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镀层金、回国拿高薪”的“方鸿渐”模式在上海走进死胡同。据了解,上海找不到职业的“海归”人员已达7000人。著名人才学家、原上海市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叶尚志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专业过于集中,工作经验少、要价高正成为部分“海归“滞销的主要原因。客观地对每个“海归的才识做具体评估,正是上海人才价值回归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缺少的其实不仅仅是“海归”,而是真正的人才。 据悉, 自1978年至2003年底,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达17.28万人。上海已经成为“海归的首选地之一。据预测,按照上海的发展速度,10年内,上海“海归”将达高峰值,即“海归”约占出国人士的2/3。 家住虹口的丘小姐最近有点烦,她高中毕业就通过留学中介到英国留学,2003年6月学成回国。本以为留学生工作好找,没想到用人单位屡屡以工作经验少把她拒之门外。简历投了300份,至今还赋闲在家。 据统计,从校门走向校门的初高中“小留学生”占留学人员的比例已接近50%。去年来沪的留学人员中,约有65%为“小海归”。像丘小姐这样的正成为“海待的“主力。叶尚志教授谈到,没有工作经验的应届生要“滞销,没有经验的“海归也难找工作,市场面前人人平等。 上海某外贸公司人事部负责人汪女士给记者算了笔账:现在上海人才市场上,找一个各方面特别出色的大学生,报酬为3500-4000。而一个才能平平的“海归,薪酬动辄就要七八千。出于成本的考虑,企业当然选择前者。据悉,上海的海归实际平均工资为5000左右。而大量海归薪酬的心理价位往往要到8000-10000。要价过高也让海归在和本土人才的竞争中不能不处于劣势。 叶教授随后谈到,现阶段海归的学习专业主要集中在IT类和M BA。现时这两类专业的应届生在上海市场上本来就处于过剩的窘境。按照市场竞争的规则,部分“海归职场失着也在情理之中。 上海到底需不需要海归,答案是肯定的。记者昨天在上海社科院了解到:随者上海发展的逐步深入,上海不仅需要大量高科技的“海归人才,也需要灰领式海归。世博人才储备也需要大量海归加盟。世博人才的开发将以国际化为标准,因此,海归们大可将世博会作为一次就业机遇。 叶教授最后表示:海归不等于人才。不少海归还要学习提高,尤其是“小海归”,即使某些人有一技之长,也需要一个磨合的过程。 另据了解,教育部加强了对留学中介的监管,为了克服一些人留学的盲目性,去年发布了13个留学预警。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