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12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期间举办的“第四届留学工作与多元化人才培养论坛”上,教育部国际司司长曹国兴提出“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掀起第二次留学高潮”的概念,同时众多专家学者也对“第二次留学潮”的趋向、走势及应对措施展开了探讨。
|
公派留学潮:着眼于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
教育部国际司司长曹国兴关于“第二次留学潮”的观点,主要针对公派留学和扩大派出留学生的规模而言。据他透露,去年底,教育部正式设立“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连续5年每年有组织、成建制地派出5000名博士生和博士后(包括国内外联合培养),并且经费已经落实。
他说,这个项目的建立,是基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背景下,中国的高等学校已经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等教育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知识和人才支撑这一点考虑的。所以,该项目有4个明确的目标:第一,培养能够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第二,填补我国前沿学科及空白学科的人才缺口;第三,打造国际人才培养及交流平台,建立国内外稳定持久的学术交流渠道,追踪国际发展前沿;第四,重点支持科研团队及学科,促使其专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据曹国兴介绍,今年对该项目留学生的选拔主要给“985”院校,同时兼顾其他领域的高等院校,包括财经类、司法类的院校。选派的渠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高校的科研团队、博士生导师与国外高等教育机构或科研单位的合作渠道来选派,把选人的责任交给学校和导师;二是利用留学基金委和国外合作培养研究生的项目选派;三是通过政府之间建立的合作平台,比如中英卓越计划、中法联合博士生院等选派。
自费留学潮:关注跨境教育质量
据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出国留学生的数量、特别是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逐年攀升,从2003年至2005年,这个数字稳定在11万以上。而去年出国的13.4万名留学生中,自费留学的就有12.1万人,占了90%以上。
面对持续走高的自费留学潮,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姜锋坦言,从政府的角度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质量,第二个问题还是质量,第三个问题是怎么保证质量,这是非常紧迫的。他说,去年教育部发了6次留学预警,这说明在留学或者跨境服务中,还是在相当程度上存在质量问题。如果涉及到个人或者孩子,对家庭和本人的损失非常大,甚至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据了解,近几年随着自费留学的持续升温,政府确实在下大力气解决留学服务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努力保证出国留学的含金量。正如一些政府教育官员所言,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我国政府已经与26个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签署了学历学位的互认协议,其中主要是欧洲国家,还有加拿大的7个省,这等于与这26个国家和地区在教育质量上得到了互认,从而在国家层面上确保留学文凭的可信度。
但对于互认协议中没有涉及到的留学国家怎样涉足呢?教育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告诉我们,在目前33个留学目的国的1.5万多所学校里,包括美国、日本都没有和我们签订互认协议。但是通过留学服务中心开展的对国外学历学位证书的认证服务,可认定这些国家的教育质量,帮你判别真伪、鉴别质量,使你对“所去读的学校是不是具有合法办学的资质,国外院校所颁发的证书是不是得到所在国家政府的认可,本人拿到的证书是不是真实可信”等问题心知肚明,避免上当受骗。
同时为了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称”对跨境教育质量的困扰,教育部去年通过“教育涉外监管网”,已公布了33个留学热点国家的万余所大学和教育机构的名单,并及时发布留学预警,帮助社会把关。
一旦跨出了国门的学子遭遇到“留学陷阱”又该怎么办呢?
对此,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谢博德表示,澳大利亚是世界上有保护外国留学生单行法的国家之一,如果遇到不测,学校出现财政困难等,学生的权益还是有保障的。他还肯定地说,澳洲院校在境外非法招生的问题不可能会发生,因为接受留学生的学校首先要向政府登记、备案,我们也有很严格的法定要求,政府里有核查员,对招生人员进行核查,联邦教育部也会予以监控。而一旦违法,将会在澳大利亚受到起诉。
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留学生的合法权益方面,在同属澳洲的新西兰也有相关法律。新西兰驻华大使馆教育参赞韩尚毅说,所有招收留学生的学校都要签订行为准则,否则没有资格招生。一旦发生不测,财政出现支付困难,政府也会采取措施保证留学生的权益。新西兰还有一个中央集权的质量保证体系,任何私立学校都不可能逃避政府的监控。所以说,这些学校都能够提供新西兰政府认可的学历。
回国就业潮:避免“海归”变“海待”
由于中国经济形势持续向好,在留学潮波澜涌出的同时,回国潮也连绵不断。2006年出国留学的人数增长比2005年增长了13.5%,而回国人数比2005年增长20%,可以看出,回国的增长速度高出出国。去年留学回国人员达4.2万人,其中自费生3.34万人,占了近8成。
