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岁被哈佛录取,获全额奖学金,也是当年哈佛直接从中国内地录取的惟一高中毕业生; ■19岁获得哈佛大学企业家比赛一等奖(中国留学生首次获此殊荣),并不可思议地拒绝一家美国上市公司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 ■大学二年级把握时机,果断休学,归国创业,20岁就初次尝到CEO的酸甜苦辣。 个人档案 田晔,现就读于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和经济专业三年级。1980年出生于上海,1998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高中毕业后,被哈佛以全额奖学金录取,也是1998年哈佛惟一录取的中国内地高中毕业生。1999年组织项目参加哈佛大学举办,Trilogy公司和JP摩根银行资助的企业家大奖赛并获一等奖。获奖同时即有一美国上市公司愿给予其50万美元“天使投资”,但要求他立即休学创业,被拒绝。2000年6月,田晔果断休学,回国创办网络公司,以增长实际运营经历。在回国的一年多时间里,先后任两家一期投资数百万的网站的CEO。 走进哈佛 “我不认为考上哈佛是任何一个成功的象征,或者是未来幸福生活的保证,它仅仅是一个阶段的开始。” 和幸福的“哈佛女孩刘亦婷”相比,田晔的名声并没那么响亮。他甚至没体会过从高中直升哈佛有什么与众不同,因为他所在的上海外院附中每年都有不少学生获哈佛、耶鲁和斯坦福等名校全额奖学金。而他自己,虽然小学六年级时就获得过全国数学奥林匹克上海赛区一等奖,却怎么也算不上一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他印象深刻地记得:小学时老师甚至断言他重点中学都考不上。 对于自己1998年被哈佛录取的事情,他很坦率地说:“托福成绩并不高,超过六百并没有多少,GRE成绩也不高,超过两千分也没有多少。”然而,他却成了当年向哈佛投递申请材料的几十名高中生中的幸运者。 为什么会被录取?理由很简单:“从哈佛的立场看,很多人都跟你一样优秀,但是你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情,你就可以加分。”当时很少有高中生考GRE,GRE是美国大学生考研究生的时候才需要的考试。 后来的面试,田晔给招生者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我想最关键的是,我可能给他留下比较全面发展的印象,我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我有我自己独到的观点,有自己的理想,而不是人云亦云。” 田晔强调进入哈佛只是一个过程,虽然这个过程对他的未来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 商务计划获大奖 进入哈佛第一年,田晔就成为了哈佛一个社团的主席之一。2000年3月,他主持的商务计划从近百个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哈佛大学企业家比赛(HSAEntrepreneurialContest)的最高奖。 早在1999年10月,中华网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消息传来,田晔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就已经摩拳擦掌,并很快决定要休学回国,创办一家自己的网络公司。“当时我们的目标很明确:如果一切顺利,希望在暑假以前找到一笔风险投资,比如说五十万美元,然后回国创业。”后来获奖的那个商务计划,正是萌发于这一时期。 经过详细的市场调查,他们决定创办一个人力资源网站,为中国的大学生提供人生职业咨询。方向既定,适逢其时的比赛,对他们来说,更多是一个小插曲:“本来我们没有对那个比赛给予太多的希望,因为参加竞争的团队很多,有近百个,其中有一些还很有背景。而且我们做的项目又在中国,算不上主流。” 田晔与合作伙伴很快拟定了商务计划草稿,并利用圣诞节的时间回国做进一步的市场调查。在回国的飞机上,田晔浮想联翩:“这个商务计划能够实现吗?一年以后我在干什么?如果成功,以后岂不要周游世界啦!” 田晔动用了手头几乎所有的资源对这个项目进行详细的调查和论证,结论是:可行。