言吧。对于自己如此重大的奋斗行为,乐一吟的回答就是这样缺少理由。”
“日语学了一年多,乐一吟总得读个什么学位吧。于是24岁的她,报考了日本一个不知名的大学,开始攻读历史学硕士。听说她学历史学,我心里咯噔一下收紧了。我问:你为什么要读历史学?乐一吟撇了撇嘴无奈地告诉我:只是想“既然来了日本,就要在日本读下去,免得半途而废。”
徐老师方案:
“你已经浪费了生命最宝贵的三年时间,我建议你立即回国,找一份你自己系爱的工作,认真踏实从头做起,把自己当作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好好工作三年自由,成为某个行业里的行家里手。那个时候,如果这份工作有非常好的发展前途,就做下去,做出个样子来,让所有出国和不出国的人都羡慕你的成功;或者,如果你觉得你竞争力不足以使你脱颖而出、鹤立鸡群,那么就考一个托福什么的去美国或任何一个发达国家留学深造。目前的年,只有立即回国,才能走出你日益加深的人生危机。”
“我知道,是你同学们在国内的成功加深了你的挫折感和危机感,但在这里你还要注意防范另外一个陷井:不要被别人的成功所煎熬,为自己的失落而沮丧,否则,你已经浪费的宝贵的青春,势必继续被浪费。
俞敏洪点评:在我看来,她的错误在于:单单为了成功就切断了自己生活的脉络,打乱了自己前进的路线。英语系的学生去日本干什么?去了那里,她首先要改变语言系统,而任何一个语言系统的改变,都要耗费大量宝贵的时光。除非你有真正有说服力的理由,否则就是浪费生命。如果乐一吟把这段时间用于建立自己的事业系统,她肯定会成为令人仰慕的白领丽人。没有明确的事业目标,乐一吟犯的第二个错误是盲目出国。她跌入了最糟糕的留学陷井:为了留学而留学。我相信她去日本背后的原因,就是把出国本身当成了一个事。
出国本身永远不是人生的目标,只是通向辉煌人生的中途小站而已。
柯莲:牺牲现实生活的留学
女,26岁,出身于贫寒的农民家庭,因不堪父亲虐待,高中毕业后逃到深圳谋生。为留学她辞掉工作,只身来到北京,在新东方学习5年,托福成绩达到600分以上。5年来她靠借钱度日,过着衣食无着的生活,绝望时曾经陷入同性恋。在一家留学中介的介绍下,她被一所英国的大学本科录取。学杂费加起来一年是20万,四年是80万。办留学学业经济证明,连几百元人民币都拿不出来的柯莲,无论如何也拿不出留学所需要的几十万人民币的经济证明。中介就表示,只要柯莲多付钱,就给她办假证明。
徐老师分析:
“假证明能否蒙混过关?这是柯莲来找我的直接原因。‘这是我最后的机会了,徐老师,你一定要帮助我!如果再不出国,我就真的活不下去了!’
“柯莲错误的核心,或者说,她人生设计错误的关键,是她在零资源、负财产、无经验的情况下,太早开始了她的留学计划。她本来应该立足国内,好好工作、好好生活,成为某个领域的经验人士,在实现养活自己、工作5年左右、积累一定资金、积累相当经验之后,再考虑出国留学深造的事情。
出国不能以国内的发展为代价;出国更不能把国内的生活牺牲。如果这样,出国就变成为人类移居历史中最低级的一种行为:逃难。
徐老师方案:
“我给她的配方很简单:getajob,找份工作,忘记出国!先让自己在中国大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根基,再说出国的事情。”
结果:2002年2月,柯莲再次来到新东方,“徐老师,我来咨询你,去加拿大的话需要什么手续?”……
俞敏洪点评:每个学生在决定留学之前,都应该对自己的状态进行一番科学客观的评估,看看自己是否应该留学、是否够格留学、是否值得留学、留学是否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或最佳通道。这其实就是人生设计概念。
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怎样才是真正的出国有意识,徐老师给出的方案是:人生设计――明确出国要达到什么目标、实现什么人生价值,这个目标和价值要量化:出国留学后你想挣多少钱?你想在什么样的职位工作?等等。不出国能不能达到?是不是不出国也可以实现得更好?
徐老师的人生设计方案包含三层次的内容:就业、职业、事业。第一,人必须有一个稳定的job,就业是幸福生活的最基本保证;第二,一个可持续发展、可终身从事的就业,就是职业,比如,律师、医生等等,你并不一定热爱,但可以从事。第三,令人热爱、可终身投入、终身奉献的就是事业。三者中,job是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