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活篇:
我于2000午11月14日与北京某中介签订了去德国自费留学的合同。合同约定我交费后,可以保证我到德国两所学校(德国LCC语言学校及莱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我先后分两次向该公司德国部交了15000元人民币的中介费,并于2001年1月底将个人的全部资料送交该公司德国部负责人吕××手中,随后按照吕的指示把学费及自保金等共计20520马克汇入他指定的境外账户。
3月底,我第一次被安排进了德国使馆,使馆就以“材料不齐”为由,将我退了出来,原因是上面提到的2万马克汇到了一家德国公司,德国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是“赵教授”,而这个赵教授并没有把钱存到学校和我在德国的帐户上。后来吕××说:“这些钱一分也不会少,你们到了德国后会全部转到你们的户头,按照单据多退少补”。事情到了这种地步,我们也只有相信吕××所说的了。
2001年9月14日,我坐上了去德国的飞机,但对德国的憧憬和向往很快就被现实打破了,当我们拿着大包小裹来到位于德国科隆郊区的所谓学生宿舍时,心就凉了半截。在国内吕××曾经说过什么单人间、双人间,其实只不过是一幢很旧的欧式三层别墅。只能住15个人的楼里共住了近30人,且男女混住,大通铺,到处是人、箱子,还有垃圾。在飞机上我还在想住双人间,为父母省些钱,可现在的是我们4个大男人睡客厅里的三个沙发。躺在又挤又有异味的沙发上,将近20个小时没合眼的我怎么也睡不着,觉得自己很滑稽。
第二天,我们去LCC语言学校报到。乘坐了半个小时的轻轨后,来到了科隆城的中心。走出车站,路两边就像北京的王府井一般繁华热闹,我的“师兄”告诉我:“这里是科隆最热闹的地方,LCC学校就在前面左转”。我心里想能在这样繁华的地方开学校,可见学校的实力不小呀!到了LCC学校门口,看到一座五层非常别致的小楼,但上了楼我们才知道该楼只有一层中的1/3属于LCC学校,看来我是想错了。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她是这所仅有7间教室、1个长期秘书、几个临时雇佣的语言老师的学校的教务处主任,且是校长的夫人。她满身珠光宝气,穿着华丽,面带笑容,通过一个叫徐××的人为我们翻译,徐××也不知是哪儿的学生会主席。我们谈了一下入学的手续和汇款问题,她给了一张写着我名字的收据,收据上只写了18100马克,不对呀!我汇了20520马克呀!差的2400多马克呢去哪了呢?据徐说:这钱是那家德国公司赵教授汇给学校的,其余的钱不在LCC学校,所以LCC学校管不了这些。
接着是谈我们的住宿问题,在那欧式的别墅睡沙发一个月要440马克,而且一次必须签三个月的合同。我提到我们现在睡的是沙发,连床都没有。校长夫人说:“会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本想等问题解决了再签,可是徐说:“今天就签了吧!签了合同才会给你住房合同、上课证等。”这些都是我们签证所必须用的。我们从国内拿的只是三个月的签证(2001年8月1日到2001年10月31日),今天已是2001年9月15日,还有半个月的时间,我们还要准备其它材料,时间来不及。我明白了,其实我们早就可以来德国,但吕一直以买不到机票为由一再拖延。最终我们被迫签了三个月的房屋合同,可是日期是9月1日到11月30日,我们这半个月睡沙发的时间也得算440马克/月,我有点晕头转向了。
直到10月1日起我才有了自己的床。过了一段时间,我们在离市中心2站地的地方找到了一间20多平米的公寓,一个月租金(水,电全包)579马克,能住两个人,三个人住也不挤。
我想还有两千多马克哪里去了?于是拨通了赵教授的电话,他说:“当初你们汇钱的时候,给过你们单据,上面写得清清楚楚,是你们同意汇的”。原来国内中介给我们看的是赵教授以这家境外公司的名义开出的单据,并没有给我们看LCC的单据。可见中介并没有跟国外学校直接联系,而是通过赵教授办理的,而科隆这边的一些事情又交给了那个所谓的学生会主席徐××。据我所知,“中介服务管理规定实施细则”教育部第五号令第八条规定:中介机构应该直接与国外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签定有关合作协议,并报送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备案,而我们找的这个中介没有执行。
再说这个徐××,他怂恿我们签完房屋合同后,又带我们去买月票,竟然100马克一个月,我开始也没多想,以为那边的消费水平高,就买了,一买就是三个月。后来我才明白这种月票是最不适合我的,在德国快要取消了,它只能坐三个区,不受时间限制。而我们住的地方到学校半个小时的路程要经过五个区,还有两个区算逃票!后来从别人那里我才知道徐××以学生会主席的名义到处行骗,从卖月票处和LCC拿回扣。后来我们的交通手段一直是买“青年月票”,25岁以下可以买,不分区域,只有时间限制,才20马克/月。
2、学习篇:
