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与国际的接轨日趋成熟,衍生出来的就是留学生日益增多,移民司空见惯,大洋彼岸已不再陌生,金发碧眼也不再神秘,总结这几十年来的出国人士的心态,可按时期划分出这样几类:
想出国——干得好不如嫁给老外好
80年代前期,限于开放的程度和政府的财力,国家派出去的留学生很少,以其他方式出国的人也很少,“嫁出去”成为出国的主流。
>>>中国女人与她们的出国梦
她们的出国策略,举例:Christine,23岁,人力资源部主管。Christine是一个娇美的女人,任谁见了都会有点心动,忍不住想疼惜。但Christine说她自己能保护自己,而且,她想到处闯闯,最好能闯出一番事业。Christine喜欢有挑战性的生活。就像当年考大学她从北方跑到遥远而陌生的广州。现在,她想跑去大洋的彼岸――美国――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她想学成后能更有实力去闯……
能成功嫁给老外的人一般来自京沪这样的大城市,她们的目的与当时的“农转非”大同小异。北京的老职工一定还记得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涨工资,大部分人调了一级,收从40多块变成50多块,感觉宽裕了不少。北京最早开出租车的司机也一定有“上山”的经历,拉老美老八达岭长城,往返200元。普通美国人,在本国月收入约2000多美元,按当时的兑换价1:1.87计算,合人民币4000元。而北京的普通职工,月收入才几十元。收入如此悬殊,“干得好不如嫁给老外好”的意义也就不难理解了。>>>留学生中的“二奶团” 须美丽、能干
这些洋人的中国媳妇不光嫁老美,只要是老外她们就嫁,日本人,西班牙人,墨西哥人,阿根廷人……还有一大批嫁到港台和中国人过日子,挣得再少也比内地多,穷则思变。
而这样的婚姻以上海为最多,据上海涉外婚姻统计数字,97%是“嫁出去”,只有3%是“娶进来”,以致形成“上海女婿遍天下”的说法。>>>加拿大陪读女人:道不尽的酸甜苦辣
公费出国——政府派出去的留学生
80年代后期,公派出国取代了涉外婚姻,政府行为取代了自由市场。公派出国的主要形式分为两种,一种是公派留学,一种是出国考察。公派留学的去向主要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派出去留学的人,命运由此改变。
公派留学生原则上不许打工,但出国后很少有人遵守,这群人很快就致富了。对留学生来说,发在国家和中国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国外,只要你想干活,就能有收入;在国内,你想干活,不一定有收入。在美国刷盘子,1小时6美元,在日本刷,1小时700日元。由于美元比价已由80年代前期的1:1.87变为80年代后期的
1:1.38外汇券,而外汇券与人民币又有1:1.8的黑市价格,所以美元对人民币的黑市比价实际为1:6或1:7左右。换句话说,在美国刷两个小时盘子,其收入抵得上国内一个月的收入。派出去考察的人,属于短期出国,公费“开眼”,附带买“大件”,虽说挣不了多少钱,但可以买“大件”,可视作福利分配。当年日本夏普通777录音机,差不多有单人床那么宽,茶几那么高,组合音响进入之前,777威风八面,中国市场售价1840元,难得有人问津。但出国回来的人,有免税买大件电器的指标,只花半价左右就能拿下。公派留学也好,考察也好,经济上的收益十分明显,争取公派便趋之若鹜了。>>>出国读大学起码要有30万
海外有关系——有钱大家一起赚
90年代前期,出国的人大多是被带出去的。同学出去了,在外面帮助联系奖学金、联系学校国内的再办出去;老乡出去了,干上劳务输出,有机会就把国内的老乡介绍出去。考察一如既往,只是买大件的优势不那么明显了,观光成分居多。嫁老外更为普及,不再大惊小怪。
被海外关系带出去的人因缺乏有效的选择机制,人员素质鱼龙混杂。先去的哥哥在名校公费读硕士,后去的弟弟可能只初中毕业,做份假材料就走了,至于学什么就不重要了,先打几年工再说。很多被带出国的人后业无法转变身份成了“黑户”,成为所在国的社会负担。时至今日,来自中国内地居住在美国的“黑户”接近10万,在日本的“黑户”也超过3万。由于出国被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所以很多在国外不死不活的人“打死也不回国”。
而在国外,由于一些不守法的中国人的所作所为,使一些外国人对中国人的偏见有所抬头,甚至因限制不法滞留的中国人,实行了较为偏激的做法。比如某些发达国家对中国旅游者的严格限制,对留学签证的无理拒签等等,受害范围已远远超过了“黑户”的领域。
