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出国频道 > 留学专区 > 留学看点

中国学生"留学"中国 跨国高考移民现象调查

  2007年的高考缓缓落幕,一个特殊群体,逐渐凸显于公众视野,引发多方争议。

2007年高考结束,一群考生轻松地走出长沙雅礼中学考场。郭立亮 摄

  近年来,在国内某些高校,活跃着这样一批奇怪的“外国留学生”:黄皮肤黑眼睛,普通话讲得顺溜而“本国话”却一窍不通,对“自己的国家”情况不甚了解,而父母也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

  随着真相水落石出,围绕他们身份的谜团被一一击穿。原来他们都是中国大陆的高中生,在幕后推手———中介机构的穿针引线下,他们绕开了激烈的高考竞争,用金钱买来“留学生”身份,采取“曲线入学”的方式,轻松敲开了名校大门。

  跨国高考移民暗流涌动,堂而皇之挑衅高考的公平性原则,同时也暴露出制度和监管上存留的漏洞。

  跨国高考移民浮出水面

  “随着高考的临近,看着一个又一个好朋友的离开,看着班里越来越多的空桌……”网友小栗子在自己的博客中这样描绘自己考前的感伤。

  高考前夕,她的同学为何失踪?答案在考试后她与同学的一次对话中揭晓,结果让她唏嘘不已———与自己一起长大的好友居然是出国旅游去了,游玩归来后竟变为非洲某小国的“公民”,算计着以“留学生”的身份进入某名牌大学。

  经媒体披露,在全国各地,手持老挝、越南、菲律宾、玻利维亚等国护照的中国“留学生”逐一现形。

  真相始于一次偶然的发现。据《人民日报》报道,武汉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警官韩用彬在审核某名牌大学外国留学生李某的资料时,惊讶之余感觉疑窦重重:资料显示他是玻利维亚人,但照片上看上去十分白净的他,不像肤色较黑的原著居民;申请表上歪歪扭扭的汉字,刻意书写的痕迹相当明显;在公安局国内户证网李某原户籍资料上的留底照片与留学生申请表上的照片一模一样。

  随后,韩警官用武汉方言拨通李某电话,没有防备的李某脱口而出的一句武汉话,让他再次露出马脚。在面谈中,韩警官又问了些诸如“玻利维亚的首都是哪里”“坐飞机过来要办什么手续”等简单问题,李某的回答很是离谱。不久后,武汉警方顺藤摸瓜,多名和李某情形类似、身份可疑的留学生浮出水面。他们都有国内居民身份,却持有外国护照,通过边检、高校资格审查后进入国内名牌大学“留学”。

  上海,每年都吸纳近两万名外国留学生,夹杂其间的跨国高考移民大有人在。据《东方早报》报道,2005年,上海大学就一次性揪出数十名来自山西的冒牌“留学生”。在审批入学申请表时,校方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这批学生来自同一个省份,均就读于国内高中,父母的出生地和工作单位也都在国内,并且所持越南、老挝等国家的护照也是递交申请表之前的一两个月才办妥。校方怀疑,如此短的时间怎么变为“外国人”?

  据《法制日报》报道,“以前只听说因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同,考生在各省之间进行‘高考移民’,如今手法更胜一筹。如果他们办出的是真护照,无疑是在钻政策的空子。”上海大学校方在辩明真伪后,最终使用招生自主权拒绝了他们的申请。

  “复旦去年也开除过12名持有玻利维亚假护照的留学生。”复旦大学留学生办公室主任吴慧贞透露,这批学生原籍在河南,通过中介机构办理了玻利维亚假护照,以华裔身份成为复旦的留学生。上海交大、同济大学、华东师大等高校也证实,近年来,留学生中“中国面孔”明显增多,“一些留学生中文相当好,一看就知道是中国人,但只要他们所持护照无假,按照规定,他们就符合留学生入学政策。”一位高校留学生招生负责人无奈地表示。

  事态发展引发多方关注。随着北京广东浙江等多个省份有组织、规模化的跨境高考移民事件浮出水面,一幅国内高考生变身为“外国留学生”的“曲线入学路线图”日渐清晰。

  “曲线入学”为何屡禁不止?

