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不断发生一些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其中有一些事件又出现在未成年学生的身上。这的确引起人们的忧虑和反思。我的第一反应就是留学生出国的年龄问题,以多大年龄出国最为相宜?未成年出国读中学甚至读小学是否科学? 我的第二个反应是留学生的思想基础问题,也就是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是否扎实、能不能在国外的复杂环境里自立、有自己的主见,不被一些“邪气”所左右?我的第三个反应我们的中介机构服务是否尽心,“售后服务”是否到位以及我们的使领馆教育外交官对留学生事务的管理是否需要改善?等等。带着这些问题,特别是留学生的年龄问题,我同国内外学者多次交谈过,在许多方面我们都有同感。 下面着重谈一下留学生出国以多大年龄为宜以及文化底蕴问题。文化底蕴问题又同年龄有直接关系,所以实际上还是一个年龄问题。 2003年12月在香港召开的中国留学生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我屡屡地向与会专家求教留学生出国年龄问题。美国著名教授梁伯华先生回答非常明确:“18岁为宜。”他的根据是:“18岁正当高中毕业,这个年龄出国,一是中国文化的底子已经打下基础,二是不容易学坏。”梁先生简洁的回答,我也有同感。 出国留学,必须要把中国文化的底子打好。到了高中毕业,首先是中国语言文字有了扎实基础,日后即使在国外长期生活,也不至于连中国语言文字都忘掉了。其次,更为重要的是树立了民族精神。中国文化是什么?从实质意义上讲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五千年的历史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铸就了中国人永久不忘中国的贫弱,永远保有一份为祖国富强而贡献的情怀。爱国为民,成了中国人的群体精神。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造就人人都有一份爱心,守伦常、讲道德、尊老惜贫,谦逊而有礼的生活着。这种优秀文化品质,在国外,就会成为刻苦奋进、遵守法纪的模范。“打好文化底子,就不易学坏。”这是一个合理的逻辑关系。这个基础,以18岁高中毕业为宜,年龄太小,很难打下这个基础。 中国留学历史上最成功的年龄也是18岁左右高中毕业出国留学。从清末到民国再到新中国成立,高中毕业留学成为主流,也是一条主要经验。本文以1910年第二批庚款留学生为例。考察这批人的文化思想基础同他们日后成材的关系。 1910年清政府派出第二批以庚子赔款退款为奖学金的学生70余人,这其中包括赵元任、竺可桢、胡适等人。他们都是高中毕业后经过严格考试去美国的。其中,赵元任以第2名成绩考取庚款留美,入著名的康乃尔大学数学系学习。3次数学期末考试,赵元任得298分,这个成绩在此后的若干年内都无人打破。同批同学胡明复仅次于赵元任,成绩同赵元任相差仅在分厘之间。胡适也是康乃尔大学的佼佼者。他不但学习成绩优异,而且热心参加政治活动。当美国报纸上对刚刚建立的中华民国加以贬斥时,胡适起而反驳,到处参加演讲会。他还热心参加美国总统选举,四年间两次戴上支持威尔逊和罗斯福的竞选证章到处参加辩论。有人问他为什么热衷于学业以外的这些活动?他说:“中国要废除专制,采纳民主,而选举制度是美国民主制度的核心,不懂得选举,就无法实行民主制度。原来胡适是在为改造中国政治制度而热衷于演说与辩论。” 赵元任才华横溢,但是他长期未能下决心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专业。他什么专业都喜欢。他攻读数学,但他喜欢哲学、物理、天文、语言、音乐、戏剧等等。别人催他应速下决心定下专业方向时,他还是迟迟不决。他说:“哪门专业我都喜欢,哪门专业我都放不下。我的国家那么贫弱,多个学科都落后,我愿学尽这些学问,贡献给我那落后的祖国。”他的确也是这样尽力的。他后来因得到的是哈佛大学哲学奖学金而选择哲学,但在别的方面,他依然不放弃。他认为中国音乐不够现代化,回国后是他第一个用西洋音乐技法写了一首歌,歌名是《叫我如何不想他》。他在《科学月刊》上写文章,介绍西方天文学的先进成果。他本人最后从事的语言研究,成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 竺可桢到美国后立志改变国家落后农业,选择伊利诺伊大学读农业。两年暑假他不去旅游访友,而是冒着酷暑在美国中部和南部考察农业和农村。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美国的小农场耕作无法借用于中国,于是他在提前一年毕业的情况下,又选择与农业有关的学科继续为祖国农业服务。他最后选择了气象学,考上哈佛大学博士奖学金,专攻台风,国为我国东南沿海受台风危害非常大。 早期留美学生的学习目的都很明确,就是要改变祖国的贫弱状态。事实证明:志在振兴中华成了他们毕生的志愿。这些人能有如此高的思想境界,同他们原来的文化底子有直接关系。他们的小学大都在私塾读经,中学大都在新式学堂或教会学校。他们既有传统文化基础,又有现代科学和进化论的底子。虽然这些中外文化的影响仅仅是初步的,但是对他们以后去观察社会,选择人生已经是够用的了。 他们心中装满了忧患、不满、爱国与反抗情绪。一个读书人,当他离开启蒙少年时期懂得事理之后,就自然怀有了忧国忧民之情。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国破家亡的现实形成了中国人的爱国思想,这种爱国思想特别表现为独立主权思想,尤其是领土完整思想。谁侵犯了中国领土,谁就是最大的敌人;谁丢掉了祖国的领土,谁就成了民族罪人。赵元任、竺可桢、胡适等人的表现,是当时一代人的缩影。那一代人,是值得后人敬仰的一代。 当代高中毕业生的知识基础,比起当年要高得多了。高中数理化基础自不必说,就是语言文学基础,也高于当年。这里要特别谈到当代高中学生的理论和思维方法的修养。我国中学的政治理论课程和历史课程,就是要培养学生科学地观察社会历史问题,或者说,要教给学生一种观察社会历史问题的科学方法。一个高中毕业的学生,大体上都懂得看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观察人物与事件要有全面的观点。这些,就是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我们的中学生,在学习期间也可能还达不到消化这些道理,但是在国内生活中他们耳闻目染也习得这些方法。但是一当他们到国外,他们在独立生活中很自然地就用这些方法指导生活和观察世界。这些科学方法使他们受益无穷。我们的留学生在国外分析能力比别人强。我们的学者在国际交流中比别人看问题全面,都得益于这个方法。 如果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在没有打下这些坚实基础之前就出国留学,很显然是一种先天不足,无以自立。就是长大了,成年了,在思维能力上也会留下某些缺陷。更何况,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处在一种燥动不安而无知的发育期。在国内,在家长的随时约束下还常出事。更何况在国外,在无人管束下,更会无法无天了。有些无知的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国外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其实是违背了教育规律。中学阶段,尤其是初中阶段,最有成效的教育方式是学校教育同家长管理的紧密结合。无此自制的年龄就让孩子过着远离亲情的独立生活,难道不是自毁吗? 从以往经验看,以高中毕业留学为宜,当然也不排斥因专业需要而派出一些幼童出国。但是我们要说服一些望子成龙的家长,不要因为自己的急切与无知而毁了孩子。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正处在一种躁动不安的无知盲动时期,文化底子还没打好。在这个发育期,在家长管束下还常常出事,那么,过早出国,在无家长的约束下,就更会“无法无天”了。初中阶段,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是学校教育同家长管理的紧密结合。 ( 文/刘志强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在中国留学史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