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报讯:澳大利亚人口少,社会福利高,没有生存压力。孩子们读书上学完全按照自己的兴趣自由发展,不必为了将来好找工作而选择不喜欢的科目。许多海外留学生则不然,他们往往要为生存而不得不放弃理想。澳大利亚吸收移民的目的是弥补一些行业人才的短缺,促进本国经济发展。所以即使你是40来岁的人,已经读到博士后,只要不是技术性强、实用的专业,就不易找到工作。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小李原在国内一名牌大学就读地球物理专业,研究生毕业后来到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攻读博士。读博士的第一年,他就被告知,这个专业在澳大利亚很难找到工作,要想顺利拿到绿卡,就要早早准备改行。开始他还有些将信将疑,不久发现从国内来奋斗的学长们纷纷改弦更张。小李舍不得放弃自己的专业,心想到时候早点动手找工作,应该不会太难。第三学年刚开始,小李就四处看广告、寄简历,忙碌起来。这样寻觅了一年多的时间,博士学位已经拿到了,工作还没着落。迫不得已,他也投入到学习计算机的热潮中去了。幸运的是半年后,他得到了澳大利亚一所大学的地球物理系博士后的位置。但是博士后的工作只有一年,为了免于再次失业,他仍然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去学计算机,以便将来有更多的选择。 在澳大利亚找工作,你必须准备内容丰富的简历和几份推荐信。简历的内容不用长,但一定得货真价实。从读博士的第一天起,小郭就用自己的行动充实着简历。她几乎每天第一个到达实验室,最后一个离开。第一个学年还没有结束,她就帮导师解决了一个实验难题,并获选到美国的学术大会上演讲。她应邀到新加坡与名家交流。甚至在怀孕期间,她还一天十几个小时呆在实验室里,写出了优秀论文,被国际知名的学术杂志刊载。除了繁重的读书研究任务,为了增加工作经验,她还担当起了本科生的实验课助教。这样的简历自然受到用人单位的欣赏,老师为她写的推荐信也是满纸赞扬。 看完简历和推荐信,如果满意,雇主就要通知面试。小郭应聘的单位都在外地,有的就通过电话测试她的能力;有的则安排面对面的考试,并负责飞机票、出租车费等,甚至还派专人去机场接送。每次面试她都用心准备,不敢懈怠。有一个研究机构的工作非常适合她的专业,但是要求具备一些计算机编程能力。寄出简历后,她就开始借材料、找朋友,“恶补”计算机知识。功夫不负有心人,面试时她基本上应对了考官提出的各种问题。每次面试结束后,无论感觉如何,她都按照规矩认真地写一封感谢信。因为写这种信不仅是表达对考官的尊敬,有时也可能给用人单位留下深刻印象。 小郭是个幸运儿,还未毕业,她应聘的四份工作中,三家单位都要录用她。但是在幸运的背后却是她不为人知的辛苦与奋斗,有付出才会有收获。 小王原在国内一家进出口公司做贸易,虽然工作不累,钱也不少,但在出国热潮的影响下,他也通过中介来到悉尼一所大学读信息技术(IT)专业。IT专业好找工作,学费自然也昂贵。为了支付生活费和学费,小王白天打工,晚上上课。对于电脑一无所知的他,一摞摞厚厚的教材如同天书一般。白天繁重的体力活使他晚上一坐在教室里就想打瞌睡,但小王顽强地奋斗着。教材、课本时刻带在身边,睡眠压缩到最低限度,有空就赶作业,编程序。 这样“煎熬”了一年多,终于拿到计算机专业的毕业证书,并凭此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申请到绿卡。但生活的稳定并没有使小王懈怠,他仍然坚持上夜校,继续攻读计算机硕士学位。因为他觉得这个专业竞争非常激烈,如果总是在低层做基础工作,很容易被淘汰。随着计算机知识的不断丰富,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小王更换了好几个公司。短短两三年的时间,他从一个基层的技术人员升为一家大公司的电脑工程师,年薪已超出一般澳大利亚人的收入,购买了大房子和新车。 物质生活虽然日益安稳、舒适,但他却常常感到精神有种失落。小王性格活泼,当初在国内做贸易时,与各种人打交道,练就了伶牙俐齿。现在的工作只是每天面对冰冷冷的电脑,基本不用与外界交往。只有吃饭和休息时,才偶尔与洋同事交谈几句,谈话内容都是泛泛的,新闻、天气等。现在每天晚上看电视新闻已成为他必做的功课,以免第二天见到同事时无话可说。澳大利亚人很幽默,喜欢开玩笑,尽管小王的英语已相当不错,但很多东西听起来还是觉得费解。每当这种时候,他就特别想念在国内与好友促膝谈心,为甲A而疯狂,在卡拉OK高唱的日子。在澳大利亚,每次参加中国朋友的聚会,他都滔滔不绝说个不停,似乎要把憋在心里的话一吐为快。 最近,在朋友的怂恿下,他考取了一家美国电脑公司,年薪是澳大利亚公司的一倍。但犹豫再三,他还是放弃了。一是他拿的是澳大利亚永久居民的身份,每五年要在当地住满两年,否则就失去该身份;二是他对物质生活已经满足,他所希望的是一份有前途同时又令他心情愉快的工作。如今,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深深地吸引着小王,他通过各种途径打听在国内的发展机会,希望能回国实现他的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