  对于高考移民,先前舆论目光主要集中在国内省份之间的单向迁徙。2005年,海南省理科状元李洋,因被人举报是湖北移民,与清华大学失之交臂。

  这个17岁孩子跌宕的命运,再次引发了“高考移民”问题的全民大讨论。不同地区不同分数线,这种典型的计划体制做法,越来越受到质疑。

  国家虽明令禁止高考移民,一旦发现就严惩不贷,但这种“曲线入学”非但没有遏止,反而衍生出游离于政策之外的跨国操作等新花样,原因何在?

  众所周知,在我国,要上名牌大学,无异于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竞争之激烈不言而喻。而留学的门槛却很低,国家规定,国外学生只要能通过汉语水平考试,同时提供高中成绩、护照等即可入学。如要拒绝“本土留学”,目前高校无章可循,无法可依。

  记者调查发现,每逢高考前后,一些专业性中介机构便借机散布消息:只要支付一笔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的费用,便获得一本外国护照,以留学生名义进入国内名牌大学。这对于那些家境较好、而孩子成绩不佳的家庭而言,无疑如获至宝。

  巨大的市场空间,促使充当始作俑者的中介机构铤而走险,一手策划和导演了高考移民。据《人民日报》报道,福建某出入境服务中介公司,在短短9天时间,就安排40多名学生持假菲律宾护照陆续入境。凭着高伪真的菲律宾高中文凭、学校成绩单等证明文件,经过简单的申请手续,这批高考落榜生摇身一变,便成为武汉、北京等地名牌高校的“留学生”。

  经济利益的短视,及无法可依,让部分高校对“本土留学”现象视而不见。据了解,目前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所高校以自主命题考试的方式录取留学生外,大部分学校基本不再另行考试。而且,来中国的留学生所交纳的费用要比国内普通统招生高许多,仅学费就高出三倍。

  追根溯源,“跨国高考移民”的背后,暴露出高考游戏规则不够慎密的弊端。“同是考生,同张试卷,为什么不同省籍录取线有上百分的差距?为什么京城的考生上清华、北大机会多多,外地的考生却难于上青天?”有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出这样的诘问,数百页的跟贴规模,是民众在拷问对政策的不解。

  如今的高考虽不能一考定终身,但在国人眼中,它决不仅仅是一场考试,它依旧拥有改变人生道路轨迹的力量。尽管各地每年都在奋力封堵,但依然有不少考生像候鸟一样迁徙,甚至漂洋过海,继续着“移民”之梦。在分数线上,地域之间的沟壑,刻画出民意争议的峰点,同时也丈量着高考制度改革的进度。

  留学招生,“防火墙”不可或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铿锵话语时刻值得人们警醒:高考问题上的任何细枝末节,我们都无法回避,寻求切实的解决之道才是不二法门。

  从跨省到跨境、从假扮华侨到假扮留学生,为了迈进高等学府门槛,高考移民屡出新招,直指管理体制薄弱环节。因而,尽快树立起一道遏止逆流的“防火墙”,是当务之急。

  维护公平高考秩序,就不能无视高考移民的国际化现象。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显示,从1950年到2005年底,我国共接受各类来华留学人员总数为88万多名。仅2005年全年各类来华留学人员总数突破14万人,超过了出国留学人数。生源数量提升背后,新问题不断涌现。

  “防火墙”如何铸就?跟进制度建设才是治根之本。武汉大学社会学教授周运清建言,跨省和跨境高考移民的本质一样,杜绝这种行为需要有关部门及早发现问题、建立制度、规范行为。

  教育专家熊丙奇呼吁,国家应尽快出台更严格的措施,提高审核门槛,不再让没出过国的“外国人”随意入校。公安、边检部门要依法严厉打击伪造出入境证件的犯罪行为,有关高校应严格留学生的资格审查,共同把好“入”这一关。

