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求学,高强度的学业压力是对留学生们智商的考验。在激烈竞争中受挫后能保持良好心态,名副其实的独立生活,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交流是对留学生情商的历练。与此同时,留学答卷上还有重要的一笔:那便是对财商的培养。
中国留学生,在家时大多生活优裕,来到英国,面对不菲的物价和生活消费,不少懂事的儿女立下自食其力的决心,开源节流,精明理财。
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银行开户。大家获取各个银行的业务介绍,了解各银行在利率、手续费、年费、优惠活动、信誉等方面的差异,货比三家后,还要在一个银行内部选择业务类型。是信用卡还是借记卡,是定期还是活期,都要仔细思量。
继而面临的是通信运营商的选择问题。不同于中国的行业垄断状况,英国的运营商品牌相对较多,也基本势均力敌,各有利弊。英国的手机与话费通常是捆绑销售,而且通过网络客户可以了解到及时准确的优惠捆绑套价,如有缴纳12个月较低的月租,即可低价购买甚至获赠某款手机,有时如果你推荐这项优惠给几个朋友,又能获赠若干话费。于是,大家在随时关注网上最新优惠动向的同时,还将各种信息转告朋友们,以求“共同致富”。同学们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少人有两三部手机,这是因为不同运营商提供不同的优惠时段,或者不同的资讯标准,比如有的接听免费,有的包含特定免费通话时段。
购物也是一个“财商”比拼的机会。在国内,买零食不假思索,浪费粮食也毫不心疼。“当家方知柴米贵”。在这里,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超市远近不同,商品价格也各异。有的超市蔬果新鲜便宜,有的日用杂品廉价耐用……在什么超市买什么商品,会算账的同学们都了如指掌。
而要“养活”自己,单靠精打细算是不够的。于是未等学业稳定,不少同学就踏上了打工征程。剑桥大学的学业负担本已压得我们丝毫不敢懈怠,这里却不乏晚饭时去打工、深夜回宿舍研读论文的“夜猫子”。过程是艰苦的,但看到自己银行账户上可喜的盈余,我们暗自盘算着终于可以邀请父母来英国旅游啦。其实打工不是单单出力干活这么简单,餐厅里服务于形形色色的客人,打工者又效力于形形色色的老板,餐馆可谓一个社会的缩影。相对于亚裔,英国老板遵纪守法,管理正规,与人谦和,不打骂打工者。而且西餐馆的食客,欧美人居多,往往不吝小费。兼之在西餐馆可以免费学得一手地道的西餐烹饪,可以练就一口流利的英语,在西餐馆打工成为留学生的理想选择。
还有一个能充分发挥我们优势的工作——在语言学校教汉语。语言学校就读的多为华人子女,他们平时在普通学校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对祖国语言及文化知之甚少。只有周末,他们才能在语言学校里接受汉语文化的熏陶。在这里教学的中国留学生,深感责任之重。要让这些远离祖国的中华儿女,烙上华夏文明之印,要让辉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延续和光大。于是在教学中,激发这些孩子对汉语的兴趣和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远比多教他们几个汉字或多领几英镑的工资意义重大。
不满足于小打小闹赚小钱,不少留学生当起了“小老板”。有的代售电话卡,有的当起“二房东”……只要留点心,处处皆商机。这些浅涉商海的同学,在这个讲究尊重他人信任他人的社会里,培养起英国商人最珍贵的品质——“诚信”。
英国家庭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让他们学会量入为出,计划消费。而不少中国家长更愿意为孩子提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成长环境,让孩子们衣食无忧、“一心只读圣贤书”。这就难免造就高智商、低财商的孩子。这样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无论是年轻的工薪阶层中充斥着的“月光族”,成人后仍不愿“断奶”的“啃老族”,还是过度透支明天而不能享受生活的“房奴族”,都成为父母心中深深的痛楚与遗憾。要真正懂得生活合理主宰财富在英伦求学的历练,的确让我们学到很多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