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国待了两个月,最令人怀念的是香港的美食。
英国除了炸鱼及薯条外,食物乏善可陈,只会令人想起那些冷冻、微波及焗炉食品。
难忘抵英第一餐
早已听闻英国人不注重饮食,朋友都说不要对那儿的食物期望过高,可是总会想,会不会言过其实,说得夸张了一点?可是我在英国的第一餐,却深切感受话中的真意。
从香港飞到英国,在机上过了十多小时,没什么胃口,所以也没怎样吃东西,然后晨光初露已抵达英伦,花了三个小时才完成海关审查,再坐学校安排的车辆直驶诺定咸(内地称诺丁汉),这时肚子已饿得咕咕乱叫,但由于忙着各种新生的注册手续,加上人生路不熟,只随便吃了一点饼干充饥。脑袋总想着,学校的迎新晚宴总不会太差,而且肚子饿坏了,对食物的要求自然会相应降低,应该没问题吧。
谁知道等待我的自助晚餐是那么的“一吃难忘”:鸡煮得过老,绝对可以把我的舌头磨损;蔬菜也像用水煮过,却带有一点霉烂的感觉;甜品是巧克力蛋糕,却又甜得过份,糖尿病患者吃过定会发病;即使是普通如一个橙,还是酸得令人眉头大皱……
我当时心里有十万个问号:莫非英国糖太便宜、盐太贵?英国人的味蕾是特别构造,不会对美食有所追求吗?法国与英国这么近,为何饮食方面会有千差万别?不过与我一起用膳的一班香港留学生,从小已在英国念书,他们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以英国的水平而言,(这顿晚餐)已是很不错的了。”不禁怀念云吞面、叉烧饭、鸡蛋仔、辣鱼蛋等香港地道美食。
最大路货的食物——薯仔
味道不说,与香港比较,这边什么东西都贵,食物自然也不例外。譬如波菜,香港是港币三、四元一斤,这儿不到一斤,却差不多索价一镑(港币十三元),海鲜更是贵得要命,小如虾米、看起来已放得过了期的冷冻虾,卖价是三镑多(约港币四十元);从外国空运来的食物,那就更不用说了。香港街边的小贩摊档,五港元已有六至八粒的弹牙鱼蛋,这边的中国杂食店开价是两镑七(约港币三十五元),而一包只有十二粒。
要数英国食物,最便宜的首推薯仔,然后是鲜奶、乳酪及面包。一袋十多二十个普通月饼大的薯仔,不用一英镑(约港币十三元)就可以买得到。这边天气干燥,必须吃一点甜品滋补一下,要吃番薯糖水吗?你又会暗暗咒骂:干嘛英国连番薯都那么贵?蕃薯不是跟薯仔差不多吗?两条手掌大的大蕃薯加一条小蕃薯,已叫价二镑半(约港币三十三元)。简直贵得令人咋舌。
有时在市中心购物,午膳需要在外面解决,实在想不到吃什么才好,一般的餐厅是负担不起,要省吃俭用,唯一的选择是冷冰冰的三文治,最便宜的一款火腿芥末酱,只卖一镑一(约港币十五元)。然后我和朋友在没有阳光的阴冷天气下,坐在露天的长椅上用餐。可以想象我们在内外夹击下、寒意遍布全身的可怜模样。
如果想吃得舒服一点,你可以选择闲坐咖啡室,点一个小松饼加一杯热可可,盛惠二镑五(港币三十元),已是相对经济。因为即使在学校的食堂吃饭,也便宜不了多少,味道却远远比不上。
港式饮茶成了奢侈消费
至于吃“唐餐”呢,更是贵、贵、贵。在这儿饮广东茶成了奢侈品,等闲每人港币一百三十元,可是还会吃不饱呢。以市中心的万得宝(Mandarin)酒楼为例,它是公认全市最好的中国餐馆,无论小菜、点心都甚有水准,味道跟香港的酒家分别不大。然而只要看看点心的价目,你难免会心跳加速:油条一镑半(港币二十元)、“炸两”二镑半(港币三十三元)、鲜虾肠粉是三镑半(港币四十五元)、一碗皮蛋瘦肉粥四镑半(约港币六十元)。
怪不得中国学生一般都是自己做饭,既合胃口又实惠。大家都是穷苦学生嘛。于是中国人集中的宿舍,厨房总不够用,冰箱长期爆满,情况惨不忍睹。由于功课挺忙,学生一般都是一星期才到市中心或附近超级市场一趟,买齐一星期的食物。买的时候可真高兴,永远是满载而归;然而把一袋二袋的食物拿到厨房,头就马上痛起来。难题是:怎样可以把东西统统放进已塞得密不透风的冰箱?
