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永丽
2004年才刚刚开始,但对28岁的张佳而言,这一年却已经被搅得支离破碎了。在中国,她在广东省一家公司担任秘书。为圆留学梦,她辞去了这个报酬不错的工作来到遥远的塞班岛塞班大学学英语。
塞班岛位于太平洋西部,是美国北马里亚纳自由联邦首府。她原本希望学成后找到更好的工作,但现实却和她的梦想大相径庭:在塞班大学读了一个学期,她的英语依然半生不熟,却欠下了4000多美元的债务,生活陷入困境。
在塞班岛上,还有87名中国学生和她同病相怜。没有钱支付日常膳食费、房租,全靠当地宗教社团救济。圣诞节前,在完成了一个“辛酸”的学期后,没有人希望在这所大学继续“受难”。
塞班大学创建者朴顺敬曾经许诺,学生来到塞班岛不仅可以读书,还能找工作挣钱。一些学生说,塞班大学校方还承诺,如果能在岛上居留三到五年,就能获得绿卡,去美国工作。但所有这些最后被证明都是谎言。2003年12月16日朴顺敬因为诈骗罪而受到起诉。
近来,有关留学生问题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2003年5月18日,中国在乌克兰国立技术大学留学生被殴打;9月,中国留学生在巴黎机场遭到了法国警察野蛮搜检;秋天,新西兰最大的语言学校现代语言学校倒闭;日本发生多起中国留学生刑事犯罪案件,日本政府为此专门出台了明显针对中国留学生的法案;在法国的巴黎郊区中国留学生集体被劫……种种事例让“中国留学生”这块“金字招牌”蒙灰,更令不少有志出国求学的人充满了困惑。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出国热”至今持久不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走出国门,希望开拓视野,学有所成。据有关资料显示,从2000年到2003年的3年间,留学生人数平均每年增加4万人。这些留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面临着安全等诸多问题,各种纠纷甚至是灾难随之增多。而所有这些故事后面或多或少都离不开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留学“陷阱”。
防不胜防的留学“陷阱”
留学“陷阱”主要发生在留学中介市场。据了解,目前留学中介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不具备出国留学专业知识的公司进入留学中介市场,与国外低质量的学校签订代理协议,开展业务,高额收取中介服务费。
他们中间有些是有营业执照的公司,但没有专营许可权;有些根本就是没有营业执照和固定办公地点的“皮包公司”;有些则是违反有关规定,以国外各种形式的中心及基金会的名义,非法从事出入境中介活动的境外机构、外国在华机构及中外合资机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有关留学中介的投诉已成为近年来消费者投诉热点之一。据统计,目前北京有300多家留学中介服务机构,但具有合法资格的仅46家。江苏省教育厅在去年进行的打击留学黑中介行动中,发现省内从事留学中介的61家机构仅有8家合格。广州市120多家出国咨询服务机构,居然九成非法。
一些留学中介机构为牟取暴利,引诱客户,设置了种种陷阱:
第一步就是进行非常煽情的宣传,包办一切。北京市消费者协会的杨小姐告诉记者,有的留学中介机构在宣传资料中夸大其词,不如实介绍国外学校的现状、教育设施和食宿生活等,使留学生到国外后被迫转学或中途退学回国。
他们常常在宣传资料翻译上做文章,如将国外的专业学校译成综合性大学;将结业证书译成学位证书等等。他们惯用的手法是偷换概念,如宣称“只要修完我们合作的国外语言培训学校课程,取得某大学承认的证书后就有机会进入该大学深造”。其实“有机会”并不等于“一定”能上。
中介机构为了得到服务费、学费定金及境外学校的高额回扣,在联系学校时专找签证和入学相对容易的语言学校。由于中介机构的误导,相当多的留学生在语言培训课程结束后无校可进,陷入两难境地。
除了在资料中进行不实宣传,一些中介机构在广告中也极尽夸张之能事:“无论你的条件优劣,学历高低,凭着公司强大的政府背景、完美的‘包装’技巧,以及95%以上的签证率,都能让你轻松实现留学梦。”杨小姐介绍,实际上,签证成功与否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刚开始就满口承诺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第二步就是巧立各种名目,收费多退费难。按照有关规定,留学中介机构信息、咨询服务都不能收费,只有办理学校入学通知和签证服务是收费的。由于中国对申请出国留学的费用没有具体规定,这就给中介机构巧立名目乱收费提供了方便。
一位从事过多年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的女士向记者透露,去年,代办一个人的出国留学手续,中介费高达8万元,而中介公司支付的费用仅几千元。有的中介公司在收费时不但巧立名目,还虚报学费数额。一些不合理费用加起来,申请人不经意间就会损失大笔钱财,而此时签证却还遥遥无期。若被拒签,申请人要求退费,中介又会拖上一年半载,甚至卷款而逃。
第三步,材料作假但黑锅申请者自己负。有些中介机构为了使不符合条件的申请人达到出国目的,为其编造假材料,提供假证明,甚至花钱雇人代考。但狡猾的中介机构在做完这些后,大都会在合同里写上“如情况不属实,后果自负”的条款。一旦假材料露馅遭拒签,中介机构把所有的责任一推了之,费用照收不误。即使签证侥幸通过,留学生在国外仍存在被揭发出来的风险。
第四步,合同欺诈,骗你没商量。目前全国还没有统一、规范的留学中介服务合同文本。中介机构利用客户对申请过程不熟悉的弱点,在合同中写入一些模棱两可,看似公允,实则有损客户利益的条款。比如承诺申请大学之后,会帮你联系条件好的住房,或提供打工机会,而在违约责任中却有意避开。有的中介机构在提供服务之前,不把商定的细节内容写进合同,还有的根本就不签订合同,一旦发生纠纷,客户权益根本得不到保障。
“陷阱”为何“陷”人不止?