随着自费留学人员的大量“回潮”,如何避免“海归”变“海待”也成为一个严峻和持久的话题。
在出国前选专业时就做好筹谋,避免“扎堆”和“趋热”,是避免回国后“滞销”的一条重要经验。对此,留学服务中心副主任用数据分析说:根据留学服务中心对2004年—2006年国外或境外学历学位认证的统计,在48514份认证中,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的占47.58%;学习工程技术的占44.73%;学习医药的占2.45%,学习农业的占0.47%;学习自然科学的占4.53%。从这些数据中可以发现,留学生对专业的选择还是有些偏窄,目前我国一些亟须的专业,如,医药、农业(仅230人)、自然科学等关注的人很少。另据北京市留学服务中心对2820个回国求职人员的数据分析,在人文社会科学类中,学习管理的占32%,金融的占10%,而工程技术类又以计算机和信息科学最受青睐。他希望学子们能结合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求,结合国家专业的需求,包括回国就业的趋势去慎重地选择留学的国家、学校及专业。
与专业“扎堆”现象大相径庭的是,在留学国家的选择上出现了多样性。“很多学生不再趋之于传统的留学热点国家(简称八大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俄罗斯),他们也选择像荷兰、韩国等一些国家,这些国家开始成为新的留学国家。比如,新西兰的留学,近几年稳步回暖,不少人到新西兰去学新媒体电影制作,准备投身于创业产业;而去年获得爱尔兰签证的人员有8000人。”专家说,这是一个好的现象。因为某国家去的人多,回来后的就业能力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学生到底在何年龄段出国最佳,选择出去读本科还是硕士的话题成为会议的热门话题。过去,教育专家们就对“小留学生”持保留态度,现在从就业和个人发展的角度,与会的大多数专家学者们依然认为,在留学时机和年龄的选择上,仍然是本科以上,最好是去国外读研。
如果你有志跨进世界一流大学的话,不妨听听剑桥大学国际项目办公室主任、助理教务长Tao—TaoChang的见解。她说,就剑桥的经验表明,不仅仅是中国留学生,所有的海外学生如果在剑桥学习本科的话,可能发现在他们回国时很难重新融入这个社会。孩子十七八岁时,还不很成熟,让他们在这个年龄段来国外学习,当他们回到祖国的时候,他们会不会为自己的国家做出贡献?现在一个海外的大本学生在英国完成学业,待在英国的可能性是不大的。所以家长要很好地考虑孩子的成熟和未来的发展。当把孩子送到国外时,这些孩子是否成熟呢?如果问什么是最佳的时机?对我们剑桥来说,我认为是当他们做好准备攻读博士学位的时候,这是最佳的时机。进行研究,或者接受培训,成为一个专业的学者,这样的学生才可以获得最大的收益。
教育部国际司副司长姜锋也谈到了“海归”重新融入社会的能力问题。他说,我也参加过相应的用人考试,我发现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候选人重新融入社会的能力,比我想象的要弱得多。有一些人在中学阶段就出去了,而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很快,你离开4年,对我们的现状已经相当难理解了。但是别忘了,就业能力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交际能力、社会融入能力,如果缺少这条,就业能力将受到限制。所以我认为,研究生阶段的留学是非常可取的,这个理念应该慢慢地树立起来。
在纠正一种留学误区对就业的影响时他说:我坚信这一点,中国的基础教育很好,高等教育也不差,到国外留学是因为国外跟我们的体系不一样。应对全球化,我们需要补充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要学到更好的知识。如果你认为国外教育比我们好,可能未来就业的现实会让你很失望,你回来可能就会变成“海待”。
Tao—TaoChang在说明剑桥的招生政策时也表示了同样的观点:剑桥大学认为中国现在已经有非常全面,甚至从多方面来讲是高质量的本科阶段的教育,而且很扎实。我们依然要鼓励那些最优秀、最聪明的学生来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然后回国服务。我们招生的重点是中国的研究生,而不是本科生。我们并不希望从中国大学中挖墙脚,抢中国的学生。
记者也了解到,为避免“海归”成“海待”,国内外各方面都在积极地为海归牵线搭桥。比如,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专门开设了留学人才市场,开通了中国留学英才网,而随着一些留学大国签证政策的进一步放宽,也对留学生们的回国就业形成利好。比如2006年英国政府将“理工科毕业生培养计划”进行了延伸。所有成功拿到英国认可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学位的任何专业的学生,均可在学业完成后申请继续留英一年,而在苏格兰,这个延期为两年,起点为学士。苏格兰行政院还为符合条件的创业者提供1000英镑的启动资金。这些都为留学生积累海外工作经历创造了有利条件,正如英国使馆的一位教育官员所说,当你有了海外工作经历,特别是国外大企业的工作经历以后,回国就业的竞争力显然会不一样。
数据说话
据留学专家介绍,中国学生出国读硕士的人数明显增多。国家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1991年到2004年,在该中心办理国外学历学位认证的留学生中,硕士学位获得者为18029人,占总认证人数的71.11%%。接受高层次海外教育正成为今后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主流方向。专家认为,中国学生青睐“洋硕士”的最大原因是来自就业压力。此外,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国外研究生学位比国内的有更高的含金量,并且许多外国高校优厚的奖学金政策也深深地吸引了更多学生的目光。学子们感到,出国读硕士不只是学历上的收获,更重要的是能接触最前沿的科学技术,熟悉国际惯例,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是一笔回报空间较大的长线教育投资。(编辑 敖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