剩下的一切便越来越顺理成章:一位飞机上偶遇的先生对他们的项目非常感兴趣,并主动提出帮他们在硅谷联系投资公司。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田晔告诉记者:“哈佛真是块‘福地’,我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愿意提供帮助的朋友,其中有学生、教授、律师、会计师,也有已经退休的老前辈;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朋友介绍朋友,所以我们获得的帮助越来越多,就像手里有一串线索,虽然不知道每一条线索到底能够带来什么,但是能够获得那么多人的帮助,我已经觉得非常荣耀了。” 在这些人中,有JP摩根银行和高盛投资公司的高层人士,有全美第四大律师行的律师,有富于经验的商场老将……大部分人都是以朋友的身份提供顾问和帮助。项目最初的动作资金也悄然到位,虽然田晔至今也没见过那位汇款到他银行帐号的朋友。 决赛答辩那天,突然被通知在答辩的时候不用幻灯机,所以必须给五名裁判每人准备一份幻灯片的打印稿。“我跑进答辩房间的时候已经上气不接下气了,但还是努力地回答问题。因为那段日子,已经练成了闭着眼睛也能够把这个项目介绍一遍的本事。” 当晚的颁奖晚餐上,由于是从低到高宣布得奖名单,已知自己得奖却不知究竟是几等奖的田晔像等待老师宣布分数的学生,心情急切而紧张,“听到二等奖获得者的名字以后,我比那获得者更高兴!” “我们赢了!” 一些意想不到的荣耀接踵而来:素昧平生的哈佛广场的眼镜店老板竟要求把他的照片放在眼镜店的橱窗里。为了不成为橱窗里其他漂亮照片的反衬,他最终没答应。 不过,相比起后来发生的事,这仅仅是个序曲。当天,一位投资者就打来电话,愿意提供50万美元的“天使投资”,前提是田晔立即回国创业。 虽然这个商务计划的初衷本就是创业而非大赛,但为了完成剩下的三个月学业,田晔理智地拒绝了生平第一笔风险投资。 20岁的CEO “就大学生创业而言,其实,你真要指望能在二十一二岁成功,那是不太现实的,更重要的是,你的经历。” 结束了二年级的学业,田晔带着自己的商务计划出现在2000年中国互联网创业与风险投资大会上,喜欢演讲的他再一次取得成功。 演讲一结束,风险投资者开始找他谈投资的事情,以至于有人将商务计划书递到了他手中———因为也有不少人排着队找风险投资者谈,于是他也被当成了风险投资者。 田晔出人意料地拒绝了所有的投资,并且搁置了他的商务计划:“我发现,当时中国的整个互联网业过度投资严重,即使是我们所做的项目,也面临过度投资的危险。”出于个人信用的考虑,他对唾手可得的风险投资说“不”。 这时,好几家互联网公司邀请他做CEO,他选择了山东一家做旅游的网站。他在这家网站的短短两个月时间,该网站从一开始的五六人,变成了后来的一二百人,很多人是他亲自招进来的,“公司老板让我负全责,我搭建起了所有的公司构架。”但是考虑自己的兴趣和方向,田晔很快回到上海,进入一家BtoB公司做CEO,凭着在哈佛练就的高层次的商务素质,很快进入角色。 CEO的工作非常艰巨,对于一个20岁的年轻人,困难可想而知。 “投资者到公司来看演示,结果我很信任的一位关键的技术人员竟然在那一天不辞而别;一位技术人员做了好久的程序要交出来的时候,竟然让别人代领了工资就走了,最后发现连他的电脑都打不开;本来想请客户参观赶着建的新机房,但雇员交给工程队的简单测量数据有误,重新加工隔板的工钱损失不算,还耽误了关键的工期;印刷宣传材料,本来是5000份,每份5张,结果弄成了25000份;还有……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我都经历过,不过没有能力去一一追究。在短时间里创办一家公司的困难由此可见一斑。 “令人愉快的事情和不令人愉快的事情都使我学到了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我的董事长也教了我很多。若干年后,如果我再经营一家什么公司的时候,我相信我会做得比现在好。如果我成为某家公司的雇员,我也会认真考虑什么行为是明智的,什么不是。” 田晔给自己的一年时间很快过去,带着这段难得的经验,他又将重返哈佛继续他的学业。回顾这一年,他告诉记者,“一年的创业,基本上达到我的预期,但是仍然有很多我没有想到的东西。以前我认为只要足够努力,未来是可以控制的,但现在不这么认为,即使你努力,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过这并不会影响我将来怎么去做,但是会影响我接受一件事情的心态。” 