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记者远东行
《是的!我们是亚洲人……》,这是两个月前俄罗斯《独立报》头版头条的标题。文章宣称,几年后远东等地的中国移民总数将达到800万至1000万人,从而成为俄联邦境内仅次于俄罗斯族人的第二大种族群体。文章不仅使用了“黄祸”等极不友好的词汇,甚至称中国将随着移民的增加向俄罗斯提出领土要求。
其实,这类文章并不鲜见。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人问题一直是莫斯科某些新闻媒体炒作的一个热门话题。有的说那里有50万中国人,有的说是上百万,甚至还有说达到500万的。日前俄罗斯外交部公布材料说,远东地区的中国人数量是10多万。俄外交部认为,某些媒体对所谓中国移民问题的炒作不仅有悖事实,而且不利于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远东到底有多少中国人?他们都在做什么?
记者在远东实地采访时了解到,俄罗斯外交部公布的数字还是比较客观的。在远东,中国人除农耕、养殖、森林采伐和建筑等行业外,主要从事个体商业活动,以经营服装和日用小商品为主,也有做水果蔬菜批发的。几乎每个远东城市都有露天零售批发市场,市场的商品虽说不很精致,但大都便宜耐用,中低收入阶层的居民经常来购物。一些市场里中国商贩占了多数,人们习惯地将它们称为“中国大市场”。
中国货质量有改进 小商贩挣钱不容易
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的维拔市场便是其中之一。据管理人员介绍,总共有两三千中国人在这里经商。记者看了一下商品,突出印象就是价格低廉。一件秋天穿的薄外套合四五十元人民币,薄质透明窗帘一米合人民币还不到10块钱,而在莫斯科质量差不多的俄国货要贵上七八倍。
也许是周日的缘故,前来购物的当地人特别多。记者同一位中年妇女聊了几句。她说,这几年当地经济不景气,每个月的工资除了交房租和电费外大部分开销就是吃饭,要穿衣只好到这儿买便宜的了。说起中国货的质量,她说比过去好多了,10年前确实有不少假货,但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在维拔市场卖货的中国人主要来自黑龙江等地,有的是城市的下岗工人,更多的来自农村。从他们熟练的俄语来看,到俄罗斯的年头不短了。一位卖床上用品的小伙子来自吉林,和母亲一起经营一个货摊,月收入有上万元。不过听他讲,这笔钱挣得可不容易。母亲隔一段时间就要回国上一次货,而他每天不管刮风下雨都要看摊。最苦的是冬天,零下30多摄氏度在户外卖货经常会被冻伤手脚。至于当地黑社会以及个别黑心警察的欺负,他已经记不清遇到过多少次了。他说,当地中国人没有几个想长期留下来的,大部分都想挣笔钱后就回国。
做水果批发生意的老李感觉似乎要好一些。他的父亲“文化大革命”时越境跑到苏联,做了几年苦力后加入了苏联国籍。他本人带着老婆孩子于上世纪80年代末过来探亲,看当地有生意可做,也就留下来了,后来他们一家人也都获得了长期居留许可。现在他的两个儿子定期回中国收购水果,然后开车运到哈巴罗夫斯克出售。原来一年至少能挣几十万人民币,现在做的人太多,挣钱没过去那么容易了。
建筑工人很少吃肉 就想平安回家过年
结束在哈巴罗夫斯克的采访,记者乘车到了600多公里外的乌苏里斯克市(双城子)。刚一进城,就看见一块醒目的招牌,上面不仅画着中俄两国国旗,还分别用中俄两种文字写着“中国市场”几个字。汽车一路开到市政府前,只见两个中国工人正在给楼前的台阶铺大理石。迎接我们的是市长助理和外办副主任,话题自然从两位正在干活的中国工人聊起。两位官员对中国工人赞不绝口:中国工人不仅活做得精细,而且特别能吃苦。要是俄罗斯工人,9点上班,整理工具就得半个小时,刚干了一个来小时又去抽烟。中午他们要喝咖啡,吃点心。下午没干多长时间就草草收工了。而中国工人几乎是从上午9点一口气干到下午6、7点。
记者和工人攀谈起来,原来他们是哈尔滨的一家建筑公司的施工队,工人全部来自黑龙江农村。队里几乎是军事化管理,每天从住所统一乘车上下班,工作时间不许喝酒,回到宿舍不许赌博,至于找小姐更不用想了。一位工人说,第一这是纪律,再说就是允许的话也不会去。一个月才挣七八百块钱,去一次等于两三天的活白干了。工人们说,住的情况还可以,四人一间房,但伙食不很好,一天到晚是海带白菜豆腐汤,很少吃肉,自己想买点香肠又嫌太贵。想买棵圆白菜腌点咸菜都舍不得,国内才四五毛钱一斤,这里卖三块钱。他们同当地居民的关系还可以,每天上班下班,不招灾不惹祸。惟一的愿望就是干完活平平安安地早日回家过春节。