早在1999年,教育部、公安部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就先后两次对全国的留学中介公司进行了资格认定,各地也对留学中介市场进行了多次清理,但非法留学中介活动仍未绝迹。
市场管理混乱,监管薄弱,是非法留学中介活动禁而不止的主要原因。到目前为止,留学中介市场可供遵循的政策法规主要还是1999年颁布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对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监管乏力。虽有教育、公安、工商三个部门对留学中介服务市场进行监管,但主管机关权限还不够明确,处罚力度不大,缺乏威慑力。清理后,非法中介往往又死灰复燃。
有关人士认为,导致中介市场混乱的主观原因是消费者缺乏成熟的理性心态。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出国人员中有相当数量是盲目的,他们对外面的世界缺乏足够的了解,对中介服务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识,加之急于出国的心态,都给黑中介提供了可乘之机。
一位业内管理层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与暴炒留学“垃圾”现象相比,我们更需要反思的是,究竟谁该为“留学垃圾”负责?
金吉列出国留学公司总经理朱燕民认为,家庭对留学生的影响不容忽视。由于留学生的年龄越来越小,一些小留学生思想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较弱,很容易被西方一些表面的东西所诱惑。有些学生本身的基础较差,如果2至3年后仍然不能通过语言关,很容易感到前途渺茫,自暴自弃,沦为真正的“留学垃圾”。
个别国外院校的教学质量欠佳、对学生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约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在国内招生的海外院校中,混杂着个别以公司形式进行登记注册的私立院校,其课程虽然经过教育部门的审批,但资金明显不足,办学期限也有限制,学生在这类学校中就读非常不稳定。
加强管理、理性消费
改变留学中介服务市场的混乱局面,仅仅寄希望于健全相关政策法规,加大打击力度是不够的。还需要借鉴国外经验,实行归口管理,成立行业协会,从行业内部约束、规范中介服务行为,加强留学人员出国后的监护。
近年来,新西兰成为中国学生留学海外的热点区域,但一些中国学生听从了不法中介机构的介绍,盲目去新西兰求学,有的上当受骗,有的学无所成。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新西兰亚洲事务发言人、议会议员黄徐毓芳日前为中国留学生提出建议。
作为一名华裔的新西兰官员,她非常关心中国留学生的成长。黄徐毓芳对留学生的家长提出了两条建议。其一是不要急于求成。她说,有很多中国家长希望孩子一开始就念语言高级班,在一两个月内掌握好语言。但这是不切实际的,应该好好花一年的时间学习语言,因为只有打好了语言基础才能顺利完成学业,并适应当地的生活。其次,家长必须与孩子、寄宿家庭和学校保持密切的联系,最好与寄宿家庭签一个合同,让寄宿家庭把孩子的成绩和表现按期通报他们,以督促学习;并通过监护机构按期给孩子生活费,防止他们乱花钱,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离得远才应该管得更严。
北京一位业内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消费者保持理性的心态,对于净化留学中介市场非常重要。“没有消费者的理性消费,就不可能产生成熟的市场。”非法留学中介机构就像假货一样,如果人人都抵制,自然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他提醒人们,出国留学不能赶时髦,片面追求“洋学历”,一定要结合自己的经济条件、语言基础、心理素质,做好充分准备。接受中介服务时,要看其是否具备三大“硬件”:一是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二是教育部核发的《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资格认定书》;三是中介机构存于银行的100万元人民币备用金的收据。
此外,申请人应清楚,申请的国外院校须持有中国驻该国大使馆教育处对该院校的认证文件;中介机构同国外院校要有合作协议。最后,申请人与中介机构一定要签订委托代理协议书,并索要合法财务凭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