然后是用餐的时间,譬如晚饭时分,从黄昏六时开始,厨房总是挤满了人,热闹非常,一批人炒几个小菜,吃过了,就轮到另一批人进驻厨房,这种景象一般都会持续至晚上十时。可以想象,使用率如此高的厨房,可以干净到那里去。
我住的地方,厨房不知何故特别大,室友又没一个是中国人,有来自英国,也有来自南非、沙特阿拉伯、印度,他们一般都是简单的弄一点食物吃,于是我常常可以优哉游哉的煮食。其实我也不会做饭,通常只会弄中国或意大利面吃。但他们看着我认真地煮面,已啧啧称奇,觉得我在弄大餐,对我的食物,上至蘑菇,下至煎蛋都极感兴趣,甚至连我用来调味的豉油、麻油亦感新奇,更笑说一年以后,我会变成厨艺高手。他们真是可爱极了。
幸遇会厨艺的朋友
我算是很幸运的一个,出门遇贵人,自己不会做饭,也不喜欢一个人吃饭,却认识了厨艺不错而爱下厨的朋友,可以常常一起吃饭,不时吃到美味的中国菜,如蚝油冬菇炆鸡、可乐鸡翼、瑶柱蒸蛋、肉碎茄子、沙爹鸡腿、栗子炆五花腩,不过吃得最多还是意大利面及薄饼。而为免浪费绝不便宜的食物,我当然义不容辞,每次肩负起洗碗的重任。
说起自己做饭,如果吃肉的话,例牌是鸡肉,因为很奇怪的,英国无论是牛肉或猪肉,都有一股“膻味”,一般人未必受得了,至于鱼类海鲜则又贵又不新鲜。相信回到香港后,一定会“闻鸡色变”。
来了英国后,我极少在餐厅吃英国餐,只是有一次与朋友及一个英国绅士结伴郊游,试了英国的传统早餐全餐(Big breakfast),食物非常丰盛,有煎蛋、烟肉、香肠、火腿,再加一杯泡沬可可及由英国特种苹果制成的苹果冻批,觉得味道还算不错。
说起苹果冻批,就不得不令人想起那些英式甜点。这个苹果冻批算是异数,味道清甜可口;因为一般在饼店看到的蛋糕或曲奇饼,都是卖相恐怖,入口甜腻,嗜甜如我远远看到也想避之则吉,更遑论引起食欲。记得同窗生日,我们专程买来一个朱古力蛋糕,可是只吃了一口,我们已吃不下去了。蛋糕真的不知是怎样弄的,甜得吓人,毫无朱古力味可言,铺在上面的相信只是朱古力色的糖浆物体,至于蛋糕本身也毫不松软,硬得好象已摆放了多天。
难忘最是香港美食
不过英国的“冬甩”却令我大快朵颐。话说十月初诺定咸有一个一年一度最盛大的嘉年华会Goose Fair,这个有逾百年历史的盛会,每年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加。我与同样来自香港的朋友一行七人,都为此感到兴奋莫名,毕竟英国的娱乐活动不多,没法与香港多姿多采的生活相比。那天无端下雨,气温急降,北风凛冽,我们置身摩天轮、旋转木马及各种玩命的机动游戏之中久了,顿觉天寒地冻,手脚冰冷,在贩卖古怪食物的小食摊子当中,突然看到熟悉而又热腾腾的“冬甩”,忍不住跑过去买了一包试试。一吃,心头为之一暖,人也马上充满能量,足以与寒流对抗。英国的小食对我而言,着实有点奇怪,例如那次我看到很多人手上拿着一种绿色糊状食物,原来是青豆加上薄荷汁,那种卖相,没有足够胆量,绝对不敢一试。另外还有处于胶着状态的中国素炒面以及渗着“千年油”的香肠,看了马上倒胃口。
人在英国,可能物资太过短缺吧,有的中国食物如“沙琪马”、鱼蛋有是有,但价钱贵得惊人。我突然变得非常馋嘴,与同样来自香港的同窗读书读得闷了,就会忍不住聊起香港的美食,如有什么必须一试的美味食肆;又或一起上网看香港的饮食杂志,然后口水直流,再约好回香港后一起出来吃个痛快。
想得多了,心痒难奈,就致电家中,嘱咐母亲大人把雪耳、南北杏、腐竹等弄汤及糖水材料寄来英国,好解相思之苦,欣慰尚有美食在人间。甚至厚着脸皮要求远在台湾的朋友给我寄来当地的美食。实在太不象话了。
好心的朋友知道我在英国捱饿受冻,除致以无限同情外,有时更会慷慨寄来一箱又一箱的食物。每次打开邮包,总是精神为之一振,感动万分。试想想,你在这个薯仔国度竟可尝到五香肉丁、香茹肉酱、紫菜、猪肉干、全蛋面、酸辣汤、日本咖哩,怎能不感到心满意足,觉得人生总算还有希望呢?(来源:香港紫荆杂志 作者:希 素)
|