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红兵:各位校长,早上好!请允许我介绍一下按,我带了一个翻译。我这个翻译是复旦大学的大四学生。翻译很辛苦,他是第一次做翻译,请大家原谅。我想讲关于我们思考以及我们学校的做法,关于如何打造世界名校,我们常常想起一流大学。清华大学原校长梅玉清先生,他说大学者非大楼也是大师之流也。我们知道很多优秀大学他们都非常强调一种研究传统。他们都非常强调一种自由探索的学术氛围。他们强调一种一流的创新人才,向哈佛对学生的要求,强调有智慧性和创造性。他们挑选教师的标准,也是看他是否有创造精神。因此我们想到一流大学既然关注学术研究,关注创新精神,那么一流中学关注什么?有些问题我们有时候需要追根溯源的看一下。   中国的中学诞生于上个世纪初,中国的第一任教育组长蔡元培先生,1913年签署中学校令,这是中国的第一个中学校令。他强调中学要造成健全国民的学校。我觉得这个思想没有过时,刚才我们顾先生已经说到了这个思想。有人在研究世界一流大学,说一流大学之所以一流,在于它有伟大的精神机制。所谓的精神机制,是它的普遍主义、世界主义。那么一流大学有伟大的精神机制,那些一流中学的精神机制又是什么?前天和昨天,我们听到了和见到了很多英国校长和英国同行的介绍。坦率的说,我们听到的很多东西,我们以前都已经知道过。不少的东西我们已经尝试过,甚至积累了一点经验。但是仔细想想,我们觉得我们的英国校长、英国的同行,他们所讲述的是他们工作的常态。我们所做得是我们在尝试之后的一点经验而已。这一点区别是非常明显的。据我所知,一等中学他们有很重要的口号,即使只有一个学生想学,学校也会为他开专门选修课。这是我们之间的差别,所以我理解,所谓的一流名校,它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把先进的教育理念或者说是朴素的教育思想,转化为体现教和学的行为。把平凡的教育行为做的出色,把出色的教育行为变成日以惯之的常态。亚力士多德曾经说过,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由自己的一再重复的行为所制造的。因为优秀不是一种行为,而是一种习惯。因此,教育的常态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想说,关于如何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前天我们听了朱小蔓教授、叶澜教授的发言。朱小蔓教授谈到了学校品牌管理的一种道德模式,她特别强调一种多样化和特色化的这种战略。强调一种独特性,而这种独特性又是可以共享的。叶澜教授谈到了在共同背景下所保持的独特性。这几位专家所讲的话,我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实际上他们也在解答如何打造世界名校。很重要的一个就是他们认为方向是学校的文化建设,走进一个优秀的学校,走进一个一流的学校,它让我们感受到的氛围是不一样,就像我们走近上海中学。弥漫在这个学校周围的精神空气,这就是文化。那么它们也涉及到一个基本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共同背景下的独特性。每一所学校都是一个独到的组织。它只有保持自己的独到文化、独特性文化传统才能真正建构起自己的文化。当然这个独特性是在共同背景下的。昨天的专家实际上涉及了管理问题,他们认为策略的问题应该建立学校管理制度,是这样的一种策略。   我们的答案是什么?所以对我们建平中学来说,我们提出鲜明的建构我们的现代文化。我们在课程的重整过程当中,构建我们学校的课程文化。坦率地说,我们的中西方学校的教育行为、具体的做法,有很多的差异,但是无论怎么做,这个做的背后是什么?这个做的背后是我们的价值取向。我们可以上这个课程,我们可以开那个课程,我们可以建构这个课程,我们也可以建构那个课程,但是背后是我们对学生培养的这种价值取向,这就是学校文化。   我们对于教育的哲学认识,我们对教育的价值判断,我们对孩子未来成长的一种模式。我们建平中学开设了100多种课程。100多种课程后面我们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我们要构建什么样的课程文化呢?有三个特性:开放、选择、综合。我们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从教育者来看我们是开放的。我们不但面向中学老师开放,而且面向大学老师开放。向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大,他们一些著名的教师都先后走进了建平中学。上海社科院的、上海文联的、上海作协的专家们,也走进了建平中学。   我们的开放还体现在我们的课堂上,我们这个课堂的空间是完全开放的,除了在教师里面上课,我们还要到户外去上课。我们每年组织高一新生到南京去,这就是南京综合社会考察。我们还有选修课,沿着长江走,逆流而上直到重庆。这是我们的选修课,有500多名师生参与,我们在船上讲长江的故事。我们到了风景点,看两岸的风景。找一找伟大诗人李白、杜甫当年的感觉。我们去年组织我们的师生600多人,包了一趟列车。从上海出发一直到乌鲁木齐。第一站到了西安。感受汉唐的文化。第二站到了嘉峪关,到了敦煌、银沙山,然后我们接下来到了吐鲁番,它的葡萄很好吃。我们这趟西部行,我们称之为学生成长的新丝绸之路。我们开放性体现在我们媒体上面,我们使用在媒介上面,   我们建平中学所有学生的课桌就是电脑桌。每个课桌都能够和因特网相连。所有的知识、所有的媒介,我们认为都应该经过我们的优化整合,作为我们的教育资源。我们的开放性还体现在每年接受我们来自于世界各地的学生到我们进修学校学习。我们认为要培养具有中国灵魂、世界眼光的中国人。不是那种香蕉人。我们认为只有在交流当中才会学会交流。因此我们每年都会派出很多的学生,派出上百个学生到德国去、到法国去、到美国去、到加拿大、澳大利亚去。   我们课程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开放,开放必然带来一个新的问题就是选择,关于选择和综合我想不能再多说了,应该把时间空出来让给更多的校长说。谢谢各位。顺便补充一下,我的翻译是我的女儿。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