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在这位管理员看来,这样的做法很有大局意识。但是,细想之下,委实不妥。曾几何时,为了树立所谓的形象,中外有别在一些旅游点和饭店时有所见。因为习惯,所以成了自然,使得一位厕所管理员都不自觉地要用中外有别的办法解决问题。这样的思维延续到今天,也算是一个怪圈吧。
一个国家也罢,一座城市也罢,形象的树立不应以自我歧视为代价。打着“国际影响”的旗号,人为地设置中外有别,给本地市民列出条条框框,很有一点媚外的嫌疑。倘若也用这种思维方式去管理厕所,不免更加可笑了。
如今,出国旅游的中国人逐年增多,似乎并没有觉得自己在国外得到什么特殊待遇,也没有因此感到多少不快和不爽。同样,坦然面对来自世界的目光,以自信和平等的标准去衡量“国际影响”,才是中国每一座城市都应具有的气度。
“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应当承认,我们一直试图破除中外有别的传统定式。众多旅游点的内外宾门票价格差异没有了,外国人购买商品房的诸多限制取消了,这些措施并没有引起海外朋友的不快。但是,“中国坑”和“外国坑”的出现提醒我们,在让每一位国民都真正具有开放气度的问题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毕竟,要想赢得他人尊重的目光,仅仅依靠几个“窗口”是远远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