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同济科技德语系的学生差不多有一半都想出国读书。看着周围的朋友都在为出国忙碌,赵勤也开始计划自己的将来。赵勤事先做过一番了解,如果自己坚持原来的德语专业不换,申请应该比较容易通过。果然,在向 8所目标大学提交申请后,赵勤开始陆续接到录取通知书,最后,她选择了马尔堡大学。
科班出身压力更大
在进入德国大学之前,所有外国学生都必须参加“ DSH”———德国大学的入学考试。赵勤是科班出身,考试自然不成问题,她直接进入马尔堡大学和德国学生一起,开始接受正式大学教育。没有了语言课程的过渡,虽说免去了时间和学费上的消耗,可是赵勤没有料到的是,听力成了更大的难题。第 1个学期,上课完全没有办法听懂;第 2个学期,赵勤忙着复印材料找窍门;第 3个学期,基本可以听懂 50%……差不多 2年的时间里,赵勤都是半猜半蒙地上课。这对于科班出身的她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心理打击。忆往昔,赵勤的体会是,学好一门语言,有时和心理问题密切相关。如果缺少从容和自信,就很难开口说,也就很难学好。尤其是在陌生的环境,即便有了相当的语言能力,但是由于缺乏语言信息,根本就没有办法融入国外的生活,与德国人真正交流。学习语言没有捷径,为了缩小差距,减少心理障碍,赵勤除了每天看电视、电影、新闻之外,还四处找机会工作,走近德国人的工作和生活。 我在德国留学。利用空余时间,我在柏林从事第二职业——私人留学中介,主要是解决留学生滞留问题。——《一个德国留学“鼹鼠”的独白》 边打工边进修语言
为了和德国人多交流,也为了赚取生活费,赵勤利用假期开始打工。第一份工作是帮忙照顾老人,每天陪 90高龄的老先生散步、聊天,给老先生读报、热饭菜等。每个小时的收入在 15马克-20马克之间。这份工作的目的,其实并不在于报酬有多少,而是,在和老先生聊天的过程中,赵勤可以听到关于德国的许多信息。经历过二战的老先生,给赵勤讲述德国历史、人生道理、也给了赵勤最直接的关于德国当地人生活的信息。由这一步开始,赵勤才开始融入国外的生活。利用寒、暑假,赵勤还在马尔堡附近的法兰克福找工作。在商务中心,赵勤当过接线生,每小时 20马克,每天频繁接听电话,最直接地练习听、记能力。刚开始,赵勤连电话号码都记不下来,也被人投诉过。为了克服心理和听力上的障碍,赵勤把平时运用得到的对话记在小纸条上,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犯错。在几份工作中,赵勤才注意到,原来在学习德语的过程中,很多被忽略的简单对话才是真正的难点,而要克服这些问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和德国人多对话。 2年的打工让赵勤获益匪浅,语言方面的进步也慢慢让赵勤找到了平衡。》》德国留学恶梦实录
独立做学问
在马尔堡大学,赵勤充分感受到了德国式教育的与众不同。比如,赵勤选择了日尔曼文学为自己的主专业,艺术史、文化科学为辅专业。每个专业的课程都由学生自己来选择。学习的面很广,旨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比如,有任何关于学习方面的问题,学生都可以向教授咨询,但每位教授每周只有 1个小时的接待时间。如果想要见上教授,就一定要提前预约和排队。由于见教授的机会不多,根本不可能与教授建立私人关系,德国大学又是采取无班级、无管理的制度,如果你自己不主动学习,不独立思考问题,很有可能,你就没有办法毕业, 8年、 10年后,你还是一个大学在读生。每次,赵勤都很积极地与教授沟通,讨论论文的题目。为了拿到每门课程的“ schein”———成绩证明单,赵勤利用平时的业余时间完成近 15页的论文,还要完成在学生和教授面前长达 45分钟的口头报告。 5年的留学,让赵勤学到的最多的是,如何独立做学问。
德国传真:不会过中国马路的德国留学生们
留学德国 5年,是对赵勤意志力的考验。就像赵勤所说,只有经历过陌生,才会在回到上海后找到亲切和熟悉的感觉;只有经历过困难和变化,才能感觉到现在的安定。这是一份特殊的经历。让人成熟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