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首页 - 新闻 - 体育 - 娱乐 - 财经 - IT - 汽车 - 房产 - 女人 - 短信 - 彩信 - 校友录 - 邮件 - 搜索 - BBS - 搜狗 
Sohu首页 >> 出国频道 >> 留学专区 >> 留学看点
“海归”和“土鳖”人才联合才能双赢
2004年4月14日15:21  作者: 人民日报 徐晓风  

  国际人才交流大会最近在南京举行。据了解,与会的5000多名各种应聘人才中有近1/3是“海归”人员,但是这些“海归”们实际与用人单位达成意向的并不多,一些“海归”明确表示自己找工作的期望值最少在年薪30万元左右,而不少用人单位对如此高薪打了退堂鼓,更有单位对高薪“海归”是否“物有所值”持怀疑和观望态度,甚至明确表示这些人才不在主要考虑之列。

  其实这一年多来,“海归”人才从过去的风光无限到如今求职不易的例子很多,“海归”的降温和用人单位回归理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南京每年留学归来的高层次人才约200人,但是真正找到满意工作并且留在南京的只有90人左右。

  苏北一家民营企业老总述说了自己招聘人才遇到的尴尬事:本来他想“赶时髦”延揽一些有国外工作经验的留学人才为自己研发汽车新品,可是前来应聘的合适人才开价动辄就是年薪百万元,连一些刚刚学成归来、毫无工作经验的洋硕士也要价几十万元,还表示这已经是国外不可思议的低价。他觉得这种用人成本与研发项目的预计创收悬殊太大,最后干脆实施“借脑生财”的办法,在国内一些高校和科研院所外聘科研人才,现在一个月就能为他研发出两三款新产品,且代价较“海归”少了一半。

  南京一位“猎头”人员说,“海归”之所以成为“海待”,主要是其对自身定位太高,加上有的在实际工作中与国内人员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导致“曲高和寡”。现在“要能力不要背景”已经成为很多老板的共识,不少企业不再“打肿脸充胖子”,以拥有“海归”往脸上贴金。在实际使用上很多“海归”也已不再享受特别待遇。

  一些“海归”自视甚高,用人者却以理性人才价值观办事,由此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值得深思。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萧灼基在一个专家论坛上表示,人才流动千万不能步入双重误区。以前曾有“海归上岸、土鳖滚蛋”的说法,这是不对的,也造成了现在“海归”期待值过高成为“海待”的状况出现。但现在一些企业盲目排斥“海归”也不对。

  “海归”和“土鳖”各有各的优势:“海归”接受了国外系统规范的教育和经营理念,可缺点在于对本土情况不熟悉,常常会考虑不到国内资源、环境、配套设施乃至政策的现状,照搬国外模式,导致“念歪经”;而“土鳖”最了解本地情况,而且从世界范围内看,每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主要力量还是来自于本土人才,但其也有知识结构更新不够快的缺陷。现在中国还不是一个典型的市场经济社会,还处在转型期,不管什么样的人才都是稀缺资源。如何用好这些人才,不是简单的高薪或者创业优惠所能解决的,而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课题。

  说到底,用人者知人善用,被用人才能认清自己的优缺点、给自己准确定位,政府部门根据经济建设的目标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设立统一的鼓励人才政策,这才是避免人才流动双向误区的关键,也才能培育出一个发展良好、成熟度高的人力资源市场,实现“土洋”人才结合、共促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我来说两句 去相关俱乐部 发短信息
相关连接
  • 央行吸纳“海归”再续人才新政(04/14 08:39)
  • “海归”贬值的尴尬与困惑(04/13 15:28)
  • 请发表您的看法
    用户: 匿名发出
      您要为您所发的言论的后果负责,故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留言: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00000008号
    *遵守《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规定》
     

    搜狐搜索
    关键字:



    -- 给编辑写信

    ChinaRen - 繁体版 - 搜狐招聘 - 网站登录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保护隐私权 - About SOHU - 公司介绍
    Copyright © 2005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上海华申
    双城世达
    第一时间
    ·《第一时间》免费征订
    ·出国·事业大型专访活动
    世纪伯乐留学






    搜狐商城
    英语听说攻略MP3
    新概念英语(新版)
    美国之音特别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