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学校和家庭给学生的只有理想的感觉,没有职业的感觉,徐小平说这是“预设好的缺失”。
于是,把考研当出路,把出国当出路,“最后是走投无路”。
留学的目的实际上是立足一个job,job是满足于谋生的,接下来通过教育重新确立目标,即有持续性、发展性、一生有安全感的职业,最后的目标是事业,是赋予我们生命、满足人生的东西。
有人说听徐小平讲话简直就是享受,这一点我在4月份新东方学校组织的一场留学报告中实实在在地领教了一把。
这场报告是新东方多语种部组织的,主题当然是关于多语种国家的留学问题。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讲者兴致勃勃,听者响应热烈。新东方素以教室大而闻名,这个能装500人的大教室里,连过道上都站满了慕名而来的听众。
“选好通道,直达多语种国家,包括战后的伊拉克”
因为是受命于多语种部的邀请,善辩于出国留学一般性规律的徐小平,此次把他的谈话很自然地向多语种国家倾斜了一下。当然,并非没有道理。
“传统的留学方向先是美国,后是英联邦,现在把欧洲心脏的国家也列在了面前。再以后,可能会轮到马达加斯加(笑)。”徐小平的讲话里少不了调侃,然而分析却很实在。他说,留学以法语和德语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和留学日本,前程是一样的。但在赴美签证越来越难的情况下,抓住当前时机,选择另类通道,可以开辟多语种国家留学的新大陆。原因不外乎是:1、签证相对容易;2、竞争相对不激烈;3、学费相对低;4、留学回来有特殊的就业通道。
一谈到留学与就业的关系,就触到了徐小平的兴奋点。他举例说:“三年前,有一个英语非常好的女孩儿找到我说要出国,而且一定要去读美国前10名的大学。我一看她选择的专业,法律、新闻、心理学,还有考古学,什么都有。显然对她来说,专业无关紧要,出国留学本身才是目的。”
“不知道为什么去上这个学,是中国教育的失败。留学的竞争将是毕业后就业方向和就业机会的竞争,如果把握不住,才是人生的大失败。这是一个非常浅显的道理,但中国的学生基本缺失。”
把考研当出路,把出国当出路,最后是走投无路
徐小平说,他遇到很多在学历和留学的道路上走火入魔而忘记人生最根本的东西的学生,不少人是像上面讲的女孩那样无目的的、跟风地留学。他们不明白,高学历的目的无非是在人生发展中找到谋生的起点。
这一点,国外教育就有很大不同。同样是新生进入哲学系学习,在北大,当年哲学系主任的欢迎词是:欢迎你们来到哲学系,虽然哲学不那么热门,但你们终于来了。哲学在经济社会里有重大意义,人们搞经济赚钱,不能没有哲学的指引。至于上哪去指引,指引谁,学生们仍一头雾水。
而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系主任的欢迎词则是:祝贺你们,你们终于进了哲学系了,因为哲学系是法律系的基础。
徐小平说,这就是中国和美国的不同。由于中国大学对学生的职业感觉不强烈,四年大学读下来不知道该干什么以及面对各种各样可干的事情所表现出的迷茫,比比皆是。
中国的学校和家庭给学生的只有理想的感觉,而没有一个职业的感觉,徐小平说这是“预设好的缺失”。于是,把考研当出路,把出国当出路,“最后是走投无路”。
要计算生命性价比——留学的目的以及随之而来的留学投入
毫无疑问,留学改变中国也改变个人。但是,当你在投入青春、投入心血和很高的期望之前,你一定要弄清楚你的留学目的以及随之而来的留学投入,这是一个生命性价比的问题。徐小平的忠告里透着十分的诚恳。“要计成本,要考虑你的工作追求在那里?有一个对自己人生前途的规划和设计。”
实际上,中国学生出国读研究生,往往就读的是职业学院而不是学术学院,这些职业学院培养的是律师、医生、工程师、新闻工作者等。因为目的很明确,就是可以找工作。对于这类以专业为目标的人群,“我强烈地呼吁大家,90%的人应当先在国内有几年的实践,积累经验。”
“如果你工作三五年之后,能够像杨元庆一样卖电脑,像俞敏洪一样教书,你还需要留学吗?No。”留学的目的实际上是立足一个job,job是满足于谋生的,是建立起谋生的能力;接下来通过教育重新确立目标,找到能够满足一生的职业,即有持续性、发展性,一生有安全感的职业;最后的目标是事业,是赋予我们生命、满足人生的东西,它可以是工作,可以是爱好,也可以是生意是宗教。
在急剧变动的时代,我们立足于就业,但心中想往自己的东西。这个思想与留学、考研结合起来,先干起来再说,然后需要什么再去做什么就是了。
这些话,不止一次地从徐小平嘴里说出来,但每次听来都会有新鲜的感受。
在国外的一切不舒服都是文化冲突,都是你自己的问题
出国不是梦想,而是功能。关于出国需要的东西,徐小平谈了实实在在的三点。
第一,一定要有钱。留学是最好的投资,但不要为了出国把家里弄得很窘迫。要克服急躁和焦灼心理,学生可先在国内工作挣点钱,“有三、五万人民币再向爸爸妈妈借,将来回来还”比较好。
第二,有语言基础。要尽量在国内解决语言问题,去多语种国家也一样。特别是英语,国内已经有了非常完美的培训基础,又不需支付昂贵的生活费,出国学语言既浪费钱,也学不好。
第三,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一是在国外受穷、窘迫的滋味,大多数同学在国内不会遇到。二是孤独,惊人的孤独,忍受孤独需要动物般的坚强。
实际上应该明白,在国外的一切不舒服都是文化冲突,都是你自己的问题。接受文化冲突,感知他国的文化特色,是出国的主要任务。它包括生活的、法律的、道德的基础,通过嫁接、吸纳甚至排斥,在中国生根开花。同时使你彻底的脱胎换骨,改变思维,改变自己的精神和心理状况,“羽化而登仙”。
当然,回国也要有心理准备,那就是反向的文化冲突,也很痛苦。上世纪80年代回国的是国家的英雄,现在太多了,未来的几年,出国的边际价值会越来越低,“水落船低”,有的人受不了这一关便“打道回府(华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