2001年5月中旬,我们被安排第二次进了使馆,在德国使馆门口排队的时候,中介的吕××曾给了我们一份德文材料,说是一所德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德国使馆工作人员问及上完LCC以后还要上什么学校时,我们就拿出了那份材料,果然我们在7月底拿到了去德国的签证。然而就是那张吕××在使馆门口给我们的入学录取通知书,最终导致了我们留学的失败。
因为我在国内的学历是高中毕业,不能直接上德国大学,需要先上两年预科或者在国内读完两年正规的大学课程才能进入德国大学。而这张大学录取通知让我们拿到了使馆给我们的大学签证,也就是说,我们读不了高等职业学校,也上不了那些公立大学(德国公立大学是免费的),只能读那所录取通知书上的私立大学,而那所私立大学的学费每年要15万人民币。这就改变了我们想上公立大学的初衷。
在LCC上课的第一天老师让我们相互介绍,整个班全是中国人,还介绍什么呢。后来我们才明白在LCC教课的老师没有一个德国人,教我们德语的老师是前苏联籍的人。因为德国人的工资很高,教我们的老师全都是来自其他国家到德国打工或是上学的人,至于他们教的好坏我就不用多说了。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房间,才觉得自己真正像个留学生,也逐步适应了那些“外籍”教师的授课方法,开始夜以继日的学习德语。几个月的时间一晃就结束了,我拿到了LCC的初级结业证书。照吕所说我们应该上合同的第二所学校“莱茵高等职业学校”,可是怎么上呢?在LCC的几个月里没有听过任何一个人谈过这所学校,更别说上这所学校了。我曾与赵教授联系过,但他说现在上不了这所学校。我又与国内的吕联系,他也告诉我现在上不了,并且传真给我几所类似的学校,我于是与那几所学校联系,但都是私立学校并且学费很高,这与我们所签的合同有很大的差别。我们曾试着自己找学校,但都失败了。因为我们的签证是大学签证,上不了高等职业学校,并且高中毕业也上不了大学,那我们在德国还能够干什么呢?我和父母商量近一个礼拜的时间,最后决定回国,2002年9月30日我回到了北京。
3、完结篇:
也许是祸不单行,母亲在我回来没多久就住院了,一住就是三个月,所以一直没有顾上找吕××问个究竞。过了2003年的春节,我开始与吕××取得了联系,当我问起吕××关于2000马克和莱茵高等职业学校等问题时,他竟然说:“那钱是你同意汇的,至于学校是你没有通过语言考试,我不能负责任”。我有些气愤:要想在德国上任何一所学校,必须通过该校的语言考试,我在德国没有找到也没有听说那所学校,能考试什么呢?
我想这合同是我与中介公司签的,吕××不管,公司也应该负责任。于是我就打通了公司一个姓王的经理电话,她开始相当客气地把我的一些事情一一记录下来,并说要核实—下。当我再给她打电话的时候,她说:“此事应该由吕××负责,你还得找吕××。”我又拨通了吕××的电话,这次吕××竟然耍起了无赖。他说:“你的事就这样了,不服就去告我”。并把电话挂断了。据我所知该中介与吕××只是挂靠关系,但他们拒不承认。
于是我一气之下写了一封投诉信寄给了中介的当地主管部门,从该部门了解到,该中介正因为一些问题被要求停业整顿。我又给那位王经理打了一个电话,这回她的态度来了一个三百六十度转弯。她说:“我们自停业以来还是零投诉,让你给打破了,至于你那2000马克、没有学校全是胡说,是你没有找到那所学校,没有通过语言考试,只顾在外面打工挣钱了”。天呀!天地良心呀,我半天工也没在德国打。她还说:“你别给我打电话了,你不是已经告了吗,你就找上级解决吧”。
奇怪的是,不久后一天的《××晚报》上居然刊登了一篇表扬该中介办理出国如何之好、如何透明、如何成功的文章,我想,如果说它透明的话,它敢把我的事情公开吗?我们的“留学”算成功吗?我又一次拨通了该中介的电话,几经交涉后,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浪费自己的时间了”。
我心疼的是时间,等签证一年、在德国当农民一年、回来又将近一年。这三年时间,我的同龄人正在大学里接受高等教育,准备走向社会,这段时间是多美好呀!而我却学到什么了呢?
一名普通留学生
专家的话
这位学生的故事很详细,过程也很清楚,其中的“玄机”也提到了,然而结果却是无奈。这里要吸取的教训包括:
第一, 要先查看中介与所代理学校的合同文本,确认它们之间确有代理关系;
第二, 确认发给你录取通知书的学校,就是你准备上的学校;
第三, 事先要了解你准备上的学校有哪些入学要求,以及达到这些要求的途径和方式,然后确定你的留学方向,切勿只相信中介的一面之词。
第四, 核对清楚你的汇款单位与收据是否相符;
第五, 通过与中介签署合同,将每一项关系到你留学是否顺利成行的核心环节落到实处,比如中介推荐的学校联系方式、地址等。最近教育部推出的“留学示范合同”对保护留学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很大帮助,建议使用这个合同。
总之,中介尽管有很多可以指出的破绽,但由于准备留学者的信息不灵和经验不足,仍会带来不可挽回的损失。这个案例给了留学者一些实实在在、必须牢记的“教训”,在告知人们如何吸取教训的同时,也提醒中介管理部门要切实维护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进一步加大打击违规中介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