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Sohu首页 >> 出国频道 >> 书籍连载 >> 哈佛新鲜人 >> 学习爱上法律
哈佛独特精神的代表
2004年6月22日11:53    

9月25日(星期六)

  学生生活依旧平板单调,白天上课,晚间研读个案,日复一日,无大改变。并且,睡眠永远不足。周间,唯一能见到安娜的,只有晚餐时刻。至于周末,我努力腾出时间,和老婆去看看电影,听听音乐,吃吃馆子;但即使如此,我确信自己也不是共度休闲时光的好伴侣,因为老惦记着功课,常常心不在焉。现在,最能让我提起精神的,就是法律问题;不过可想而知,安娜绝对不感兴趣,尤其见我整周都神游于法律世界之后。就算她偶尔愿意倾听时,我也不知道该如何把复杂的专业用语,转换成日常语句,让她能与我分享其中精彩神奇之处。尽管我讲得眉飞色舞,安娜还是意兴阑珊,觉得无聊透顶;为了能够产生对话,我也尝试转换话题,但都撑不了多久,就又回到我目前的“专行”。过了几周之后,我渐渐了解到,二、三年级学长学姊所面对的世界,与新生大不相同。他们没有必修课程,学业负担也轻松许多。于是多出来的时间,可以参与一些与法律相关的课外活动。他们主要的精力,已经不放在学校,而是暑期工读,以及毕业后工作的寻觅上头。这些,都是法学院新鲜人暂时搁置的问题。

  然而,高年级生真正特别的地方,是他们已经安全度过初学者的混沌期。注定要成为律师的他们,没有迷惘,不再迟疑,朝着预定目标稳健地前进。几乎所有新生,都会找学长学姊请益,当然我也不例外。

  迈克是我的智囊后盾;但我更常咨询的,还是新生委员会的助教彼得。彼得是个很热心、很称职的向导,带引我们熟悉法学院的特殊文化。一开始,我就被彼得的热诚所吸引,不像一般学长,总喜欢嘲讽学校及法律这一行;对他而言,法律是需要认真探索的,HLS是值得善用的好地方。

  记得9月中时,我提起法学院新鲜人是如何奋力地用功读书,功课负担是如何沉重,同侪之间的竞争是如何激烈。他告诉我:“这正是哈佛法学院可爱的地方。人们来到这里,是因为他们认为这里最好,也因此要求自己表现出最好的一面。这才是真正检验成就的标准、卓越的证明。”

  好熟悉的语句呀。“卓越的证明”不正是克莱斯勒的汽车广告吗?刚开始时,我还听听就算,不当一回事;但是愈到后来愈能理解其中的道理。从同学的态度,从自己身上,渐渐发觉每个人的自我要求,的确比一般标准来得严苛。就如同彼得所言,哈佛法学院的声名会逼促同学充分发挥潜能,完成真正让自己骄傲的事情。这股动力绝对是正面的。积极进取的精神,在彼得的言辞当中表露无遗。法律是神圣伟大的事业,千万不可掉以轻心。每当法律技巧课小组聚会时,他都不忘强调“成就”与“卓越”,而最常提及的相关话题,就是《哈佛法学评论》。

  对彼得而言,《法学评论》是哈佛独特精神的代表。很早就听他解释,为何不是其中的一份子;这是他介绍自己的第一件事,语气充满了歉意与惋惜。彼得又钦羡又伤悲的面容,令我印象深刻。

  《哈佛法学评论》神秘的魔力无以复加;完全不明详情究竟的我,也时时刻刻可以感受到。课堂中,老师三不五时就会提及;学生报纸,几乎每周都有《法学评论》的相关报道。在我还没进入法学院之前,就有朋友半开玩笑地鼓励我:“放心吧,你一定能成为《法学评论》的一员。”即使其他学校的新生,也似乎听过这玩意儿。到了9月末,我们渐渐了解到,《哈佛法学评论》是高年级生的专利,法学院新鲜人没有置喙的余地。