  应对“华侨考生”数量的“不正常”增加,目前政府有关部门联合下文,提高报名资格门槛,要求考生必须取得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并在国外实际居住2年以上。报名时考生本人须持我驻外使(领)馆出具的取得在外国长期或永久居留权的公证书或认证书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

  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也值得借鉴。在英美国家申请留学,语言关首先必须逾越。在英国,由于教育已完全市场化,“曲线高考”自然找不到生存土壤。在“宽进严出”的整体屏障下,留学生在提交了雅思考试成绩单、推荐信、高中毕业成绩单后,即可入学。但如果要真正“修成正果”,取决于入校后的自我锤炼。对于学生提交的材料内容的真实性,学校一般不再审查,因为诚信已融于文化之中。

  “本土留学”折射招生制度的尴尬

  文/熊丙奇

  “高考移民”并不是新话题,然而这种“为了上大学放弃中国国籍”的“国际高考移民”,在让人拍案惊奇之余,给予人们看待问题的新视角,更值得人们从本源上去探究现象的原委。

  “国际高考移民”是国内屡禁不止的“高考移民”的新包装、变新种,其危害较之于“高考移民”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先,它是以欺骗甚至是违法的手段来践踏教育的公平性,窃取了特殊的高考待遇,背离了公平竞争的原则;其次,它扩张了教育不公。大凡能拿到国外护照的,都是不一般的人。如此下去,优势教育资源必然向少数有钱人流失,加剧了教育的两极分化。

  无论是哪种高考移民,都是凭借各种政策漏洞、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曲线救国”,其实质是文凭崇拜、名校崇拜在资本优势下衍生出的怪胎。维护公平的高考秩序,就不能无视高考移民的国际化现象。

  我们知道,大陆对留学生规定的门槛远远低于对国内学生规定的门槛,由于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市场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这样的门槛差异很容易催生“本土留学”的冲动。

  是“本土留学”伤害了教育公平,还是教育不公平造就了“本土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留学生入学门槛低于一般学生入学门槛,是当前客观社会环境使然。面对“高考移民”问题,我想不要只是谴责有些人钻政策的空子,更要认识到,在社会教育资源分配还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择校、移民等现象的产生就是必然的。不合理的制度会加剧资源分配不公,而合理的制度会缩短这种差距。因此说到底,“本土留学”现象的出现,难掩我们招生制度本身存在的尴尬和矛盾。

  中国高等教育要继续走向世界,就要靠质量说话,靠教育的竞争力吸引海外留学生,让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走到一起学习、交流、碰撞,这样才能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过程中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因此,我们需要反思中国的留学生教育应该怎么走。如果有一天我们看到,中国的留学生教育演变成中国人在自己的国家内留学,这将是一个莫大的笑话。

(责任编辑:许晓书)
用户:  匿名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我要发布Sogou推广服务

新闻 网页 博客 音乐 图片 说吧  
央视质疑29岁市长 邓玉娇失踪 朝鲜军事演习 日本兵赎罪
石首网站被黑 篡改温总讲话 夏日减肥秘方 日本瘦脸法
宋美龄牛奶洗澡 中共卧底结局 慈禧不快乐 侵略中国报告



搜狐博客更多>>

·怀念丁聪:我以为那个老头永远不老
·爱历史|年轻时代的毛泽东(组图)
·曾鹏宇|雷人!我在绝对唱响做评委
·爱历史|1977年华国锋视察大庆油田
·韩浩月|批评余秋雨是侮辱中国人?
·荣林|广州珠海桥事件:被推下的是谁
·朱顺忠|如何把贪官关进笼子里
·张原|杭州飙车案中父亲角色的缺失
·蔡天新|奥数本身并不是坏事(图)
·王攀|副县长之女施暴的卫生巾疑虑

热点标签:奥运 珠峰 福娃 母亲节 印花税 火炬 日本 赵薇 外遇 股票 金晶 陈冠希 谢霆锋 CNN 中国足球 张柏芝 姚明

说 吧更多>>

相 关 说 吧

矛盾 | 熊丙奇

说 吧 排 行

茶 余 饭 后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