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留学生企业优惠政策利弊探析
| 2002-07-03 08:46:25 转自 : 光明网 | ■政策杠杆向留学生倾斜
新一轮“留学生回国热”,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前后出现高潮。最新资料显示,至今累计已有13万名留学生回国,并继续以每年13%的速度增长。
国家建设急需国际化人才。去年5月,国家人事部、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公安部联合发文,鼓励海外留学人员以多种形式为国服务。各地政府也积极支持,增开“小灶”,都希望把海外留学人员收罗门下。
深圳市每年从财政拨出1000万元、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拨出2000万元,作为留学人员专项资助金。资助分8万元、10万元、12万元三个档次,平均10万元左右.现在已经资助37家留学生企业,还有20家正在申报。
广州市的政策是:只要留学生回国创业,就拨给10万元启动经费;在广州留学生创业园区,凭留学生企业身份免房租两年;其享受的返税政策更是让国内的中小企业“垂涎三尺”———增值税(地方留成占25%)、公司所得税(地方留成占40%)的地方留成部分,3至5年要返回给留学生企业。
《北京市鼓励留学人员来京创业工作的若干规定实施办法》在今年1月出台。北京市政府从方便出入境到创办企业,从社会保险、职称评定到留学人员子女上学,都制定了相关的优惠政策。
■政策“小灶”遭质疑
随着各地对留学生企业优惠政策的增多,国内企业的一些质疑也渐渐凸显出来。加入世贸组织后,“国民待遇”成为流行词汇,市场壁垒、政策倾斜、地方保护将作为障碍被扫除,公平、透明、对称的信息和政策背景是今后的市场所需,因此有些企业呼吁取消留学生政策“小灶”。
中国人民大学人力资源系何凡兴教授指出,从加入世贸组织后的长远发展看,这种政策倾斜还是应该逐步取消,在与国内企业一视同仁的基础上,按国际操作准则办事,这才符合世贸组织的游戏规则。留学人员回国办企业,客观上已经有很多优势,比如写商业计划书、投标计划,在国外工作过的留学人员更清楚其流程、规则、收益成本曲线、吸引点、着力点,而且多数已经在国外独立完成过此项工作,那么他做起来就会比国内的人员更容易成功。事实上,从按国际规则办事这个角度来讲,留学人员利用其在国外所学所用及其宽广的眼界,无形中比国内人员起点高,双方的起跑线不在同一个档次,起码在短期内是这样。
在有的地方,留学生的待遇大大高于国内人才的现状,也会引起负面效应。科技部调研室主任梅永红认为,关键举措是稳定现有科技队伍,要解决他们的安全感。光靠引进国外人才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还是得有一支相对稳定的人才队伍。不能引进了“女婿”,气走了“儿子”。
■留学生更看重创业环境
留学生如何看待政策“小灶”?它到底有多少吸引力?是否还有别的方式和途径来支持留学人员创业?
“几年前我们回国,亲眼目睹国内的变化很大,发展的机会很多,于是就有了回国创业的打算。”启明星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严望佳回忆当初回国创业的心态时说。严博士认为,国家对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对事业成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比如解决回国留学生及所聘员工的户口、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等一系列后顾之忧,还给企业退税。“江泽民主席还亲临公司视察指导,这给了我们的事业很大的支持和鼓舞。留学人员要创办企业成功,和其他国内企业一样,从外部环境上讲,更需要的是良好的创业环境;从企业内部讲,都要从技术积累、市场策略定位、公司管理、财务、人力资源、文化氛围方方面面下功夫,抓紧练内功,尤其是提高核心技术,才是主要的。”
大多数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都像严女士一样,对国家的优惠政策心存感激,感到政策倾斜是事业成功的润滑剂。他们同时也认为,留学生选择创业地点和方式时,更多的还是考虑该地的投资环境、创业气氛,甚至政府的行政效率等等。
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投资事务处戴争鸣处长认为,对个人价值体现的追求,在留学回国人员心中是第一位的,当然这里也揉进了中国人特有的爱国情结。而国家的优惠政策,更加坚定了他们回国创业的信心。
据戴处长分析,留学生选择回国创业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有技术项目,且还在实验室阶段,需要孵化;另一种是有成熟的技术项目,缺乏资金投入;第三种是留学人员本身在国外有企业,想把它做大。这三种情况仔细分析起来,都与国家优惠政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一种要借助国家对高科技园区、孵化器的种种扶持,比如免房租、一定的无偿启动资金等等,再加上国内人力薪金低,这都给企业的孵化创造了方便。第三种留学人员已经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回国后的种种优惠政策大大提高了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几率。现在比较麻烦的是第二种——缺少资金的这一种。大多数的海归派是技术型的,我们有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如果再有资金,这个圆就会画得很完美,但是目前就是资金这一环节往往不尽如人意,风险投资对留学人员的项目没有把握,不敢投。企业与留学生之间也缺乏信任,一方面,企业担心一些有绿卡的留学人员长着翅膀,说走就走,钱白投;另一方面,留学生又担心企业领导更换,增加了合作的风险。有鉴于此,教育部正着手搭建一个操作平台,既能对留学人员的技术项目进行评估,使企业在选择技术时有凭有据,又能对投资企业加以契约性质的限定,使留学人员心里有底。另外,完善的退出机制也是这一平台的努力方向。
据戴处长介绍,在他与留学人员接触的过程中,留学人员更看重的是整体的投资环境、企业运作是否按国际惯例,这些需求,仅仅靠启动金、免房租、免税车、返税是不能满足的。硬性政策的作用是一时的、过渡性的。就目前而言,对留学生来说“有总比没有好”,优惠政策既是我们吸引人才的代价,也是重要的砝码。所以说,目前这种政策的倾斜还是有一定存在合理性的。但是今后这些优惠政策还是应该逐渐淡化。留学人员的薪金、待遇、创业难度系数还是应该由市场决定。
旨在展现我国创业投资环境的“春晖计划”、“海外学术休假”制度,对吸引留学人员了解国内经济情况、坚定回国创业信心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创业园”是一个热点。据人事部不完全统计,国内仅副省级以上城市就已经建立60多个留学生创业园,可以说,创业园是中国投资、创业环境的一个缩影。据悉,教育部正筹划一个“中国留学人员创业园展示团”,预备10月份出国巡展,使海外留学生和国内创业园有一个双向互动的了解,合作起来更加突出其互补性和有的放矢。据了解,第一站将设在美国。人们预计,通过创造并展示与国际接轨的投资和创业环境,同时提供及时的双向信息服务,鼓励和支持留学生靠实力办企业,将比政策“小灶”更实用、更长远、更有吸引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