  一天泰瑞和我在哈克活动中心碰到彼得,忍不住问他,究竟什么是《法学评论》。他用奇怪的眼神看着我说:“一本杂志,一本法学期刊。”哦,原来如此。《法学评论》是一本学术刊物,几乎每个学校都有,文章不外乎是为困难的法律问题提供解答,或是为某个法学领域开创新的方向。作者大多是自己学校的教授,内容绝对不能是空谈的学术垃圾。它的权威性很高,无论律师或法官都常引以为本,做为辩护或裁量意见的根据。在这一行,精确是很重要的,所以出版法律刊物的一大挑战,就是不厌其烦地检查错误,校对注释与索引。此等琐碎烦人的工作,教授能避就避,难怪《法学评论》的成员都是法学院的学生。

  大概了解情况后,我还是很好奇实际运作的细节。

  “要怎样才能进得去呢?”找到位置坐下后,我继续发问。“只有二、三年级的同学才有资格是吗?”

  “没错,”彼得回答:“并且要看你一年级的成绩。”每年暑假,法一各组大概会挑出5到6名成绩最好的同学加入。另外到了秋天,会举办二年级生的法学论文竞赛,得胜者才有资格加入。“现在差不多就是比赛的时候,”他说:“竞争可是激烈得很。大约90名参赛,仅录取10到12名。有些学校像耶鲁,完全靠论文比赛决定成员;不过哈佛,有大半是靠成绩。”

  “一旦进去之后,”我问:“除了校对之外,还做些什么?”

  “书写摘记。”

  泰瑞问是怎样的摘记。

  “有点像是教授文章的简易本。”彼得说:“进去《法学评论》后,你就像是资浅的助理教授,帮权威教授整理文章,撰写摘要。每篇文章都要细读,都要消化。”

  “要花很多时间吧?”我问。

  彼得笑了笑,回答:“大概,一周40到50小时吧。”

  “再加上上课时间,还得了?”

  “是啊,如果他们还有余力去上课的话。”

  哇,简直比新鲜人还要辛苦!彼得同意地表示:他们如果有一个星期假日,不用钻研法律,就值得放鞭炮庆祝。

  “这么辛苦,到底为了什么?”泰瑞问:“有什么好处呢?”

  彼得耸耸肩,不置可否地说:“建立人脉?打好与教授的关系?其实,一旦成为《法学评论》的一员,很多事都变得格外顺利。”

  “比如说?”

  “寻找教职。”彼得继续回答:“许多知名的大学征求师资时,会看你学生时代的经历,没有在《法学评论》待过的,很难得到青睐。另外,最高法院的书记官,对他们而言,也是理想的出路。”

  法院的书记人员像是法官的研究助理,帮忙整理资料,撰写裁决书。刚毕业的法学院学生,都喜欢担任这类职务一到两年,当然如果能进入美国最高法院,就再好也不过了。尽管附加利益如此吸引人,我还是有点畏缩,毕竟《法学评论》的工作压力又烦又重。

  “我不明了,为什么大家把它视为什么神圣伟大的事。”

  “这是一份光荣。”彼得说:“哈佛法学院是个精英聚集的地方,凡事讲究荣誉。如果能进入《法学评论》,代表的就是精华中的精华。要知道,《哈佛法学评论》是历史最悠久的法学院刊物,受人敬仰,堪称所有法学评论刊物中的顶点。一旦成为其中一份子,荣耀将伴随你一生。”

  “你从前有想要进去吗?”泰瑞问。

  彼得神色落寞地点了好几个头。

  “是啊,”他说:“一年级的时候就想要参加,只是成绩不够;后来去论文竞赛,也铩羽而归。看着几个三年级生,因为二年级的成绩突出,终于挤进去了,实在眼红。是啊,我想加入,想死了!放心吧,你们到时候也会想的,这里没人例外。”

  彼得语气哽咽,愁云满面。就这个情形看来,自己显然对HLS还有不太了解的地方。或许追求卓越的动力太强了吧。或许斯坦福朋友所说的自我敌人,就在眼前吧。但是我实在无法感受,目前有的只是困惑与害怕,希望自己不要掉入危险的漩涡。

  我摇摇头,表示不能理解。泰瑞也有同样的反应。

  彼得对着我们两个说:“等着吧,以后你们就知道了。”

  

 
我来说两句 去相关俱乐部 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搜狐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上海华申
双城世达
第一时间
·《第一时间》免费征订
·出国·事业大型专访活动
世纪伯乐留学






搜狐商城
英语听说攻略MP3
新概念英语(新版)
美国之音特别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