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在一项有关外来移民融入新加坡社会课题的座谈会上,新加坡阳光集团执行副总裁杨建伟提出了一个“多听、少说、欣赏、称赞”新移民适应新环境的四项基本原则,他的高度概括性的说法很生动,也很有意思。
杨建伟来自四川,以其新移民的身份说:“多听,多了解情况,是客观、公正、全面认识和评价一个社会的前提。
|
杨建伟用言简意赅的话给其他类似背景的新移民上了一课,并多少反映了新移民初来乍到还有点“放不下”的心态。他们“放不下” 的是,中国乃泱泱大国,乃文化古国,突然来到了一个在三天内就可以走透透的小地方,人们所说的华语又是那么粗糙,表面上是同文同种,骨子里又是非我族类,若是“放不下”,来自中国大陆或是香港的新移民,别说“融入”,要适应都会很痛苦。
所幸的是,新加坡毕竟不是什么“南蛮”之地,“融入”可能须要一段时间,要生活却是很容易的。新移民不论来自哪里,有所“放下”,也要有所“拿起”。这里所说的“放下”“拿起”不是什么禅师的禅语,要“放下”什么,视新移民各自带来了什么心理包袱,“ 拿起”什么,新移民应该知道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多了解新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就能协助他们融入。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大家来新加坡,是为了追求比原来更好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新加坡的好,不仅仅是生活条件好、生活素质高,更重要的是社会的公平、公正程度;社会治安、法制程度;以及人际关系相对单纯、简洁。在这里,人人靠自己的能力在社会上立足和生存,不论出身背景,人人有发展机会。去年有中国移民获得总统奖学金和武装部队奖学金,就是有力证明。”杨建伟这一番话,从新加坡人的角度来看,是对新加坡的中肯评价,对动不动抱怨的新加坡人有提醒作用,因为新加坡人熟悉自己国家的制度,有时反而忽略了新加坡制度的优点。
新移民的融入问题,关键在于新移民和新社会如何互相看待对方,双方都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否则很容易掉入一个陷阱,就是只看到对方的缺点,对对方的要求多过容忍。
这个课题在这次的预算案国会辩论中,也得到了议员的高度重视。副总理兼内政部长黄根成在谈到国民融合的课题时,透露政府正探讨办“公民日”的可能性,就如澳洲的做法一样。他说:“‘公民日 ’将纪念和欢庆我们融合在一起,都是新加坡公民。”社会发展、青年和体育部将负责推动这个节日。
不过,黄根成也不忘强调,政府珍惜公民多于外国人,新加坡人的地位还是在外国人之上,因此,最近实施削减外国人和永久居民的保健与教育津贴,确保只有公民才能获得政府的全力支持。很多政府分享盈余的计划如填补公积金、新新加坡股票、经济重组股票、就业奖励花红也只让新加坡人受惠。
政府显然也同时关注不少新加坡人对吸引外来人才持有的质疑态度,而作出了许多安抚,外来移民也许会因此而感觉他们受到“歧视”。
外来移民要百分百融入新加坡,唯有成为新加坡公民。
对于新一代移民,新加坡人也应该发挥“多听、少说、欣赏、称赞”的精神,新移民身上的那种开拓新环境的勇气和毅力正是样样有政府照顾的新加坡人所欠缺或是不足之处。
最近,我听一个新移民身份的朋友说,在此读书的一个中国学生来这里读书,还是听了一位亲戚的经验之谈说“在新加坡,即使读不成书也不会学坏”,她因此也放心地跟着来了。新移民与新加坡,从 “放下”到“拿起”,从磨合到融合,是一种互相欣赏与了解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