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冰是选择在本土读大学、拿国外文凭的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他所读的中外合办信息管理专业被同学们戏称为“豪华专业”,每年学费高达15000元。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这种中外合作的办学项目——在中国读外国文凭,这股风潮被称作“本土化留学”。
“本土化留学”合算不合算?王冰算了一笔账:“同是信息管理,国内的重点高校学费在1万元之下;普通院校学费仅五六千元,而他所选的这个带洋字头的豪华专业,四年下来少说也要多花好几万。况且,收1.5万元一年,其中九千要上交董事会,实际用在每位学生身上的也就不到6000元。更令人担忧的是,新办专业才试行两三个年头,教学质量和就业前景都还是未知数……”
记者日前从教育部了解到,教育部要求各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坚决制止以中外合作办学的名义实行乱收费、高收费的行为,防止教育产业化的倾向。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中外合作办学正在逐步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但收费高、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等突出问题还存在,要加强对中外合作办学收费的管理。各中外办学机构和项目的收费标准应当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受教育者的承受能力,注意与公办教育、民办教育保持适当的平衡。中外办学中以学分互认形式进行学生交流的活动,学生在国内校园学习期间,应当按照中国高校的正常收费项目和标准收费。
记者在教育展“留学工作与多元化人才培养”论坛上采访了解到,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在收费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收费与教学质量不匹配;收费标准未在招生简章上向学生公布,造成一些学生因上不起“豪华专业”而错过其他机会;有的中外办学机构实力不足,靠跨学年预收学费支撑基本建设,加重学生负担,甚至个别机构半途倒闭给学生造成巨额经济损失……为此,学生和家长呼吁:中外合作办学单位所有的收费项目和标准必须在招生简章中向考生公布,并进行公示;中外合作办学单位实施学历和非学历教育,须以人民币计收学费和其他费用,不得以外汇计收;学历教育应按学年收费,不得跨学年预收;实行非学历教育应按学年或培训时间段收费;收取的学费应主要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不得对学费进行直接分配。
来源:北京人才市场报
(责任编辑:出国频道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