关于年龄的话题 “以前人寿命短,十几岁就结婚,现在觉得太早了;创业则不然,说不定若干年后,人们也会觉得20岁创业很正常。” “告诉人家我是哈佛的学生,人家会倒吸一口气;告诉人家我20岁,人家又会倒吸一口气。”田晔有些无奈地笑了。 作CEO时,他的秘书都比他大好几岁,但看来老成持重的他,常常会在年龄问题上遇到令他哭笑不得的事情。一次,他带了几位新雇员到北京与投资者谈判,没想到有雇员竟然偷偷到酒店前台查他留下的身份证复印件,原因是雇员怀疑他们的CEO可能不止20岁。 “年龄也许不是问题,但经验确实是问题。”不过在美国时,这个问题并没有困扰过他。即使当他还是teenager,那位华尔街JP摩根银行高层人士仍然给予他平等的对待:“他很认真地听我说,我不懂的话,他还会跟我解释。因为我受到这样平等的对待,所以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回到国内,他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首先是观念上的“本土化”———入乡随俗,找几个年长的人陪着自己去谈生意。他跟人谈第一笔合作项目的时候,就带上了秘书、商务总监等五个人,就是怕对方对于他的年龄有顾虑。 关于这个问题,田晔总结说:“如果由于我自己表现得幼稚,他觉得我言语无味,面目可憎,那是我自己的问题。如果我表现妥当的话,那就是他的问题。” 生活的理想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1岁的田晔的确是前程似锦,在旁人眼里,应该算是踌躇满志,不过他对于生活的理想却是介乎浪漫与现实之间的,保持了一种难能可贵的平和心态。(转下页) (接上页) 他小时候觉得学位总是越高越好,但到美国以后,想法开始改变。“如果不是想做专业学者,应该把读硕士、博士的机会成本和收益算一下。很多公司的用人策略往往是年龄、工作经历和学位并重的。” 他很喜欢庄子的一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逐无涯,殆矣。” 他告诉记者:“本科毕业以后想在一个颇有历史的公司,找一份喜欢的工作尽力去做。工作最好是在中国,这样能常常见到爸爸妈妈,而且做的工作总还是计入中国的GDP的。不出意外,在几年以后读一个工商管理硕士。再工作几年以后,能负责一点相对有发挥余地的业务,比如说一座工厂,一家商店什么的。或者有机会有几个合适的合作伙伴和投资公司,创出一家新的公司。” 他又忍不住提起一位比自己大几届的校友的理想:“在中国的江南水乡,山清水秀,又少有游人的地方,找一个倾心相爱的人,盖几间小屋,过一段世外桃源的日子。每天可以弹琴,可以练武,可以看书,可以谈天说地,还可以养鸡养鸭。还会有几个可爱的孩子慢慢地长大,在快乐的童年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我会把工作当成事业,为每一个计划而兴奋,为每一个目标而努力,为每一个成功而满足。但是我坚信事业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如果任何时候,事业让我连轻松散步的心情也没有,那我宁愿另外再找一份什么工作。” 对于他而言,生活是一次旅行,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得无条件地接受,但是只有努力才有实现梦想的可能,甚至又觉得连梦想能否实现,都不值得去担心。有梦想,就可以说“我是在生活而不是在生存”。 一本关于自己心路历程的书 “我相信人们对于我说什么,其实并不感兴趣,除非他们觉得能够有所收获和帮助。” 这次来北京,田晔带着一部书稿,暂定名为《闯出哈佛300天》,目前,有几家出版社正在接洽,尚未确定最终合作者,我们也希望能早一天看到这本书。 这本书缘于田晔由来已久的一种想法,希望能够告诉大家一个不同的哈佛,希望和大家分享自己创业的经历以及种种感悟。于是今年2月开始写作,迄今已有十几万字的一本随笔式的书稿问世。书稿分三部分,分别是他进哈佛、在哈佛和闯出哈佛的经历和感想。最后,还想加上一段对话,一段与一些实实在在做过一些事情的企业界、传媒界人士的对话。如果说《哈佛女孩刘亦婷》是写给家长的,那田晔的这本书,更多是写给那些和他一样拥有梦想、不断努力、经受挫折而始终内心充满阳光的年轻人。 9月12日,田晔重返哈佛校园,继续他的学业和梦想。 文/文雪莲 信息提供/郑瑞强 图片提供/崔传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