记者被安排住在绿洲宾馆,据说这是乌苏里斯克最好的宾馆,价格不菲,标准间一天50多美元,条件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县城招待所。房间里的物品几乎全是中国货,从电视、空调到牙刷和餐巾纸,一时间记者真的有身在国内的感觉。
上世纪父辈移居远东 俄外事主任根在中国
记者的晚饭是乌苏里斯克外事办公室副主任老包陪着吃的。老包外表看是个地地道道的俄罗斯人,却讲一口流利的新疆味汉语。打听缘由竟引出一段有趣的故事。老包的父亲是山东人,上世纪初来到俄罗斯,当时远东中国人很多,据说乌苏里斯克有一半人口是中国人。老包的父亲与当地一位乌克兰姑娘结了婚。上个世纪30年代末苏联和日本关系紧张,日本向远东派了不少间谍,苏联人也分不清日本人和中国人,便把中国人全部迁到新疆,老包就出生在乌鲁木齐。
60年代老包一家人才重返乌苏里斯克。老包后来娶了个俄罗斯姑娘,现在已经有四个孙子孙女了。老包说,他前不久买了本中国小学一年级课本教孙女学中文,他想让孙女长大后到中国留学。老包除了在外办当副主任,还同中国人做生意,日子过得很不错。
说起中国人在当地是否受欢迎,老包举了个例子。他说,要是去俄罗斯的修鞋匠那儿,准会让你一个星期以后再取。而中国鞋匠什么也不说,三下五除二就修好了,要钱还少。既方便又便宜,谁会不喜欢。当地个别居民对中国人有偏见,原因之一是中国人好露富,没事总到赌场玩,买个面包也要从口袋里掏出一大把钱。看到中国商人身上有那么多钱,俄罗斯人心里不是滋味。老包说,中国人身上钱多不假,可是别忘了他们从中国带进了很多货物。
远东离不开中国人 当地居民不再反感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中国移民有很长的历史。十月革命前,远东总共有150万居民,其中有1/3是中国人。
其实,远东的地方官员对中国人也是欢迎的,只不过希望进一步加强管理。哈巴罗夫斯克行政长官伊沙耶夫接受记者采访时讲得很实在。他说:“今天有许多中国人到我们这里做生意,为什么?因为人们买。如果人们不买,产品没销路,中国商人就不会在我们这里做生意了。
“不过,他建议中俄两国政府商谈为中国商人建立良好的贸易中心,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建立国家级管理机构对这些人进行管理,同时保护他们的利益。伊沙耶夫认为,目前中国人还没有在哈巴罗夫斯克引起社会问题,也没有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在劳动市场上排挤当地居民。
远东经济研究所所长米纳基尔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深入地分析了所谓“远东中国人问题”。他说,两国在劳务市场的合作有些混乱,有些人没有合法的居留手续。另外,本地经营者担心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
米纳基尔说,劳动密集型生产需要很多人手,而当地根本就没有这么多劳力。建筑业、种植业等是与中国劳务合作的主要领域。过去一个工程会拖很长时间,现在不行了,工期越长银行贷款利息越高。中国人肯付出劳动,工资相对较低,用中国工人可以加快工程进度。当地建筑公司说已经离不开中国人了。当地农业也离不开中国人,有些活儿俄罗斯人根本就不会干。比如说种西瓜,同样都是种,俄罗斯人种就不结瓜,中国人种就结。
米纳基尔认为,说服当地居民不要怕中国人是没有用的,需要居民自己感受,这也是个时间问题。今天哈巴罗夫斯克居民比5年前更加平静地接受中国人的存在,原因是5年前来的中国人让俄罗斯人感到很不舒服,这些人层次低、没文化、蛮横,买卖过程中有许多争吵,让当地人很愤怒。现在来的中国人有所改变,变得更加谦和。当地居民注意到了这一点。只不过不知道是原来那些人变好了,还是来的中国人层次发生了变化。
过去这些中国人总是成群结伙地在街上走,大声说话,不管其它人。当地居民生气,说中国人在这里像在自己家一样。现在中国人与当地人在生活方式、行为特征方面有很多共性,不过于显眼。这里毕竟是俄罗斯的土地,中国人自然要做出更多努力。他最后说:“如果你去别人家里做客,自然要像别人希望的那样做。如果想像在自己家里一样,那最好留在家里,不要去别人家做客。重要的是要融入当地居民之中去。”
《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