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出国

留学日记:迎新随想

肖媛

我在迎新的大巴车前

忙碌的机场迎新工作终于结束了。

这一周里,我和我的队友们大约接待了1400多名前来曼彻斯特大学攻读学位的国际学生,安排他们入住各自的宿舍。看着一张张由于舟车劳顿而略显疲惫但充满憧憬的脸庞,我仿佛看到了一年前的自己,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站在曼城的机场,带着对未来的希望与设想,准备迎接在英国全新的学习与生活。

申请

说起这份工作的申请,还穿插着一段小小的“插曲”。由于学校的工作一般比校外轻松,而且pay也要稍高一些,于是,每当学校刊出类似的招聘广告时,都会有大量的学生进行申请。在第一轮的简历筛选中,很不幸地,我落选了。但是一周之后,学校还是通知我参加面试,原因是学校预计接待大量的中国新生,而第一批的shortlisted名单中并没有中国学生,于是,我很幸运地得到了“替补”机会,并顺利地通过了面试。

事后问起身边一些二,三年级的中国学生,他们都表示自己在一年级时也有过申请,可是失败了之后觉得竞争非常激烈,就没有再进行尝试。这让我为他们错过今年的机会感到惋惜。其实由于中国学生数量的增加,学校在迎新活动中开始刻意招募一定数量的中国学生,以便于能和初抵英国的中国学生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帮助他们尽快融入这里的学习和生活。而由于一次的申请失败而放弃今后的机会,或者是抱着雇主总是倾向于本地学生的想法而不敢尝试的话,多多少少有点患得患失的味道了。

机场迎新

由于我在这次接新工作中担任Bus Manager一职,负责机场欢迎学生,并带领他们入住各自的宿舍,很自然的,我和新生之间有较为近距离的接触。工作的第四天,75名在国内完成预科课程的中国学生抵达机场。可能是由于当时机场正在进行安全管制措施使得情形有些混乱,又或者是这些学生从小到大第一次独立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当我试图和他们用英语交流时,这些十八九岁的孩子显得茫然失措,紧张地甚至连自己的住宿地点都无法说清。当我最终使用中文询问他们时,有些学生的脸上明显流露出不满情绪,似乎是在责怪我一个中国人为什么要坚持对他们说“洋文”。

事后想想,当时,我可能没有考虑周全学生的个人情况以及机场管制带给他们的冲击。但我也希望这些新生能够明白,既然选择了来到英国留学,是无法让这里的英国人去适应你的语言,你的思维和你的习惯的。也许我给予了他们抵英之后的第一次语言冲击,但也许冲击来的太早并不是坏事,至少让他们意识到自己需要抓紧时间去磨合和适应这里的环境。毕竟,最终我还是“改口”来帮助他们,而今后,当他们不得不独自去面对许多留学中碰到的问题时,是不会有人耐着性子,用他们的母语来帮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