“想出就出”——出国已经不再神秘
到了90年代后期,出国的途径增设了新渠道:移民。传统的留学渠道也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公派为主,转变为自费为主,完成了政府行为至市场行为的转换。这一时期大批的出国者,是靠自己的能力走出去的。以移民咨询服务业为例,1996年办理一名加拿大技术移民,移民公司收费6000美元,1998年5000美元,2000年
4000美元,2002年已低于3000美元。现在,加拿大每年计划接收移民20万左右来自中国内地的移民每年维持在两万左右,成为现在加拿大海外第一移民来源地。再以加拿大驻北京大使馆近年留学签证率为例,1997年学生签证申请案1921个,获签率为35%;1998年申请案3361个,获签率为59%;2000年申请案12000多个,获签率59%。不但申请案数目大幅增加,获签率也逐年递增。这些数字表明,中国经济的发展彻底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出国的机会已不再是改变命运的绝对方式,已不再是幸运女神的光顾,更多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实力,自主地设计人生。>>>究竟是什么在推动发“低龄留学热”?
留学出国,不能不说美国。近年美国使馆的学生签证率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大,难以摸到脉搏,不便说三道四。但在整个90年代,还是大致有规律可循的,拒签率在50%上下。有很多人认为远不至此,耳闻目睹的事例足以证明赴美的艰辛,但实际情况确实是50%。因为人们听到的大多是没有走成的故事,走成的人早已愉快地打点行装了。
围绕着留学、移民的主题,兴起了一项以英语培训为核心的出国服务产业,他们在成为富豪的同时,也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出国也变独木桥?——千方百计挤出去
新世纪,出国仅仅作为一种选择,不再被神化。出国因素的多元化,使其引领和先导作用不再那么明显了,失去了往日的阳刚气,出国变是疲软了,被动了。孩子在国内考大学不太有把握,家里攒些钱送出去读高中吧;国内大学毕业没有寻到好职业,出去再学个专业,充充电吧;工作多年没混到好位置,看不到前途,移民国外养老吧。出国的人好像是被迫出去的。还有绝的,“灰色”收入太多,自己出去或把孩子送出去,以备将来有朝一日“说得清”,洗得干干净净。
国外的教育机构看到中国的留学市场有利可图,也来切蛋糕了。英国首相布莱尔曾明确提出,英国的英语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应更充分地开发。英国教育的大门对中国是敞开的。不仅布莱尔是这样说的,英国也是这样做的。近年英国使馆学生签证拒签率始终维持在20%至30%的低水平,甚至低于澳大利亚、新西兰这样的移民、留学热点国家。就连瑞士这样的小国,也发出某种暗示。某年,瑞士驻北京大使馆全年收到800份学生签证申请,拒签的只有十几人。同年,负责中国上海,浙江等出国热点省市签证工作的瑞士驻上海领事馆,共收到650份学生签证申请,拒签的不到10人。>>>我们留学生都是“流血生”
在国外教育机构争夺中国生源的同时,中国留学生也面临着竞争。一位从美国归来的女生说,在美国,与中国学生争夺奖学金的最强劲对手同样来自亚洲国家,比如印度,巴基斯坦的学生,他们有英语优势,尽管本国贫富差距大,但留学的人一般并不富有,学习用功。他们有些像以前的中国留学生,希望通过留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愿望特别强烈。有些人真的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近年印度的软件行业和IT产业就显得生机勃勃。(来源/出国在线)
>>>热点聚焦:在家门口“留学”你能接受吗
吉林省通化市的女孩王冰今年高考时,没有选择一般性的大学,而是选择了上海的一所大学和国外大学合作的办学项目,这个学校宣传材料上说全英语教学环境,毕业可以拿到国外大学的文凭。王冰没有参加高考,通过提前招生,最终进入了这所学院……
>>>编后语:文中列举的“几十年来中国人出国的这几种心态”你是否赞同?欢迎到搜狐出国“留守心声”论坛与广大网友一起交流!
(责任编辑:许晓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